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萍 《青年记者》2017,(29):11-12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我们正逐步迈入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对比,信息社会有着更明显的环境剧变:新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出现,信息高速公路跨越国界,数字化生活将人们推向快速而日趋迷茫的信息潮流之中.不得不惊叹,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  相似文献   

2.
谭敏 《新闻知识》2000,(1):39-40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国内新闻界交流的加深和电视自身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的栏目和节目形式相继产生。“说新闻”就是近年来我国新出现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在这种新的节目形式中,播音员以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出现,以亲近性、可信性和个性化的主持与观众形成信息和情感上的交流。“说新闻”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形式为各电视台纷纷看好,也立即成为电视从业人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拟就“说新闻”的产生背景及特点提出一些看法,求教于同行。 “说新闻”产生的背景 “说新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说新闻”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  相似文献   

3.
现在,人们每天从各种媒体上获得大量的新闻信息,然而,仔细体味、咀嚼、品味每天海量的新闻信息,审视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食物的媒体,会发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很多的新闻信息缺乏必要的营养,这种功能性缺陷已经激起越来越多的“新闻信息美食家”们的抱怨和指责,成为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广播,众媒体中唯一的非视觉媒体,经历了近百年的沧桑变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曾被视为宣传战中最锐利的武器;电视出现之时,它又被人预言,“电视终将使广播像古代的骑兵一样为人们所淘汰”……时过境迁,广播似乎已失去了昔日耀眼的光环,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钱岳林总工程师与本刊记者的一席言谈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在网络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当今传媒界,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体的冲击,使周刊周报时效性弱、出版频次慢的先天劣势愈发明显。然而正因为以周为出版周期,使周刊周报有桐对充裕的时间,将各种新闻信息的“碎片”,加以拼接和组合,然后被“深度表现”,最后在客观上呈现“解释”功能。这正是周刊周报基本的操作模式和特色性的优势,生存空间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6.
王璋 《军事记者》2004,(6):57-57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了“把关人”学说。他在1947年发表的章中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某些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个人的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渠道中布满了把关人,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传播都起着传播把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公共服务”理念被政治势力、经济资本和媒体娱乐化等因素侵蚀的背景下,出现了关注公共利益的“公共新闻”:要求媒体重新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将媒体不仅视为“守望者”和“消息提供者”,而且视为公共事务的积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而这正体现了新闻媒体“公共服务”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上“社区”概念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和生活的一个区域。如今,“社区”概念正被网络传播媒体加以广泛使用和推广,使其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新的扩充,成为信息(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一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兴致勃勃谈论信息革命时,各种新概念满天飞。但面对繁杂信息,没有理想的收集、整理手段,更难以实现快速传播。使信息实现既量化又快速传播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迅速生长和发展时期。不知互联网的“始作俑者”是否想到,如今地球上的人居然用这样的方式凝聚在一起:一个网线连上许多许多的局域网,彼…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时代以来,理性所代表的现代主义逐渐被侵蚀,社会走向了“流动”的后现代主义,既有的固态新闻场景也在技术入侵中积极向“液态化”流动:生产场景从“格子间”转向虚实交融的媒介空间;报道场景从二维平面模块升维至三维立体景观;受众的阅读场景也从“信息接收站”走向沉浸交互情境。主流媒体新闻场景的“液态”转向虽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记者、媒介机构、受众以及技术研发部门等多方合力,保障其场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记者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关心民众疾苦,虽时常遭遇各种势力的打击,但是仍然坚持着,不放弃对社会生活的正面引导,从而受到人们的信任和依赖,所以,记者曾被冠以“无冕之王”的尊贵称号。但近年来,在记者队伍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新闻民工”,许多记者都在呐喊“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也许很多人会纳闷:社会转型,文化的变迁并未改变记者所掌握的“话语权”,在日常生活中,记者的报道可以形成“舆论”,而老百姓表达观点永远只可为街头巷议,毫无疑问记者是强势群体,怎么转眼间就变成“弱者”了呢?  相似文献   

11.
<正>“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几百年前《三国演义》里的这句古话似乎早已参透了当今新闻传媒行业的“合”与“分”。“合”,即“融合”、“整合”,而“分”,即“分立”、“分化”。从传媒形态的角度来看,所谓“融合”是各种传媒形态之间的融合,比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这是外在的融合。而从传媒个体的角度来看,“融合”则是各传媒个体自身资源的融合,比如传统的报业、广播电视媒体自身各种信息资源的融合,这是内部的融合。外部融合只是融合的  相似文献   

12.
李傲 《记者摇篮》2005,(8):54-54
新闻娱乐化近年被引入内地,它的出现引起业界一片哗然,持反对意见者忧心忡忡。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而持肯定意见者却将“新闻娱乐化”当做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应该说,新闻娱乐化与报纸的严肃性、权威性有背离之处,如果毫无原则地对所有新闻事件都做“娱乐”处理.势必影响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种无原则的新闻娱乐化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什么叫“边缘新闻”?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 ,在新闻理论教科书中尚未见过 ,可能只不过是生造而已 ,主要是由边缘学科引发的联想 ,即发生在“工、农、兵、学、商”行业之间 ,或捕捉在“党群、政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经济”诸领域沿边界线或交叉点上的新闻。新闻媒体的采访大多分条线 ,记者各自为战 ,整天忙于参加各种会议、跑机关 ,不敢越雷池一步 ,难免出现“死角” ,天长日久 ,报道的思维模式基本定型 ,自我封闭 ,所写稿件往往“大路货”、常规报道多 ,与不少时效性强、新闻价值高的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往往失之交臂 ,擦肩而过 ,“边…  相似文献   

14.
你可知否,在无线电发明之前,广播已经出现了。它是通过电话来“广播”新闻信息的,取名为“电话报纸”,被视作无线广播的雏形。因为它与电话有直接的关联,我们还是从电话的发明说起吧。  相似文献   

15.
陈昌旭 《新闻战线》2023,(13):92-94
杭州日报在“后发”新闻中寻找“新”机,通过“预设立意新”“采访信息新”“叙事表达新”,将原有素材进行延伸,并深入探索具有思想性、时代性、现实性的立意,通过广泛、细致、深入的采访,获得新的核心信息,以新颖的叙事表达,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实现“后发”制胜。  相似文献   

16.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  相似文献   

17.
所谓再生新闻是指记者根据各类媒介已形成文本或图像的新闻传播内容和新闻传播效果,充分挖掘各种新闻资料,对其进行第二次“开发”,由此发觉新的价值。 现在,通过二次开发获得再生的新闻报道在各类新闻媒介上已屡见不鲜。因此,并不是说一定要抢到独家新闻才是好新闻,别人报道过的新闻经过二次开发同样可以做成好新闻。当然要做好对新闻信息的再生开发,并不是一件容  相似文献   

18.
把事实看作是新闻的本体,一直被认为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只是“信息”概念出现后我们才“反观”到“事实”概念被作为新闻本体的时代局限性。在我国,把信息看作是新闻的本体只是最近十多年的事。“信息”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信息概念的出现则是和本世纪4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创立和广泛应用分不开的。信息是这“三论”的最基本的概念。在新闻理论领域,随着信息概念的引入,分出了新的学科——传播学,在理论新闻学中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系统理论新闻学。在传播学和系统理论新闻学中,信息是新闻  相似文献   

19.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和主持人尼葛洛庞帝早在1995年就在其巨著《数字化生存》中预言:未来,在线新闻将使读者能够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和信息来源。“个人日报”的理念使传统媒体的管理者焦虑,因为自觉地允许读者窄化其阅读范围,将可能动摇“传统媒体的哲学根基”。10年前这些听来偏激、甚至有些耸人听闻的预见,如今已经部分地变成了现实。“草根”时代的到来以博客为代表的“草根媒体”的出现,标志着新闻传播互动性的巨大改善,它极大地动摇了主流媒体在信息发布方面的垄断地位,把“宣讲”变成了“对话”。“草根媒…  相似文献   

20.
“负面新闻”常常成为权衡新闻效果的铁律,总是与“负面影响”牵扯在一起。人为将新闻分为“正”、“负”的“新闻观”,不但让媒体很难操作,而且经常惹出各种风波。以笔者浅见,所谓“负面新闻”一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