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铺设高校毕业生通往农村的道路沙洲职业工学院陈士山80年代以来,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配逐步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不包分配、自谋职业”过渡。令人可喜的是,高校毕业生的流向正在发生变化,从原来...  相似文献   

2.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任何教育管理活动的前提。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性的研究仍然有时代意义。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确立“价值人”假设,是对以往的“政治人”、“经济人”等假设的超越。当今我国高校德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理念的落后。必须从人性假设理论入手,以“价值人”假设对我国高校德育理念进行反思与重建。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走向“大众化”,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从良性的角度讲主要有毕业生就业绝对量的逐年增长,毕业生的地域流向、单位流向、岗位流向越来越合理,毕业生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存在的不良现状主要有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毕业生待业绝对量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存在学科专业、学历层次、院校类型、性别、家庭背景和地域流向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现象分析入手,说明高校毕业生热衰于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就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因素是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允许毕业生“自主择业”,但还有一些制度影响毕业生自由流动。另外,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世斌 《职教论坛》2007,(11S):15-17
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现象分析入手.说明高校毕业生热哀于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就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因素是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允许毕业生“自主择业”,但还有一些制度影响毕业生自由流动。另外,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为解释路径,可以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是“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与“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运用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对此加以分析,有利于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现象的认识,也有利于问题的正确解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论产学研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1977年我国高校只有23万人,高校扩招启动后,2001年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有212.2万毕业生面临就业,2004年有280万毕业生面临就业,4年增加了170万。在高等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正  相似文献   

8.
黄焕山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撰文认为,高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向表现为:“明流”(从发展中国家大量流向发达国家)、“回流”、“暗流”(在发展中国家内流向跨国公司)。其流向特点可以归纳为:高科技人才流向市场“高地”;高科技人才流向研发“高地”;高科技人才流向创业“高地”;高科技人才流向价值“高地”。吸引世界级高科技人才应形成全方位高地或建立特色高地。高科技人才流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平 《江苏高教》2003,(6):99-10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目标的一部分。高校德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适应,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相合拍,从立足点、着力点、结合点等方面,努力探求高校德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儿子学校的隔壁,是区里漂亮得让人不得不驻足的少年宫。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就发现学校的放学人流有个有趣的流向,就是从这边的校门流出,穿过马路,又鱼贯流向少年宫的大门。儿子说同学们都有“班”上,于是禁不住诱惑,我也牵着儿子的手进去参观了一下。儿子那时候对“教室”还充满了向往,恨不得天天呆在各种各样的教室里。幸好,我还清醒。我绕过让人眼晕的诸多热点班,指着很受冷落的围棋班对儿子说:“就它吧。”可不久,儿子对总在教室里受教育有点儿想法,并用磨磨蹭蹭的行动来表达。终于,上围棋班不了了之。面对课余时间“闲…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走向“大众化”,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从良性的角度讲主要有毕业生就业绝对量的逐年增长,毕业生的地域流向、单位流向、岗位流向越来越合理,毕业生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存在的不良现状主要有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毕业生待业绝对量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存在学科专业、学历层次、院校类型、性别、家庭背景和地域流向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效益大幅度地提高,高校招生人数大量增加,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达317万人,比1992年增加了45%。从1998年开始,我国每年有100多万高校毕业生加入就业的行列,加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就业市场上高学历的劳动力供给充足,于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便接踵而来。但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大学生占同龄人口的比例约为10%,这就决定了在未来,高校毕业生仍将是一种稀缺的高层次的人力资源。那么为什么又会出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呢?女大学生就…  相似文献   

13.
高科技人才流向特点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向表现为 :“明流” (从发展中国家大量流向发达国家)、“回流”、“暗流” (在发展中国家内流向跨国公司 )。其流向特点可以归纳为 :高科技人才流向市场“高地” ;高科技人才流向研发“高地” ;高科技人才流向创业“高地” ;高科技人才流向价值“高地”。吸引世界级高科技人才应形成全方位高地或建立特色高地  相似文献   

14.
徐欣  施敬宏 《江苏高教》1992,(5):66-67,49
一、高校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几年前,人们被一批批迫不及待地抛却书包走上社会的读书郎所震惊,“流生”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有识之士惊呼长此以往,十数年后中国将不再有大学生。然而,曾几何时,高校也有不少教师及其他专业人才流向社会,流向国外。例如,1991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和无锡轻院纺织分院三所高校调离本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一共20多人,出国的20余人,占三所高校专业人才1500人总数的30%。1992年1—5月份,这三所高校已办调动的或领导已同意调动的包括辞职、自动离职的已达30多人,出国逾期未归被除名的19人,而经再三动员未走、因房子等问题被  相似文献   

15.
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在高校育人系统中发挥着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本文从从高校的具体特点出发,提出高校实施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和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高校人才流失严重,这成了领导的一块心病。由于市场经挤发展的需要,各部门之间竞争激烈,人才便成了追逐和“拼抢”的目标。随之而来的是:人才流失,诸如能人的“跳槽”、“学成而不归”等等。此类现象成了失才一方在人才竞争中虽辣手的问题。人才东南飞,这在当前的动向是:除了出国外,主要流向南方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他们中间大多数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且正值年富力强挑大梁的时期,加之有的还带走了科研资料和成果,这就更使原所在单位蒙受损失。高校也要发展,高校也需人才,从这一角度看,高校人才的流失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高校人才流失严重,这成了领导者的一块心病。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部门之间竞争激烈,人才便成了追逐和“拼抢”的目标。随之而来的是:人才流失,诸如能人的“跳槽”、“学成而不归”等等。此类现象成了失才一方在人才竞争中最辣手的问题。人才东南飞,这在当前的动向是:除了出国外,主要流向南方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他们中间大多数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且正值年富力强挑大梁的时期,加之有的还带走了科研资料和成果,这就更使原所在单位蒙受损失。高校也要发展,高校也需人才,从这一角度看,高校人才的流失问题必…  相似文献   

18.
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2002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略高于上一年。截至2002年12月31日统计,上海高校2002届毕业生已有5.9万人走上工作岗位或升学、出国,整体就业率达93%,比扩招生毕业前的2001年高出2个百分点。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得益于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连年向好。上海“科教兴市”战略的确定,GDP持续稳步增长,“申博”成功等都为大学生就业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从2002年毕业生单位流向来看,国有企业仍占据首位;从行业流向看,占前五位的分别是制造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金融和保险业,这与上海整体经济结构相吻合。据市教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本市高校2003届毕业生中外地学生的签约率比上海学生的签约率高,这是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纽成部分。本文立足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探讨了当前高校如何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教师流动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入世”之后,教师将拥有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机会,在选择去留方面也将享有更大的自由。但目前我国在中小学教师流动方面的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这使得管理教师流动还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中日两国在教师管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相当规范,并且富有成效。结合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分析探讨解决我国教师流动问题的策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教师的流动趋势“入世”客观上催化了中国的教师队伍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流动。总的趋势是:从教育系统内部流向外部,从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高学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