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熔新闻的严格忠于事实与散文的不拘一格于一炉,这是美联社驻北京记者采写的《修复圆明园》一文的主要特色. 1984年9月,北京召开了圆明园学术讨论会,决定部分修复被帝国主义分子焚毁的圆明园.圆明园在国外素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因此这一决定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不少外国记者采写了这方面的报道,《修复圆明园》是笔者读到的几十篇中较有特色的一篇. 《修复圆明园》忠实地报道了圆明园被毁的经过,并以生动的事实解释了中国为什么要修复圆明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篇新闻作品.作为一  相似文献   

2.
正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一个建成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这座园林也被焚毁。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原来的废墟上,建成了一座新的园林并更名为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园林,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研究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历  相似文献   

3.
有一段历史经常被记者、编辑搞错,其实这段历史是不应出错的.比如2月8日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雨果故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雨果因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并火烧圆明园而奋笔疾书”,这里的“八国联军”应是“英法联军”.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发生在1900年,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发生在1860年9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请见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62年9月版),相隔有40年光景,不应搞错的.  相似文献   

4.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我国传媒发布之快,内容之丰富和全面,展现人性的深刻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创造了近年来最好的传播效果。但某些电视镜头和照片,以及某些记者的采访显现出一个明显的问题:缺乏人文关怀的职业意识。例如强求采访,让对象回忆痛苦经历:有的报纸发表了废墟中惨不忍睹的尸骸照片,而且被安排在显著位置。  相似文献   

5.
吴言 《新闻三昧》2004,(7):21-21
写新闻经常要用些背景材料以及历史性材料,有些记者往往凭借自己的记性大笔一挥就写上去了,也不加核对,往往出错。比如经常看到记者写新闻中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说成是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一误。最近6月23日文汇报头版与弟九版刊登了“圆明园胜景复现申城”的新闻及一个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戏路子”要宽(等六则)范敬宜1996年8月7日今天一版头条《中国体育代表团载誉归来》、特写《祖国感谢你们》以及压题照片,均出自王霞光同志一人之手,辛苦自不待言,即就记者一专多能来说,也是值得倡导的。我一直提倡记者的“戏路子”要宽。这个“戏路子...  相似文献   

7.
圆明园的西洋水法在今天圆明园的遗址上,还留有西洋大水法的废墟残垒。大水法的遗址也成了今天圆明园的象征。人们在此游览凭吊,仍可想见昔日此处盛大的气势。当时这里是长春园西洋楼区的中心地带,常常喷泉四射,景象十分壮观。皇帝坐观喷泉的汉白玉宝座也设在大水法的压轴线上,每当政余休憩,坐在这里看喷泉飞动,也是一种享受。大水法主要是一个用于池中瀑布的喷水狮头。在池中心有一只鹿,池周有十只狗相围。每当四面喷出许多小水柱时,鹿角也开始往外喷水,看起来好象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12月4日,《1942:饥饿中国》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部全景呈现1942大饥荒历史的纪实作品,出自《河南商报》一群激情四溢的年轻记者之手。时隔70年,大多数亲历者已经去世。《河南商报》几经筹划,派出七名记者,沿当年难民逃亡线一路向西,历时半年,行走3000里,搜集第一手的历史细节,重返几经变迁的历史现场,访问历经劫难的灾荒亲历者,力图复原那一段被掩埋的历史。他  相似文献   

9.
编辑做久了,心里会大概给身边的记者定个等级.有时单单看到名字,就对稿件的质量有了心理预期.有的记者写起稿来如文豪附体、汪洋恣肆.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但若把意气放错了位、情怀用过了量,反倒本末倒置,失掉了新闻的本真.有的记者倒是行文流畅、几无瑕疵,可稿件索然无味.硬着头皮把千字甚至几千字的文章读下来,记住的似乎只有零星的事实和不痛不痒的观点.有的稿件—读就知道出自年轻记者,虽说遣词造句上努力向成熟靠拢,却总会在细微之处露出马脚,知识、逻辑、观点上都有待打磨.有的稿件读起来东—榔头西—棒子,八成是记者偷懒,七拼八凑出一篇“四不像”文章.这些“攒”出来的报道,或许骗得了编辑、骗得了读者,总归骗不了自己的职业良心.  相似文献   

10.
孟静 《出版参考》2007,(6):25-26
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合并到中央台之后,科教片在中国的银幕上渐渐绝迹了.它现在叫中央电视台科教中心.以各类专题片的形式出现在电视上。9月即将上映、拍摄时间长达5年的《圆明园》是罕有的将在电影院播放的纪录片.与此同时,有两部关于颐和园的影片也在制作.还有话剧《圆明园》,清帝的后花园成为了近期热点。  相似文献   

11.
4月14日7时49分,无情的地震将玉树这片美丽的高原草原撕裂得支离破碎。一个个灿烂的生命瞬间消失,成千上万名群众倒在废墟和血泊之中。几分钟后。记者从网上得知这一消息。12个小时后,记者站在了满目疮痍的灾区大地上。从14日13时30分接到命令.随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飞赴玉树灾区,到17日中午,记者已在灾区穿行72小时。  相似文献   

12.
王化云 《新闻记者》2003,(11):19-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记者团到日本和德国采访,呈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遍地废墟、满目疮痍。许多记者据此采写了一般化的报道,但有两个记者写出了不一般的新闻。其一,一位记者在日本看见几位可怜兮兮的儿童蜷缩在废墟的石桌边晨读。他认为由此可见日本的希望,便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其二,一位记者在德国的断壁残垣里发现一个罐头盒中插着一束采来的鲜花。于是采写出一篇《废墟上的鲜花》的消息,预见一个国家会像花一样再度绽放美丽。这两篇报道引起国际报界的轰动。如今,正如记者预见的那样,日本和德国均为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这就是记者…  相似文献   

13.
今年2月3日19时14分,一场7级大地震倏然降临云南丽江地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古城及附近一座座美丽的村落,须臾之间成了一片片废墟,294人死于非命,上万人伤残,20多万人无家可归。 巨大的灾难同样降临到我们《丽江报》的头上。报社办公楼房成了危房,全社13名职工,有的住房倒塌,有的家人受伤。但灾情就是命令,大家不顾自己家中的损失,或迅速来到单位领受任务,或直奔呼救声震天的附近乡村,边救人边采访,那一夜,谁都没有合过眼,采访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拍摄了一个个悲壮的瞬间。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春暖花开季节,我去日本探亲,随身带的一本书是《中国青年报》原驻日记者苏海河送我的《回眸东京》,苏海河也是这本书的编者之一。在日本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感。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中日两国互派常驻记者35周年而编辑的这本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98年8月出版。全书分《追昔篇》、《渊源篇》、《专访篇》、《经济篇》、《社会篇》、《人情篇》、《揽胜篇》、《史览篇》,55篇文章出自48位记者之手,共26万字。第一批中国记者7人,是根据中日双方在北京和东京两地互设廖承志、高碕贸易办事处和互换…  相似文献   

15.
失落的名园     
圆明园是清朝五位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的皇家大乐园,历经一百五十余年的不断经营,工程几乎无一日中断,遂集明清园林建筑之大成,更包含西洋建筑,成为大清帝国的一颗灿烂明珠,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有名的大型宫殿式御园.  相似文献   

16.
薛养玉 《今传媒》2003,(4):47-48
犹如春燕的一声清脆的呢喃,在我国加入WTO不久,《陕西日报》上刊出一篇俄罗斯市场见闻《果蔬出口正当时》(2002年5月15日);十个月之后,《陕西日报》又刊出一则新闻《莫斯科掀起陕果旋风》(2003年3月27日)。此两稿不只出自同一记者之手,更重要的是,在传播的经济信息上是实打实的前呼后应之作。于今读来,后一稿固令人倍感鼓舞,但前一稿尤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7.
失落的名园     
汪荣祖 《出版参考》2005,(12):49-49
圆明园是清朝五位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的皇家大乐园,历经一百五十余年的不断经营,工程几乎无一日中断,遂集明清园林建筑之大成,更包含西洋建筑,成为大清帝国的一颗灿烂明珠,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有名的大型宫殿式御园。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2001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劫141周年的日子,为了不忘国耻, 中 国圆明园学会、圆明园管理处组织首都古建、园林、文博、历史、档案、新闻各界人士140多人,在圆明园遗址集会。声讨141年前的这一天,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将这座历经150多年、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和璀璨的世界文化艺术宝库化为一片灰烬的罪行。在集会上大家认为,今天的圆明园,已由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园内 住户已全部迁出。今年驻园14个单位,除101中学暂时不动外,亦将全…  相似文献   

19.
在兴安岭在燃烧, 漠河大地在呜咽。狂风。乌烟。一片猩红,一片焦黑。直升机降落在漠河县,我的心紧了,碎了.这里惨不忍睹:火灾似比地震还要惨,偌大的漠河县荡然无存,废墟上仅有的是一排排久经火炼的烟囱。余烬还在燃烧,一具具烧焦的尸体仍然在炭黑的林子里,废墟上不时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悲哀笼罩着漠河人的心,悲哀笼罩着我的心.漠河县人民为什么要遭受这么大的灾难?我在想,灾难是如何造成的?一个个“?”在脑际盘旋。听说我是记者,人们纷纷向我诉说5月7日夜晚大火洗城的景况,控诉县长及其它县领导的渎职与无能。在一片废墟之中,引人注目的是县长所住的那栋完好无损的红砖房。县长在干部会上继续唱着火灾后要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高调.我愤怒,我想呐喊。记  相似文献   

20.
戈文 《声屏世界》2004,(4):53-53
3月23日,新华网发了一条“世界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院士不慎坠楼身亡的消息。 读完这条消息后,我对陈中伟不幸身亡深感惋惜,但同时也为这条出自新华网,由新华网和上海《新民晚报》记者之手采制的两条消息,由新华网编辑合并串联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