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身边有位编辑,常为看了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而击节称快,常为听了一首好歌或看了一块好电影而喜上眉梢,很显然这位编辑有着高品位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2.
每次旅游归来我都感慨万千,心中有诸多感受,或因优美典雅而陶醉;或因雄伟宏大而震撼;或因精巧细致而叹服……就像读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而受到熏陶、感染。由旅游的经历我联想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一、旅游前的知识准备与读书前的知识储备每一个景点都有它特定的人文景观,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全面地领略它的风采;每一篇文章也都是作者根据一定时代  相似文献   

3.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89):119-120
学好英语是为了应用,而写是应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经常做的书面表达练习题通常是要求学生根据提纲和具体的要求写一篇短文。而写好一篇文章,要看文章的中心内容是否突出,有没有包括所有的内容要点,这样写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如果有无关的或多余的词句要坚决删去,不要脱离文章的中心内容孤立地书写文不对题的句子,只有明确了内容要点,对措辞的考虑才有意义,不要以为写得越多越好,一篇没有语法错误,但文不对题的文章并不是一篇好文章。高考试卷中的书面表达25分,占了较大的分值。如果书面表达写好了,学生在高考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如同一篇精彩的文章,有了良好的开头,只能说是成功的一半。文章结尾收束有力,对整篇文章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如果收场好,也会起到或留下悬念,或余音袅袅,或撼动人心的效果。那么,在语文课堂教中如何收好场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相似文献   

6.
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如同一篇精彩的文章,有了良好的开头,只能说是成功的一半。文章结尾收束有力,对整篇文章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如果收场好,也会起到或留下悬念,或余音袅袅,或撼动人心的效果。那么,在语文课堂教中如何收好场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篇看似平淡无奇的文章,经老师或别人一指点,就变得大放异彩,仿佛人家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于是就慨叹:“读书万遍,不如明人一点。”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老师或别人面对的并不是一篇死的文章,他们看到的是作者通过文字展示给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则没能突破语言——尤其是一些看似平常的语言所造成的障碍,没能走进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和作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篇或多篇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集中阅读,进行比较,分析鉴赏。其关键是要指出异同点,辨异求同。通过各种相同或不同的文体之间,各种相同或不同的篇目之间的比较鉴别,更加显现各自的特色,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以提高阅读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可供比较阅读的篇目很多,可供比较鉴别的项目也很多,下面采撷几例,试作阐释。一、把写作对象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有两篇有关暴雨的文章,《看云识天气》和《在烈日和暴雨下》,前者是说明文,意在介绍知识,写暴…  相似文献   

9.
变序讲读,是根据文章在篇末或篇中揭示主题的不同结构特点采取不同的讲读顺序,改变篇篇文章都从头讲到尾的呆板作法。它有三种类型。1.逆序讲读。有的文章篇末揭示主题,就采用从篇末点题入手讲读。八册《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散文,它充分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一句,概括了作者观日出  相似文献   

10.
一篇出色的议论文不仅在于说理明晰有力,语言的灵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打造出一篇有魅力的议论文,可以通过增加分论点或论据中的修辞、仿照散文或诗歌的笔调、综合使用各种句式等方法来实现。在提升文章文采的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篇看似平淡无奇的文章,经老师或别人一指点,就变得大放异彩,仿佛人家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于是就慨叹:“读书万遍,不如明人一点。”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老师或别人面对的并不是一篇死的文章,他们看到的是作者通过文字展示给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则没能突破语言——尤其是一些看似平常的语言所造成的障碍,没能走进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和作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为文之道,贵有文眼,这是我国散文创作中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俗话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文眼”就是那个“领”,它制约着一篇散文的全局,抓住了它,构思的路子就会豁然通畅。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可谓文眼者也。”此处的“指”即主旨,也就是一篇散文写作的宗旨;顾注则讲的是文气的贯通、呼应、内在联系。文章有了“眼”,题旨才会有隐现,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前注后顾才能浑然一体。是否可以这样说:人  相似文献   

13.
从今年起,新辟“文摘”一栏,选兄弟报刊上的论文,或就一篇,或综合几篇,或择其要点,或取文中某一片断,向读者推荐。读者如见有好文章,愿摘录一、二,投寄本刊,我们非常欢迎。  相似文献   

14.
《风景谈》写于1940年底,是茅盾为反映抗日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而创作的一篇作品。在对文章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文中的几处遣词经过反复地推敲,感觉到在表意或语法上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5.
秦辉 《教学随笔》2011,(11):1-3
近日在网上读到几篇民国时期(1912年以后的大约几十年时间)的小学生作文。有文言的,有白话的;或写景,或说物,或叙事;篇幅不长,文意不深。但奇妙的是,每一篇文章都深深打动我,让我有一种时空上的恍惚:我希望这文章就是我身边的哪一个孩子信笔写成,记录的就是我身边的日常人、事、物,而我就浸润其间;我又心知这文章来自过往,  相似文献   

16.
<正>“一课多篇”,顾名思义,就是多篇文本合成一课。对于这一概念的解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余映潮提出:一课多篇是指一节课中教学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或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学几篇课文。[1]此处的“课”,指的是教学时间单位,是“教学上的一个阶段”。此处的“篇”指的是教学时选编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来源于教材,  相似文献   

17.
方韵磊 《现代教学》2008,(1):132-133
三年前,一位外区调来的教师带来了他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累素材和训练作文的一个新做法——“百页本”。每天要求学生或抄文章或写文章:每周抄一篇自己喜爱的文章,写一篇对他人文章的评论或读后感,再写一篇随笔或是写教师命了题的作文。一定要完成一天500字的书写量,而且必须写在500格每页的文稿纸上,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文章有多篇。冰心先生的散文《谈生命》是一篇比较独特的文章,但因其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教学中常受中考复习进度的影响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19.
朱颖 《教育艺术》2003,(3):56-58
在说明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有三部曲。教师总是先从文章的结构着手,要求学生掌握该篇说明文安排材料的顺序,或空间、或时间、或逻辑、或制作程序,对号入座;其次再分析文章抓住事物特征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再细琢说明用语。久之,形成套路。 职高语文教材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优秀说明文,此文除  相似文献   

20.
提起文学作品中的线索,大家并不陌生。它可以是一个人物或一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件或一个地点,还可以是一个时间或一种感情。它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主题深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作品一条线索,阅读者较容易把握,如果一篇作品中有两条线索,那就增加了阅读的难度。那么,怎样把握两条线索,更好地理解作品呢?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几篇经典文章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