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怀化远程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全面分析了基层电大发展远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制约因素和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基层电大要通过明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电大系统办学和远程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创新电大远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机制,加大学历教育与远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力度,提高基层电大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证书”教育与电大学历教育的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证书”教育沟通,发挥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技术能力、水平等级、职业资格等证书教育与电大学历教育的沟通作初步探讨。 一、电大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沟通是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例如日本不顾由此带来的沉重牺牲,选择了这条路并获得了成功。许多事实证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新的就业机会的出现强烈地刺激起了教育的扩张。 “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  相似文献   

3.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是一件事关电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大事。本文就电大在校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以及所作的有益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目的是使电大这两种教育形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郑州广播电视大学建校25年来,形成了以市电大为中心,辐射周边六县一区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郑州电大先后开设本科、大专、中专学历教育专业80多个,培养毕业生4万余人;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结业20万余人,全市电大现有本科、大中专学历教育在校生1.3万余人。郑州电大从1999年9月开办开放教育试点以来,首次举办本科阶段学历教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我国电大继续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入手,结合湖北电大实际,初步探讨了新世纪电大继续教育发展的模式和运作机制,作者认为,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培训队伍素质是电大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6.
电大继续教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提高全民素质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电大在发展继续教育的实践中,领导重视,立足省情,注重项目开发,实现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互通,积极与普通高校联合办学,优势互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抢占继续教育制高点,为推动山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化层次比较整齐,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有一定规律,而电大运用了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对社会的适应性比较强,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专业,电大即可随时增设所需专业,因而要求电大图书馆具有多品种特色。再从电大办学层次讲,既有中专学历教育,又有大专学历教育;既有学历教育,又有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和实用技术等非学历教育。  相似文献   

8.
继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增长知识、更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以适应工作、社会需要的一种教育。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继续教育的开展,显示了电大教育极强的生命力。回顾电大继续教育的历程,分析电大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展望电大继续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增强电大继续教育工作者的自信心,促进电大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电大的奋斗目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一、电大继续教育发展的历程广播电视大…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电大教育在成人学历教育这个战略重点方面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生源缺乏现象,而在我国一直不被人们重视的继续教育,将为电大教育提供一个极为广阔的天地;普通高等教育与社会适应性的种种矛盾,又向我们提示了开办继续教育的社会必要性;电大自身特点与优势则向我们展开了电大开展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因而,无论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还是从电大自身发展的角度,都显示出电大发展继续教育的必然性,也就是我国电大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年来 ,广播电视大学在继续教育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电大继续教育的不断发展 ,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对于三种关系的处理越来越显得极其重要。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关系的处理这里所说的学历教育主要是指电大成人高等学历证书教育 ,是国家承认其文凭的一种规范型教育 ,以高等专科教育为主 ,也有少量本科层次教育 ,主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搞好学历教育是一所高校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也是广播电视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既是国家授予学校的基本职能 ,也是…  相似文献   

11.
于克谦 《继续教育》2005,19(8):18-20
各级电大开展的非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是电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历教育一同构建起电大办学的框架,在现代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继续教育在电大教育中不论是地位,还是规模、效益,都显现出同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工作成为电大事业发展刻不容缓的大计。  相似文献   

12.
开放大学提出要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文章回顾了电大在学历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方面所运用的策略,并对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电大非学历继续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与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报讯 2011年,福建电大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上半年各类培训近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8%,连续第二年实现快速增长。福建电大加快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新举措是:一、重视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学校根据电大改革发展和开放大学建设要求,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制订发展规划和目标,扩大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规模。  相似文献   

14.
<正> 电大自从1978年12月创办以来,党和国家就赋予了电大教育的两个职能:举办以高等专科为主的学历教育,开展以岗位培训、专业证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是后来沿用的名称,泛指非学历教育)。成立后的几年里,由于各种原因,电大开展继续教育只是处于试点推广阶段。1987年,国家教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中指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要把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作为高校联系社会、服务社会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根据《暂行规定》精神,中央电大在厦门召开全国电大继续教育研讨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广播电视大学在全力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教学手段先进、教育网点齐全、信息比较灵通的综合优势,开展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随着“中国卫星教育电视”频道的开通,会议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育计划,把继续教育推向全国。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提高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认识 ,解决当前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建立健全开放的继续教育网络 ,构建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建设继续教育两支队伍 ,加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16.
试论电大在非学历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对策蒋建新所谓非学历教育,是指学历教育以外的所有形式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实用技术教育、社会教育等。重点是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在职的成年人。它具有学习内容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17.
如何提高自学能力──从电大学习的特点说起王莉辉电大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利用电视卫星等新技术成果进行远距离和开放性教育,融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专业证书教育为一体,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电大作为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学生的学习也就具有...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提高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认识,解决当前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健全开放的继续教育网格络,构建继续教育谭程内容体系,建设继续教育两支队伍,加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19.
综观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回顾电大十几年的办学实践,瞻望九十年的发展趋势,我们深深感到为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进一步发挥电视教育的特有优势,必须改善县级电大的办学模式,实行办学重点的战略转移,拓宽办学领域,把电大教育伸向农村,把县级电大办成城乡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溶专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成人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为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在分析亳州电大分校近三年继续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地方电大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对策:强化系统协作,打造系统品牌;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电大继续教育合力;打破行业壁垒,开拓市场;深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