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第二课时,我让同学们通过分组活动认识了摩擦力的无处不在,找到了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会怎么样?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进行了大胆的设想,有的说:“没有摩擦力,我们就不能写字,也不能用橡皮改正错误。”有的说:“如果没摩擦力,我们就无法上路,拿东西也非常困难。”有的说:“没有摩擦力,塑料尺就不能和头发产生静电,它也就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有的说:“没有摩擦力,流星就不能在天空和大气摩擦进发出火花。”  相似文献   

2.
高校图书馆阅读指导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网络的便捷下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复杂多元化,让大学生逐渐远离了传统的阅读方式,使得学校的图书馆开设流于形式。本文首先写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读者进行阅读指导的重要意义,继而分析大学生阅读的现状,根据阅读现状给出不同的大学生阅读指导,切实的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让更多的大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提升自身阅读量,积累知识与学识。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各自的想法,然后才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教师创设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探究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下面《磁铁的两极》(选自教科版四上科学第4单元中的第二课)的两个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理念。教学片段一:师:同学们,我…  相似文献   

4.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各自的想法,然后才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教师创设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探究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叮当 《阅读》2010,(6):6-8
在了解《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本书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18世纪欧洲社会的基本面貌吧。 18世纪,随着非洲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欧洲各国由此涌现出了一批探险家和冒险家。在长期的探险和冒险中,探险家和冒险家们经历的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成为他们回到欧洲向他人讲述探险或冒险经历的资本。  相似文献   

6.
本节课是《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中的第2课。教学中,教者以学生熟悉的材料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知道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1实验导入师:这是什么呀?生:是海绵。生:是跳跳球。……师:这些材料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有新的发现。评:(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呵护与开发的结果,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传授。教师在教学开始首先注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师:(出示一把钢尺,用手掰弯)钢尺的外形怎么了?生:变弯了。师:怎么会变弯的?生…  相似文献   

7.
本节课是《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中的第2课。教学中,教者以学生熟悉的材料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知道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  相似文献   

8.
9.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通过对学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灵感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路]这节课前我把课题改为了“快乐的动物园”,一是为借助学生喜欢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我设计整节课的环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能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这节  相似文献   

11.
以教学的一节课为载体,阐述了探究式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思想的应用、函数图像的分析、实验结果的实际验证和学生动手体验对知识的理解的帮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实验课堂上"做"与"思"的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运动医学成绩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相互关系程度的研究,探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水平对运动医学及其相关学科学习成绩的影响,寻求提高运动医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怎样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江西吉安县城关一小孔祥辉小学自然第四册中的第四课《空气》,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难点是:要使学生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其次是各种能力的培养。要上好这一个课,只有让学生认识空气存在,找到空气这物体(质...  相似文献   

14.
写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因此,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冲破陈旧教学观念的束缚来彰显学生个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当代写作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也是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所在.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判.  相似文献   

15.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儿童的一个最本质的学习心理特征。在《鱼》一课的教学中,孩子的这种“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儿童的一个最本质的学习心理特征。在《鱼》一课的教学中 ,孩子的这种“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1 让学生在“辨误”中发现[片断一 ]师 :鱼 ,同学们认识吗 ?生 (齐 ) :认识。师 :你们见到过哪些鱼呢 ?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认识的鱼。(学生相互讨论一分钟。)师 (投影 :鲫鱼、鳄鱼、海马、乌贼、甲鱼、鳗鱼、鲸 ) :你们认识这些“鱼”吗 ?生 :老师 ,您说错了 !师 :哦 ?老师…  相似文献   

17.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 (下 )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 ,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 ,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 ,使沉在水底的小瓶浮起来 ,使生鸡蛋浮起来三个探究活动 ,使学生知道改变形状、改变重量、在水中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很好的满足了学生“动手做”的愿望。1 本课的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相似文献   

19.
课例 ] :学生分组实验 :将切碎的胡萝卜装进盛有双氧水的烧瓶内 ,再用塑料袋罩在瓶口收集氧气。……(教师一手举着收集有氧气的塑料袋 ,一手拿着带火星的火柴杆。)师 :谁能利用前节课《燃烧的条件》中所学的知识 ,想办法让这星星之火重新燃烧起来 ?(学生联想前面所学知识 ,议论纷纷。)生 :只要把火星 (带火星的火柴杆 )伸进氧气里就行了。师 :怎样才能把带火星的火柴杆伸进氧气中呢 ?(学生讨论。)生 1:把带火星的火柴杆从袋口伸进去。生 2 :不能这样做 ,这样会把袋子烧坏。可以先把袋中氧气挤入瓶中 ,再把火星放入瓶内。生 3:把带火星的火柴…  相似文献   

20.
《春江花月夜》是集审美与人文为一体的诗歌,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本论文主要是针对高师中文系学生而设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重点探讨高师中文系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以及在大学课堂如何创设学术思想的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