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是世界上公认的重视英才教育的国家,而且其英才教育的理念、培养和评价等教育体系比较成熟。通过对英国三所中学的141名数学英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结果表明:英国数学英才学生"痴迷"数学,"钟情"创新;数学知识获取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元化;学习自我效能感高;英才身份认同感强。这些对我国的数学英才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赏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其关键在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对每名学生的成长都抱有坚定、乐观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有许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面.但"赏识教育"在实施中存在诸多实际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莉 《教育论坛》2007,(5):6-7,5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在《给中国父母的一封公开信》中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是的,我们应当学会对学生赏识。同时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赏识应从关注开始。关注是反映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人或事充满关心与期待,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教育的目的。关注的不同,表明对学生的具体期待也不同,而这往往会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黄贞贞 《教师》2019,(10):108-109
传统教育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主观,一些在课堂上表现不理想、成绩不优异的学生很难得到老师正面的赏识,这导致其自信心一再受挫,最终自暴自弃,放弃学习。赏识教育理论的提出正是为了改变过去这种不够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正面的鼓励,正确认识自我的长处与不足。文章主要围绕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应用原则以及应用策略分别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课程中指出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从小有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  相似文献   

6.
李雅玲 《考试周刊》2014,(43):119-119
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是尊重学生的教育,是饱含人情味的个性化教育。赏识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根据学生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教育,从另一个角度说,它是从情感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本文探究如何通过赏识教育这种方式进一步推进初中英语教学,希望研究得到的结论对初中英语新课标改革后教师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语文课堂上的赏识教育,就是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活动为载体,捕捉赏识教育的契机,优化语文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8.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尊重。但是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地夸奖,而是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真正欣赏孩子,让孩子内心感觉自己能行。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教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学会批评,树立赏识教育理念,提高语文教育的成功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马生霞 《考试周刊》2014,(27):30-30
能在教学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所以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善于赏识,这样会让学生爱上语文。  相似文献   

10.
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对南京市303家学校、542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如下制约因素:课程整体上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心理教师普遍缺乏开发心理课程的专业能力、课程活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能力弱、课程的设置缺乏课时的制度保障、课程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整合、课程所涉及的各方主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理解和认同等。建议从制定区域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增设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开发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材、选择适宜的课程实施方式、推动学校开发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教育工作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人为本,而人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和理解,因此,以人为本才能快乐育人。赏识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充满人情味。校园需赏识教育,时代呼唤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教育者的赏识激励符合被教育者心灵的真正沟通,受教育者内心希望和需求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激发。通过赏识激励教育,会使学生心中充满阳光;通过赏识激励教育,会使让学生内心中充满自信。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它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状态、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实践中,赏识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得到赏识、尊重的渴望和需求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天赋,激发学生的潜力。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教师赏识下树立自信心,不断去探索创新,超越自我呢?本文将对此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14.
大拇指翘起,不同的国家受其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我们国家对人翘起大拇指,一般表示称赞、夸奖、了不起。竖起大拇指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赏识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渴望得到赏识。班主任向学生翘起大拇指,就是满足了学生的无形生命渴求——赏识心灵,进而到达心灵疏通,生命和谐。  相似文献   

15.
赏识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本身,它注重对受教育者积极情绪的调动。教师在运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对学生的赏识要及时并且要客观、具体,同时赏识应与批评或惩罚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赏识教育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在借鉴现有网络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癌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以抽样的方式对1200名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12名RPG游戏成癌学生和14位RPG游戏成瘾学生的家长进行访谈.利用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三级阶梯"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罗森塔尔效应等理论方法,分析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癌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了学校教育的对策,构建出基本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和赞赏!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要想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做到会赏识激励学生,是很重要的一环。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  相似文献   

18.
赏识的力量     
范雅睿 《甘肃教育》2011,(21):31-31
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赏识学生,使学生增强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即“赏识——发展”教育的简称。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肯定和赞扬是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是激励学生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学生的潜能便会奇迹般地表现出来。所以对教师而言,赏识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理念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信息之窗     
《宁夏教育》2014,(1):79-80
赏识教育的四宜四忌1.赏识教育宜有积极的导向性,忌功利主义。赏识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班主任在"赏识教育"中不能把目标定位于狭隘的成功,诸如100分、第一名、上名牌大学等,给赏识教育蒙上功利主义色彩。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仅对社会毫无意义,而且对学生本人也无多大益处。2.赏识教育宜兼顾学生个性,忌千篇一律。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身上有着同龄孩子的共性,也有因各人的生活环境不同表现出的差异性。在进行赏识教育时,切不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评判学生,也不能常用一种方式来表达赏识,应兼顾学生个性,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性。3.赏识教育宜适时适度,忌过时过度。赏识教育是在对学生传递一种期望,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期望确定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浅谈“赏识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赏识教育是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的优点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相吻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