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些年中老年高血压相关疾病的不断攀升,迫使体育工作者也不得不探索对其控制预防。根据太极拳的特点,设计制定了适宜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的运动处方,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以达到降压血压、减少降压药用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抗病能力,延缓衰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之目的。本文以50名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己设计太极拳运动处方进行为时2个月的晨炼。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太极拳系统练习后的生理机能指标,身心状态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高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50名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专家设计的太极拳运动处方进行近1个月的晨练,通过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观察分析,机能测定,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太极拳系统练习后的生理机能指标、身心状态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分析研究。实验表明:太极拳运动降压具有可行性。太极拳运动处方,简单易行,动作柔和,强度适中,适合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它能调节情操,修心养性,达到降压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中老年人的喜欢。文章就那些能直接说明太极拳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作用的身体机能(血压、肺活量)、身体形态、肌肉力量、反应时、视力、立位体前屈、肾亏发生率等指标作了观察与分析,进一步说明太极拳对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太极拳、中老年、膝关节的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归纳,以中老年习练太极拳时姿势的高度对其膝关节影响为重点进行综述研究。目的:(1)通过综述研究中老年以何种拳架高度去习练太极拳能够为自身膝关节乃至全身的健康带来积极作用,并以此来指导锻炼,避免损伤;(2)通过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探究,对研究不足之处给予建议,为后续研究指引方向。结论:(1)根据综述,总结出了中老年以120°~150°的膝关节角度范围去规范习练太极拳较为安全,不过此观点仍需进一步考究;(2)该领域还缺乏相应的实证来确定在何种关节角度下规范习练太极拳能够对中老年膝关节带来积极影响,并且对于不同派别太极拳对膝关节的探究,以及不同膝关节角度对不同人的影响,健康的膝关节屈曲角度范围和界限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老年人太极拳运动,其主旨是健身和休闲娱乐,本文从形体美和健身两个角度,表达作者对老年人太极拳教学的美育观和当前太极拳教学中的某些误区的认识,提出太极拳教学改进的途径。作者认为:应在正确认识太极拳美学的同时,将“气”和“攻防意识”引进老年人太极拳教学中,以期达到提高学员探究兴趣,完善教学层次,使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得到进一步彰显目的。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即实现"健康老龄化",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太极拳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和养生健身功效,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了练习太极拳运动当中。文章就习练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影响,探讨太极拳对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效应,以更好地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太极拳运动特点的研究,分别阐述太极拳对大学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太极拳对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冯建荣 《体育世界》2014,(8):139-14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对中老年太极拳和健身舞锻炼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系统的太极拳和健身舞锻炼,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整体都有提高,但是锻炼功效侧重点不同,太极拳更有利于上肢肌肉力量、肺活量、心脏和平衡能力的提高;健身舞侧重于减体重、心理、血压、柔韧和身体灵敏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体育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随机样本中从事和不从事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肌肉力量,柔韧性,灵活性和慢性疾病患病率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太极拳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太极拳不但能推迟衰老,焕发青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对慢性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太极拳与老年人健康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考察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的作用,为太极拳作为中老年人适宜的锻炼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太极拳晨练的中老年人进行访问,并记录相关的结果.研究结果:长期坚持练太极拳的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功能比不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要强.因此,长期坚持练太极拳的中老年人比不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的心肺能力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太极运动在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通过调查太极运动在健身俱乐部中的开展现状,研究并探讨了其在俱乐部中良性发展的可行性经营及推广模式,为更多的中老年人"走进"俱乐部奠定基础,进而为创造全新体育产业价值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因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而受到练习者的喜爱。太极拳的劲力则是太极拳演练的高层次技术要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于太极拳劲力方法提出浅显之刍论,以探讨太极拳演练劲力方法运用。  相似文献   

13.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的中医大家,他在融合各家养生学说的基础上,总结并发展了唐以前的养生保健思想,对后世具有鲜明健身养性价值的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对孙思邈与太极拳的养生思想进行交汇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二者在现时代下的共荣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论证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源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太极拳练习和快走练习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效果。方法:31名老年女性被随机分成太极拳组(TC)和快走组(BW)。两组受试者分别接受16周的太极拳练习和快走练习,每周5次,每次1h,随后停止练习跟踪8周。受试者每4周测试一次平衡能力,共测试7次。测试指标包括睁眼(SLO)和闭眼(SLC)状态下的单腿站立时间(TIME)、足底压力中心在左右方向的最大位移量(DX)、足底压力中心在前后方向的最大位移量(DY)。结果:太极拳组(TC)TIME-SLO/SLC从第4周显著性增加,而快走组(BW)从第8周显著性增加;太极拳组DX-SLO/SLC、DY-SLO/SLC从第8周显著性减少,而快走组从第12周显著减少。停练阶段,太极组的平衡能力指标未有显著性变化,但快走组指标中除了DY,其他指标均有明显变化的趋势。结论:太极拳和快走练习均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太极拳提高的更快(太极vs.快走:8周vs.12周);8周的停练阶段,两种练习方式对平衡能力均有较好的维持作用,但太极拳的维持效果更好。因此,相比于快走练习,老年人可以考虑将太极拳作为首选的练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理论来阐释拳理并为之命名的传统武术套路.太极拳的动作看起来柔和缓慢,每个动作之间势势相连,招式绵绵不断,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健身效果.古老的太极拳有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和练习方法,在几百年的传习演练过程中拳师们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套较固定的、适合该拳的传统教学步骤.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运用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时,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对太极拳传承发展的意义及教学法的改进阐述了“慢拳快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阐述太极拳的原理,分析太极拳对个人健康、社会和谐的效应,得出太极拳在现代个人综合健康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瑜伽起源于印度,太极拳起源于中国,两种运动在社会上都颇受人们的关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别从三方面分析了瑜伽和太极拳的相通性,并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对两项运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旨在为习练者提供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究太极拳锻炼对警察血脂和血管壁弹性的影响效果。研究方法:在哈尔滨市区内招募在职警察105名,随机分为太极组、快走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实验前、实验24周后,分别采用Gp O-p Ap法、化学发光法、酶法和浊度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科林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进行踝肱指数(ABI)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测量。研究结果:实验24周后,太极组T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C/HDL)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快走组(P<0.05);快走组TC/HD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太极组两侧bapWV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快走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太极拳锻炼在降低在职警察的总胆固醇含量、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以及肱踝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快走运动,能够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成都地区养生旅游现状,以休闲成都与“太极蓉城”为平台,融合太极养生文化与旅游地建设,对成都太极文化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既能提升“蓉城太极”城市名片影响力,又能促进四川体育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