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价值是使人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随着教育之人文性、当下性、教化性、自由性和共通性的消失,教育出现了现代性的危机。如何让教育丰富鲜活起来,如何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活离不开教育,有了教育的发展才能推动生活素质的提高,同样教育也离不开生活,教育是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教育.本文对"如何做到生活即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本质在于反映生活,追求回归生活。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甚密的学科,更加呼唤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语文。到底语文教育与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只有先理清他们的关系,我们才知道语文教育要为生活做些什么以及如何让老师和学生不盲目地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今后10年工作的重点,让人人"有学上";同时要求提高教育质量,让人人"上好学",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上海这样一个前沿发达城市,让人人"有学上"显然已不成问题,但如何实现让人人"上好学"的目标,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如何把体育教学与规则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时性和实效性,规则教育在中学体育课中如何进行、如何实施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自2016年开始,江苏省每年在高考本科提前批次定向招录乡村定向师范生,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教学对象的变化促进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如何推动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定向乡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准乡村教师"职业道德从而"铸魂塑魄";如何重新理解和重建更具乡土性、在地化、开放性的教学逻辑,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实践转向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构与重建,将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情境,具有乡土性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体验与"准乡村教师"的职业生命体验相融合,同时将教育学体系的理论形态转向乡土的实践形态,让地域性和地方性知识走进课堂,促进具身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深度融合,紧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展开双向评估,最终实现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表达".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它应当是在具备生活特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生活却越来越"非生活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想让学校教育生活成为真正的生活就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人生长河中,学校生活是一个十分短暂而又对学生一生有着深刻影响的时期.当同学们带着期望踏入校园的时候,已经面临着许多思考:我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意味着什么?生命怎样承载如此之多的梦想、情感与困苦?同学们将一次次地追思:我是怎么生活的?我希望什么样的生活?这一切将汇成学习实践活动."三生教育"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要让同学们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9.
当前,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家长们也耳熟能详,在家庭教育中将其运用到了极致.前几日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就在"赏识教育"横行天下的时候,英国赫尔大学正努力想办法推行"挫折教育",希望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变成"心灵上的强者".他们的理论是:生活是艰难的,但你必须学会应对,而"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受欺负时不会自怨自艾,失败后则能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10.
"艺术概论"与博雅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雅教育是一种基于平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旨在培育才德兼备与和谐发展的"完整人"的教育.文章以在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里讲授"艺术概论"为个案,着重对如何打通艺术教育的专业性与博雅性、如何落实博雅教育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的实施进行详细剖析.在专业教育业已成为大学教育主流、人类艺术与文化日趋物化的当下,倡导博雅教育,更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问题的一种忧虑.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今天,智慧教育立足于技术变革,正逐渐让技术从教育服务工具转变成具有一定能动性和实践性的教育主体.面对这一变化,教育需要坚持和发展自身的品格性格,形成具有独特逻辑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认知,即教育智慧.从客观来看,智慧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技术革新在教育领域的现实应用.从主观来看,教育智慧表现为主体意识觉醒下、主流价值引导下、实践生成检验下的智慧.之所以要推动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有机结合,源于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智慧的契合性与解构性.因此,应当探索加速推进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共生融合的现实途径,以生活为切入点使智慧教育更接地气,以理解为出发点让教育智慧便于解读,以沟通为着力点让教育智慧深度传播,以重构为落脚点让智慧教育改变思维.  相似文献   

12.
"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大学教育首先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高校应该利用"三生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促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结合工作中的特殊案例,对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三生教育"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教育使人之为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价值便是使人过一种有丰富意义的积极生活.然而随着教育之人文性、当下性、教化性、自由性的消失,教育出现了现代性的危机,失去了它应有的品性,如何让教育丰富鲜活起来,如何重建这些教育的应然品性,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90"后已经开始迈进了大学的校门.面对特立独行、崇尚自由生活的"90"后学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教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机遇;如何进行自身的职业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已愈发凸显.如何理解、教育和呵护"90"后大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是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活教育的倡导者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知识宝库,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这个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幼儿园应当加强幼儿的自然教育,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邯郸市第一幼儿园在课题引领下,以"农场"为活教材,创新实践"活教育"课程理念.幼儿园以农场作为幼儿的自然基地,以"农场活动"为依托,不断开拓幼儿园的自然教育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意,也增强了幼儿关注自然、感受自然、体验自然的情感和能力,让师生共同回归大自然、回归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活教育的倡导者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知识宝库,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这个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幼儿园应当加强幼儿的自然教育,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邯郸市第一幼儿园在课题引领下,以"农场"为活教材,创新实践"活教育"课程理念.幼儿园以农场作为幼儿的自然基地,以"农场活动"为依托,不断开拓幼儿园的自然教育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意,也增强了幼儿关注自然、感受自然、体验自然的情感和能力,让师生共同回归大自然、回归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7.
美国小学有生活技能和品格两个方面教育.生活技能方面,还包括服从指挥、和他人打招呼、合理接受批评、需要帮助的时候如何求援、能够积极倾听,等等.而且,每个分项的设计又尽可能详尽具体,比如,"如何解决压力"一项,就分了十个方面的内容:告诉知心朋友,散步,听你喜欢的音乐,深呼吸,制订计划并行动,去锻练身体,相信自己的判断,享受自然之美,不要过度操心,想象自己在一个放松的氛围之下.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①"互联网+"概念也已渗透到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资源,使其在钢琴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让传统的钢琴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生活味",把生活带进课堂.在课堂中再现生活,让学生感受和关注生活,作好素材的累积和生活的体验.如在五年级准备指导学生进行<难忘的一件事>这类文章的写作时,我在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时突然想到了这段时间班上孩子疯玩着5角钱一张张的"三国卡片",于是有意进行引导教育和把生活拉进作文课堂中来.  相似文献   

20.
易敏 《辽宁教育》2008,(7):16-1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是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教师如何去发现、创造教育的幸福?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去体会幸福?如何让学生学会幸福地度过一生?我想这是新时代教师们需要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