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继新 《师道》2012,(7):1-1
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社会,不然,人们就不可能幸福。但是任何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个体的和谐,没有生命个体的和谐,就构筑不了人生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幸福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教育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教育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幸福教育通过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和增强个体的幸福能力等实施策略,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个人幸福,并使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作为社会个体自身的和谐,没有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个体生命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高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智力资源宝库,理所当然地担当着生命和谐教育的重任.然而,近年来许多高校生命和谐教育意识淡薄,生命和谐教育的开展比较随意,形式化倾向比较明显等诸多状况都令人担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强化高校的生命和谐教育意识,深入探讨生命和谐教育的内在规律,寻求生命和谐教育的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向幸福出发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追求幸福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幸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兴趣来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通过创设创新性的教育环境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来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通过营造对话的课堂来增强个体的幸福体验和能力。这些着力点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教育向幸福出发并使学生幸福与学校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道德健康的出现是人类自身反思的结果,从而使健康内涵从生理学、心理学领域扩充到伦理学领域。个体的道德健康状况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个体的道德健康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可能;和谐社会重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鼓励个体追求爱和幸福等精神需要。与此同时,健康的概念还赋予道德教育以新的内涵。培养道德健康的人,使人拥有健康的生活,并提高人的道德判断力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7.
曹慧 《江苏教育》2015,(11):21-22
现代社会,需要生命自觉;教育现状,缺失生命自觉;教育本质,呼唤生命自觉。现代学校的核心价值与追求在于唤醒个体的生命自觉,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而学生的生命自觉来自于教师的生命自觉。所以教育首先要唤醒和培育教师的生命自觉,将"唤醒生命自觉,促进和谐发展"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用"生命自觉"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让学生体会到教育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促进个体的成长,为社会发展缔造出有用的人,而幸福课堂的构建就是回归教育本质的一个重要渠道。基于此,教育界开始关注幸福教育的问题。本文就小学英语课堂幸福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如今,大地震周年即将到来。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全民抗震救灾的仁心大德、灾后生活及心理重建的延续性需求,并没有让这场大灾难只是以过去时的方式存在,而是在以完成进行时的方式存在。灾难不应该只是灾难,而应该是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因为生命从来不曾离去,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对生命有更多的思考与体会。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矣注每一个个体生命,关注个体生命的身心和谐,实注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注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注生命本身的品质实现。  相似文献   

10.
<正>魏超在《当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儿童的个体幸福在时间之流中孕育、生长,儿童的个体幸福的获致需要在时间中把握。生命、时间和幸福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幸福深藏于个体生命时间之中,它蕴藏于个体的创造性活动的时间历程中,它呈现于个体回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状态;和谐校园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理想育人环境。它博大、自由、协调、富有生命力……我们不必刻板地给它下定义,但它的本质我们须谨记:和谐校园恰如一个微型的和谐社会,既是师生薪火相传的学园,又是师生生命之花幸福绽放的乐园与家园。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多次强调和谐社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建设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建设和谐的社会就需要社会各个层次的和谐建设与之呼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物之间的和谐、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同构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为幸福而教     
<正>教育是最直接关涉个体生命的社会活动,而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幸福,为幸福而教应是教师思考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幸福的体验首先是个体的,而后是社会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个体幸福的人对于社会是有益的,而每一个  相似文献   

14.
社会是否和谐,与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关系.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对个体来说,要特别重视和谐人格的培养。一个具有和谐人格的个体,应将个体需要、动机和意志所导致的行为规范,纳入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中,并由此体现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这是一个涉及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宋艳梅 《天中学刊》2007,22(5):130-132
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出"和谐德育"的新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德育本质的要求.无论在群体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德育对人的和谐性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认真研究人的发展规律,努力倡导和谐德育,用全新的德育理念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社会。和谐是个体道德信念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义,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通过分析个体道德信念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确立个体和谐道德信念的方法和途经。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幸福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内在相关性。高校教育应注重从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的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加强对大学生获得幸福的知识教育及人文精神培育等方面来重视大学生的幸福教育,以加快和谐校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作出的伟大战略部署。和谐社会由无数个和谐团体与和谐个体所组成。教育涉及千家万户,让家长时刻牵挂,受社会普遍重视,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没有教育的和谐,就难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当前和今后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方向和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和谐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并指出和谐幸福观教育需要强调精神幸福的重要性,倡导创造性幸福的具体实践,增强对他人幸福、社会幸福的道德情感,提升主观幸福感体验水平。  相似文献   

20.
道教哲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从最普遍意义上的爱生、贵生的宗旨出发来构想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把人与天和、人与人和、身与心和作为理想社会的基本准则,体现出一种雍容恢弘的生命关怀意识.这一套主张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人生、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确保人类社会和个体生命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