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郭全刚 《钓鱼》2014,(22):46-47
野生鲶鱼是属于淡水中古老的纯肉食性鱼种,是淡水中主要靠夜行捕食的有胃肉食性鱼类,底层鱼,性凶猛,处于水中食物链的顶端。鲶鱼眼小趋暗畏光,但嗅觉灵敏、触须发达。其捕食主要靠嗅觉和触须探测水中的各种鱼虾蟹等水生动物,一旦发现猎物在其有效攻击的范围之内便会迅速出击,而后又回到窝内。鲶鱼夜晚也会捕食落入水中的各种昆虫和蛙类。  相似文献   

2.
胆毒:鱼胆中胆汁毒素的毒性 很高,且耐热耐酸,不易被酒精破坏,即使将鱼胆煮熟或冲服仍会引起中毒,常见的会引起鱼胆中毒的淡水鱼有草鱼、鲤鱼、青鱼、鳝鱼、鳙鱼、鲫鱼、鲂鱼等。 肝毒:鱼类的肝脏一般无毒性,但过量食用马鲛鱼、鲨鱼等鱼的肝脏也会引起中毒,因为鱼肝中维生素A含量较高。 血霉:河鳗、黄鳝等鱼的血有毒,加热可使其毒性物质分解,故应熟食。加工时操作者要防止皮肤破损,以免鱼血毒进入人体。 刺毒:淡水鱼中的鳜鱼以及海水中的某些鱼类的鳍棘有毒腺,与敌人相遇时可分泌毒液蜇伤对方。 肉毒:肉毒鱼多生活在热带或…  相似文献   

3.
脂类是脂肪(或称甘油三酯)和类脂的总称。脂肪包括动、植物油;类脂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和蜡等。脂类物质在化学成分和结构上虽有很大的差异,然而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性质,——不溶于水,而溶于一种或多种脂溶剂中。脂类物质这种特性,主要是由于组成它的碳氢成分所决定。因此,脂类物质在体内被吸收利用与脂溶剂物质的存在有关。脂类物质是体内组织细胞中一切膜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膜状结构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故脂类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缺乏时,将导致膜状结构的更新缓慢,线粒体和红细胞膜易老化,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减弱,甚至溶血等。  相似文献   

4.
何川 《中国钓鱼》2006,(1):41-42
谈到鳙鱼,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不仅是钓友们经常猎获的淡水鱼品种之一,也足我们家庭美食中的常见佳肴。鳙鱼虽然不及白鲟、中华鲟般体型庞大,也不及鲇鱼、鳃鱼般性情凶猛,但它在我国淡水大型经济鱼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 “会吃鱼的吃鱼头。”鱼头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但鱼的头骨较大,在烧汤作菜时难以熟透。吃了夹生的鱼头,极易被感染“华支睾吸虫病”。因为在我国40多种淡水鱼(以鲤科为主)及某些地区的淡水虾体内,普遍带有华支睾吸虫的“囊蚴”,尤其是鱼头及鱼鳃,感染率最高。倘若吃了未熟透的鱼头,这种“囊  相似文献   

6.
鱼能在水中上下自由游动,主要是靠它体内的嫖。这里该从水的比重说起,l立方米容积的水,其重量为1000千克,也叫水的比重;而一立方米容积的空气,重仅1.29千克,与水比相差太多了。鱼体内有源,可以充装氮、氧或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嫖内充了气时,鱼体比重低于水的比重,鱼即上浮;而当它体内泄去气后,使身体比重恢复原来状态,即高于水的比重,此时不必花力气的鱼自然而然地下沉。可见嫖内充气与否是鱼类用以调节身体比重的关键措施。鱼嫖.是可以胀缩的乳白色囊状物,一般的鱼缥分大小相连的2个,也有1个或3个的不同样。有的鱼,生了…  相似文献   

7.
何川 《中国钓鱼》2006,(5):40-41
在我国大型淡水鱼类介绍中,曾经谈到过凶猛的鱤鱼,这个水中霸王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横冲直闯,贪食难捕,成为令渔民们头疼的“凶顽”,也是广大钓友们勇于挑战的对手。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它还有一个生活在江河或湖泊中、下层的“弟兄”——鯮鱼!这个大家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的长江、闽江和珠江等水系。因为主要在水下活动,隐蔽性强,难以发现,一旦闯入经济鱼养殖水域,它的破坏作用经常比鱤鱼还要厉害。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大庆市周围从事淡水鱼养殖的越来越多,大小鱼池可以说星罗棋布,给钓友们提供了过瘾的地方。但我还是钟情大庆水库。 大庆水库又名黑鱼泡,因盛产黑鱼而得名。最早只是为大庆市区提供淡水的水源,所以野生鱼特别多。钓友们经常将二三十千克的鲤  相似文献   

9.
鲟鱼,俗称“象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历史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1亿多年的历史,堪称“水中活化石”。作为世界珍贵的淡水鱼种,鲟鱼平均身长1.5米,体重22.5公斤。个体虽大,肉质却十分鲜美,而且其卵子可做成名贵的鱼籽酱,高档“鱼籽酱”被称为“黑色珍珠”,是国宴珍品,更有“黑色黄金”之美称。  相似文献   

10.
黄德水 《钓鱼》2006,(9):16-18
鱼与溶氧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那么,鱼可以将水分解而加以利用其氧吗?回答是否定的。鱼是使用水中的溶氧,水体中的溶氧多为空气中氧气的溶入,雨——是这一丰富含氧的典型。当它由空中飘然溶入了水体后,因而也给池塘带入了大量的氧。在三四级左右的轻风吹拂下,它得以在水中充分分布,也为我们钓鱼人创造了最佳的垂钓环境。水中氧的来源还包括水生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合作用而“制造”出的氧。但氧气在水中也不单是仅供鱼所用,大量的浮游生物在夜间也要消耗氧;细菌等及有机物质的分解也要消耗氧等。水质的好坏与溶氧的多少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李歌 《中国钓鱼》2004,(4):44-45
大家知道,鱼类长在水中,是靠溶于水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循环的,它们每次张嘴“吞水”过程中.鳃耙部位微细血管吸收水溶氧来完成“呼吸”使命。然而水体中的氧气分布不像大气中一样基本均匀很少变化,而是随着自然界许多客观条件的改变而随时改变,因此,水族动物的趋氧行为就显得格外明显。鱼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游泳教学中,有的同学学游泳非常困难。常常遇到呛水、喝水、不敢下水等问题。其主要的难点就是不会在水中呼吸。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是采用熟悉水性的方法,而熟悉水性的过程,就是适应在水中呼吸的过程,要学会游泳,第一关就是要懂得如何呼吸。人在水中和在陆地上呼吸是不同的。陆地呼吸一般是吸气后立即呼气,没有闭气阶段,游泳时就不一样了,一定要有闭气阶段,在水中闭气这一阶段就是人体自身提高浮力,形成身体漂浮,是做各种动作所不可缺少的准备。再从呼吸器官上区别,在陆地上口、鼻可同时呼吸,相对鼻的作用更大。而在水中则相反,呼气可同时用口、鼻,吸气只能用口,否则就易呛水和喝水。  相似文献   

13.
经常钓淡水鱼钓友都知道,如果钓线过于鲜艳,在钓鱼时就会引起鱼的警惕,鱼就不太容易上钩。可是市面上所售的海钓用大力马线绝大多数都是带有颜色的,那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游泳初学者如何克服怕水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多数学生在初学游泳时都有怕水心理,具体表现在头不肯浸入水中、不肯屏气、浸入水后马上抬起头来、始终紧闭嘴巴……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享受游泳的惬意感觉的同时,自然也不会忘了游泳时不小心喝水后的那种恶心的感觉(尤其是游泳池里的水),以及呛水时那剧烈的咳嗽所带来的痛苦,这种遭遇往往在初学游泳时最容易发生。初学游泳的学生由于不了解水的特性,在学习游泳时造成技术上原则性的错误,所以经常导致喝水和呛水情况的发生。一、喝水和呛水的原因分析1.很多初学者在游泳时总是把头抬得很高,这样既增大了前进的阻力又人为减少了水的浮力,…  相似文献   

15.
鱼鳔趣谈     
说起“鱼鳔”,大家并不陌生,就是鱼肚里面的白泡泡,俗称“鱼泡”。 为什么鱼鳔有大有小呢?有些人认为:生活在水上层的鱼,其鱼鳔要大一些;中层次之;在水底下生活的鱼,鱼鳔要小一些。看那不足50克的鲹子鱼,其鱼鳔比100克重的鲤鱼还要大。其理由是:因为生活在水的上层,全靠鱼鳔的“浮力”来支撑,而在水底的鲤鱼,就没有必要了。 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如生活在海洋中的中、上层鱼类,像金枪鱼、鲣鱼等却没有鱼鳔,这又作如何解释呢?原来这类鱼其游泳速度十分惊人,如果体内  相似文献   

16.
通知     
佚名 《垂钓》2006,6(10):57-57
在南洋群岛和波里尼西亚群岛附近海域,有一种色彩十分艳丽的射鱼,别看它体形娇小,却是名副其实的“水对陆”神射手。所谓“水对陆”,即射鱼与其他鱼一样同是生活在水中,却能奇迹般地射杀和捕食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这种叫做射鱼的神射手,经常流连于沿岸的水域里,看上去似漫不经心的样子,实际上却在全神贯注地盯着岸边草丛灌木上歇息的昆虫。一旦确定了攻击目标,一股高速水流就会在倾刻之间从它嘴里喷射出来,不偏不倚地将目标昆虫击落到水中,它便从容地吞食下去。射鱼百发百中地发射“水弹”时从不失手,的确让人赞叹不已,甚至弹无虚发的神枪手们也会为它的精湛表演而由衷地钦佩。  相似文献   

17.
出钓时经常会碰到风浪较大而将鱼护推到岸边,鱼护因水越来越浅变得扁平,造成鱼护中的鱼儿不能自由游动而掉鳞或死亡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钓友们常将一块石头放进鱼护甩入水中,但这样做很容易磨损鱼护,且  相似文献   

18.
所有的鱼都有鳞,鳞像盔甲一样保护着鱼柔软的身体。如果没有鳞的隔离,淡水鱼身体内会不断渗水进去,使体内水分过量;海水鱼由于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分,身体内原有的水分会不断渗出来,使体内大量失水。身体里的水分过多或不足,都会使鱼死亡。  相似文献   

19.
贤惠 《健身科学》2009,(7):52-53
水——生命之源, 健康之本。人天天要喝水,喝水天天离不开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注意喝水安全,却忽视了水杯的安全性,杯子的选择、杯子的使用有很多学问和科学。  相似文献   

20.
在热力发电厂锅炉化学补给水处理系统中,离子交换树脂除了吸附交换水中相应离子外,还吸附了水中存在的各种有机物、铁和胶体等物质。如果这些物质在树脂再生时不能完全解析出来,积累在树脂体内,就会形成不可逆吸附。影响离子交换过程的正常进行,造成树脂颜色变深,工作交换容量下降,制水周期缩短,正洗水量增大,制水批量减少,出水品质降低等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