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学几个月来,我发现自己已被S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强烈吸引住了。我重点谈一下S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注重“比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单元,四篇散文构成了两组对照课文。《筏子》和《三峡船夫曲》虽然同是写船夫如何征服惊涛骇浪的,但由于作者写作的风格不同,因此给人的感受也迥然不同。前者通过平实的白描,言简意赅.运用反复对比,借景说理,突出了唯有依靠沉着、镇定、勇气和智慧方能征服自然的精神。后者借助浓墨的工笔,渲染铺张,以情纬文,抒发了对那种同大自然搏斗的生命的力量的钦佩和赞叹。阅读《筏子》时需要冷静地慢慢咀嚼。比如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黄河的主人》、 【教材解读】 《黄河的主人》选自袁鹰的散文集《风帆》。全文似豪放派的诗歌,苍郁沉雄、意蕴深刻。文章通过多角度描绘(黄河气势铺垫“主人”、筏子轻小渲染“主人”、乘客神情衬托“主人”、艄公品行铸就“主人”)来赞颂黄河的主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编者选编此课,正是希望通过多角度感受黄河主人的风采来启迪学生领悟:只要沉着勇敢、智慧机敏,就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做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纲领灌输多,细节引领少,缺乏对文本的细致解读。要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信任学生,师生一同进行文本探究。如果说课文就是奔腾的波峰浪谷,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勇敢的艄公,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寻找文本的"筏子"。一、意象引渡,自主搜索文本"筏子"在《黄河的主人》这一课,很多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将文章主旨定位在寻找"黄河的主人",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领略艄公的坚强,然后证明艄公就是黄河的主人,因  相似文献   

4.
《黄河的主人》(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原题为《筏子》,选自袁鹰的散文集《风帆》。全文似豪放派的诗歌,苍郁深沉,意蕴深刻。文童描写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以及羊皮筏子上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颂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是落实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于永正老师在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表现出强烈的语用意识,并通过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高质量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黄河的主人》是著名作家袁鹰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充满激情的笔触热情赞颂了黄河艄公不畏艰险、沉着机敏、豪迈而又谨慎的品格,文章结构精巧,情文并  相似文献   

6.
我多次听过《黄河的主人》这一课的教学。发现执教者不约而同地把“艄公为什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作为主问题,通过“感受黄河的惊骇、体会筏子的危险、体验乘客的从容、领略艄公的风采”来证明:艄公之所以成为黄河的主人,是因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一年,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著名作家袁鹰的《筏子》诞生了,它曾热情地激励了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斗志,鼓舞了中华伟大的民族精神。至今读来,文章中那雄壮的气势、不屈的力量依旧澎湃着我们的血液,荡涤着我们的灵魂。文章展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艄公战胜黄河,  相似文献   

8.
现行十年制中学语文课本所收古代山水散文计有《小石潭记》、《三蛱》、《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游黄山记》等六篇。对这些作品的立意及其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一番比较、分析,对我们掌握这类作品的内容及其特点,明确这类作品教学的目的要求,学习山水散文写作方法,是很有好处的。上述六篇作品,从立意方面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从表现手法方面看,则因篇而异,各具特色。现分述如下。第一类,文章立意重在写景。如《三峡》、  相似文献   

9.
《黄河的主人》全文464个字,但写艄公的文字并不多,课文中直接描写艄公,也是赞美艄公品质的,即课文第8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是整篇课文的总结。作者袁鹰直抒胸臆,不惜浓墨重彩,不惜溢美之词,正面描写艄公。作者用4个词语“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赞美艄公,称赞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写得激情澎湃、激荡人心。  相似文献   

10.
一《唐睢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很能反映《战国策》语言艺术上的成就。文章通过记叙人物的对话来表现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鲜明性格。秦王的骄横狡诈,色厉而内荏;唐睢的沉着镇定,不畏强暴的形象,都栩栩如生。那发着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  相似文献   

11.
王娅 《辅导员》2011,(27):53-54
《生死不离》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的第三课。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  相似文献   

12.
《“诺曼底”号遇难记》(人教版第八册)这篇课文写的是“诺曼底”号在航行中遭遇不测,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指挥营救,最后自己同船一起沉入深海。在探究哈尔威船长是怎样的人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发言赞扬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临危不乱,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突然  相似文献   

13.
《面人郎》是著名作家冰心写的一篇访问记,就文章的主体看,它具有人物传记的性质。这种文章属于通讯体裁中的一种——人物专访,是就某个问题或社会的某个方面对人物进行的专门访问。它的内容比较集中和单一,主要是谈话记录,其表现手法是记  相似文献   

14.
岂止是聪明     
“我不赞成选 A 项,用桔皮做灯并不是小姑娘发明的,因此不能说是为了表现小姑娘‘聪明’。”铿锵有力的声音表明态度毫不含糊。“我似乎认为 A、B 项均不妥,这里写小姑娘极敏捷地做灯,主要还表现了小姑娘的镇定、沉着,因此我认为应选 C 项。”“请注意,这儿写的是灵巧的动作,这与镇定、沉着的态度有什么关系?”语气里透出诧异与否定。“我也认为这里用一串动  相似文献   

15.
善待过程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散文,在备课组研读教材的时候,组内教师把教学的重点定位于引导学生读懂提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第一次教学)师“: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为什么值得敬仰和赞颂?生:因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师:从哪里看出艄公的任务艰难,责任重大?生:因为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师:是呀,艄公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他任务艰难,责任重大,然而他的渡河工具却是那么的简单,从哪儿能看出来?生:他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师:艄公凭着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战胜了惊涛骇浪,成为黄河的主人。那他仅仅是凭一根竹篙吗?他到底凭什么来战胜黄河,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呢?生:凭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黄河。师:所以,他在滚滚的黄河上——(引读)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赞颂这令人敬仰的艄公。生:齐读第八自然段。(读得索然无味)【评析】教...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第8册《丰碑》是第7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写得极有凝聚力.它编在“详写和略写”的训练组中,属于侧重训练写的课例,教学重点是理解文章中心,分清详略,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可作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7.
阅读好的文章,有攀摘硕果的快意,采撷鲜花的温馨。近日研习郭沫若的《石榴》和叶圣陶的《牵牛花》(均见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一册),这种感觉尤甚。《石榴》和《牵牛花》都是取材于植物的状物散文,情文并茂,璧合珠联。然而,各自选材的角度、风格和文笔却存大异。前者疏放有致,新奇俏丽,具有诗人的浪漫;后者曲折细密,沉着质朴,不乏小说家的写实。《石榴》重在写花果,以描写的方式,从交代时令,写一般树木的情况、少数树  相似文献   

18.
寓写于教     
把课文教学跟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师的共同心愿。我采取寓写于教方法,每教一课,学习一种写作方法,练习写一篇文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完朱自清《荷塘月色》、《绿》,刘白羽《长江三峡》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四篇文章之后,要求学生学习五种写作方法,布置学生练习写六篇文章。这六篇作文题目是:  相似文献   

19.
前面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文章说了哪些美点,而作者是怎么把文章写漂亮的,我们并没有去注意。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三峡》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请同学们用:“《三峡》真妙,妙在,你看:”的句式说说。(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因为我们一直比较关注文章说了什么——言语内容,而较少关注文章是怎么说的——言语形式。此环节,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一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文章的妙处,然后将下述一部分“妙点”制成课件作例子,再让学生寻找文章的妙点和相应的内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果可能有:①《三峡》真妙,妙在结构精巧,你看:全文按总分安…  相似文献   

20.
一多一少     
1987年第3期《中国语文天地》:《为学生写的指导性文章要慎重》。标题中的“的”是多余的。这个“的”,使述宾结构“写……文章”变成了偏正结构“写的……文章”,“文章”成了陈述的对象。全句可紧缩为“文章要慎重”,这显然不通。而作者的意思是:“为学生写指导性文章”这种行为“要慎重”;“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版工具书,报刊发表指导学生学习的文章不能不慎重”。 《修辞拾贝·前言》(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我……把近两年来经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播发?——笔者)我的‘修辞琐谈’若于篇稿件收了进来”,与上例相反,句中“播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