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者解读《逻辑哲学论》时偏执于重构论证,使得《逻辑哲学论》的解读遇到困境,并与维特根斯坦的初衷相偏离。维特根斯坦认为,其只是复制了名单人物的思想,而魏宁格就是名单人物之一。通过质疑冯·赖特对“1931年维氏列出的名单”的传统解读,以《性与性格》与《逻辑哲学论》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二者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说明,魏宁格的思想对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对哲学看法的影响,对“要理解某一事物,就要站在某一事物之外”这个前提的影响,对“伦理、逻辑、世界”三者关系的看法所产生的影响,对意志主义与唯我论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对理解《逻辑哲学论》显得十分重要,而且透过它们,还可以了解魏宁格被人淡忘的哲学思想,重拾魏宁格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古典哲学集大成者,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思想,集中体现在《小逻辑》中。学者们大多从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角度来解读黑格尔的基本哲学思想。笔者认为,从过程论思维解读《小逻辑》,不仅可以理解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基本内涵,还可以发现其理论体系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先秦道家哲学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贵生养生思想成为其生命教育哲学的核心.生命的自然性、生命的自由性、生命的精神性和生命的艺术性是其生命教育哲学的主要内涵.在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变革背景下,重新解读先秦道家生命教育哲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阐扬,应当避免重归"近代性"的哲学立场,在思想的"上下文"关联中理解马克思.由此应抓住下列基本视点:近代哲学思维"内在性"的存在论基础;马克思的生存论哲学境域;以对话的方式在当代哲学语境中阅读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巴门尼德哲学思想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难题,国内外学术界对其认识和评价长期存在着分歧。准确理解其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学习与研究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归结起来,理解巴门尼德哲学主要应从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作为思想之载体的语言学角度以及作为思维之规律的逻辑学角度全解读。  相似文献   

6.
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向及其实践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实践是人们基于对教育的理解而展开的,而对教育的理解又是以对教育的设问方式为前提的。自古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思维方式,即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和关系论的思维方式。前者是追问教育本质的哲学思维,后者则是认识和把握教育现象的科学思维。恰恰是关系论的教育思维方式,引入了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带来教育实践的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的文本解读观以及整体思维方式,融贯式教材文本解读以人文化育为价值取向,以教材文本为解读本体和多维整合基点,以"读者—文本—作者"间的多向交互作用为解读发生机制,坚持系统性、创造性、规约性原则,经由文本素读、文本细读、文本研读、文本创读四个基本环节理解和创生文本内含,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生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教学论研究哲学与科学认识方式的批判与反思,诠释——批判教学认识方式以其非常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体系影响了教学论的研究思维。诠释——批判教学认识方式强调以分析、相对、多元、体验、感悟等多种方式去理解、审查、反思教学论,它不追求绝对整齐划一,而是试图以对话、交往的方式走进教学,参与教学等形式进行教学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刘劭与曹丕、《人物志》与《典论·论文》之间 ,存在着多方面的、直接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典论·论文》中的诸多思想理路和学术向度的获得 ,几乎无处找不到它同《人物志》的或深或浅、或隐或显的联系。对于《典论·论文》来说 ,刘劭的《人物志》是一眼深泉 ,一股雄风 ,一团酵母 ,没有它丰富的思想滋润 ,没有它辨证思维方式和思想的鼓舞和启迪 ,没有它坚实厚韧的哲学的力的感发 ,就不会有《典论·论文》思想的活泼敏锐、思维方式的灵犀生动和思维视野的开阔宽广 ,以及思维质量的高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刘春波 《文教资料》2007,4(23):137-139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只是他对全部哲学史所作的总结概括,它只是一般的结果。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只是恩格斯将其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应用于现实历史中的具体论述。恩格斯强调的"现实的历史"的深层含义是"实践的思维方式"。因此,不同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思维方式"是理解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立场下,对"教书育人"的解读大相径庭.既有的研究和认识缺乏一种动态生成的整体观,主要表现为"分工论"等同论"和"可有可无论".基于关系思维的关系性、过程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和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对"教书育人"进行重新审视和整体解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皆可获致新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3.
深化教育学理论有待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对这对关系的探讨,涉及到对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反思。哲学教科书的思维直接影响了教育学的思维。对应用说与无人的教育学和抬高认识论与教育学缺少本体论基础两种状态的探讨,涉及到关于传统哲学教科书对教育学影响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理解教育的生活世界——为教育学奠定生存论的本体论基础,是今天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僧肇哲学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从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看,僧肇的贡献是基于准确理解纯粹印度佛学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的思维和言语做了创造性的解读。但如何理解其诠释的特色,还需深入探讨。僧肇凭借对般若学、中观学准确把握,以及对老庄玄学的深厚积淀,通过意象式的思维成功地将纯粹的印度佛学思想转化为中国化的佛教哲学,并体现出魏晋南北朝佛学中国化的特质。以"意象关系"这一方法论层面思考僧肇哲学特质,可以表述为:否定生成关系的体用论,否定言象具有实指之能力,揭示出言象所指能指的断裂,论证出意的当下性、智觉性,在承认现实之局限性的存在之同时,迂曲的表达出言、象、意之"理想型"的圆融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圣麦克斯”章,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促成了马克思思想的成熟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施蒂纳是马克思进行思维方式彻底革新的重要一环,这一环的意义就在于马克思通过揭示施蒂纳哲学内在的抽象思辨性质,用实践的思维方式最终超越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路数,从经验的、现实的人出发,以物质生产和交往关系为基础,强调生产关系对个体的优先性和对历史的辩证本性的理解,来发出对生活和历史的唯物解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说的“是”就是西文的Being。亚里士多德称研究Being的学问为“第一哲学”;海德格尔说西方的哲学命运系于对Being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我国也有学者提出:如果不正确理解这个词,便根本不能理解西方哲学。过去我们一直是用“存在”或“有”来翻译这个词,很少把它作为“是”来理解。汪子嵩先生指出:由于将这个词译为“存在”,并且简单地将它和“思维”对立,让它成为“物质”的同义词,所以对如何正确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怎么会产生“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都应该从这里寻找原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萧诗美博士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深深感到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误解也与对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有关,于是他花了三年时间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并于去年五月通过博士论文《“是”的意义问题和是态论导论》。作者在文中采用我国老一辈学者陈康、吴寿彭和王太庆等先生所主张的译法,将Being直译为汉语中的系词“是”,以此重新理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把这个“是”的思路大幅度地推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参加答辩的专家认为:此文在深入辨析西文Being的中文翻译解读的基础上,批判了国内外流行的各种自然主义和实体主义思维方式,依据“是态论”建构了一个立足于人类活动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翻  相似文献   

17.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应作如何理解是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对“实践本体论”、“实践思维论”、“实践唯物论”三种说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论证,认为用“实践思维论”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更为简单明确,也更易消除歧見。  相似文献   

18.
老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之一,它的“道”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础,“无”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里程碑,“无为”的思想是人们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老庄哲学特定的理论基础和悖论的思维方式,以否定的形式再现对社会的理解,使之成为批判的哲学、解放的哲学、怀疑的哲学和启发的哲学。老庄哲学所给予现代人的是一种恬静、怡悦和旷达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精神自由的无限,使人们领悟到一种神奇的生命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进入汉语世界时发生了“扩大式变形”,构成了毛泽东认识理解这一概念的语义和思想背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经历了初步解读、延伸解读和综合解读三个阶段,并依循“精神现象与实践活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等逻辑,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在哲学认识论、社会功能论和革命实践论层面的多重意涵。  相似文献   

20.
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思想的研究中,主观正义论与超越正义论是两种很有影响的解读模式.本文对这两种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们对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思想的理解并不全面.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新正义论的主要内涵进行了初步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