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这100多年里,美国政府的华侨政策经过了“歧视一松动一基本放宽”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与百多年里美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旅美华人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美国政府对种族问题认识的逐步改变等因素分不开。美国政府的华人华侨政策,决定了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而美国华人社会自身的变化也影响了美国华侨政策的制定和变化。探讨两者间百多年来互相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对今天来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志娟 《考试周刊》2008,(8):230-231
华人华侨是与当地的民众进行不断地融合而形成的特殊群体.由于自己本身的特征和移居国的不同,不同国家的华人华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日本华人华侨的特点是:受政治因素影响大;经济实力不强;认同更难.  相似文献   

3.
2009年,中越陆地边界勘定顺利完成,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广西、云南两省与越南的合作关系也进一步得到深入,为迎接中越建交60周年以及中越历史上第一个"友好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不断加强,中越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得到深化和发展。通过综述2007年中越关系,进一步证明了两国高层领导人从长远的眼光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牢牢稳定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中越关系的友好和稳定发展符合符合两国、两党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长远来看,还需加大中越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和民间往来,进一步促进中越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越关系的变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越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和市场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越南语教育发展,这些影响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中表现尤为明显。以开设有越南语本科专业的独立学院为视角,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的越南语专业(方向)的发展情况为例,探究21世纪以来中越关系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独立学院越南语教育的影响,提出应对学生爆满、就业竞争大、教学质量不高、师生信心不足等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殖民时期、争取独立时期和独立后到21世纪改革与发展时期,华人华侨在牙买加经济发展中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在未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人华侨可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期,发挥熟悉牙买加国情、政治、法律、民俗等优势,引导中国资本参与牙买加经济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人文交往、电信、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为牙买加经济发展的引擎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7.
中越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特别是东南亚外交的重要一环。当前,中越两国均处于快速发展的崛起进程中,被视为新兴国家的典型代表。在这种背景下,中越关系有着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既存在合作与互利的空间,也包含着冲突与竞争的环节。因此,中越双方需要以趋利避害的原则、以果敢有为的气魄处理新兴国家身份下的中越关系。  相似文献   

8.
9.
中越关系视角下的中越旅游合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深入,促进中越旅游合作,扩大了旅游贸易与投资,使两国人民加强了相互交流,增进彼此友谊,认识到必须发展和巩固中越关系,增强合作,才能为两国旅游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从而促进中越关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发展总是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相关高等教育,中越关系的变化发展也对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高校越南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以中国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四川三省高等院校的越南语发展情况为例,探究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关系的发展变化对中国越南语教育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华人华侨是我国社会扶贫事业的重要参与力量,他们的扶贫参与使我国扶贫资源更加丰富,关注对象和关注领域更加全面,扶贫形式更加多元。实践中,他们主要采取协同帮扶、社团运作等方式扶贫。同时,华人华侨扶贫还有其特有的参与机理,其内容主要包括爱乡情结和责任意识支撑、政策引领和政府引导、社团推动等动因机制及政府支持、监管等保障机制,这使得华人华侨能够较为持续和高效扶贫。华人华侨国内扶贫成效及参与机理研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地缘政治权力格局的变迁,我国的外交环境和形象并未得以根本性好转。为此,需要系统规划和深入实施公共外交。有鉴于我国特有的侨胞优势,挖掘海外华人华侨在我国公共外交实施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对我国公共外交战略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华人华侨对中华民族传统宗教的认同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来自于宗教活动中所获得的"福报",集体归属感和心灵状况的改善。通过不同的宗教认同形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人们疏离飘荡的心灵得到了慰籍与安宁。由此,由宗教认同所衍生出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成为华人华侨和谐共生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越关系史是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学术界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陆学术氛围的宽松和中越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古代中越关系的研究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华侨史等几个方面,并取得不俗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全面深入发展,出现了许多广为流传的反映双方友好合作关系的惯用语。以与中越两国关系有关的惯用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归化与异化在这些惯用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探析归化与异化在中越关系惯用语翻译中的关系和作用,正确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准确翻译中越关系惯用语,有利于促进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在国际舞台中的作用与力量,遵循着经验、学理与实践三方面的逻辑。于经验层面,华人华侨从聚居到散居的社会事实回应了华人华侨构建共同体的可能性。于学理层面,客观的族群符号、反身的文化认同和指向性的集体记忆使有聚有散的海外华人华侨生成“形散神不散”的不朽凝聚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有层次、有重点、可利用的互动和情感网络,构建多样化的共同体形态。于实践层面,华人华侨长期保持的松散聚合关系通过共同体的范式转换,不仅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衍化、延伸与超越,还恰好对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思维。调动海外华人华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积极性,不仅有助于改善华人华侨的海外生存发展环境,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还有助于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7.
五六十年代,中越之间形成了“同志加兄弟”般的关系,促成这种友好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历史关系和革命友谊;其二,患难相交和明智态度;其三,“冷战”遏制和意识形态;其四,地缘政治与反美同盟;其五,领导者的理论及政策。总之,既有着历史的推动,又有着现实的追求,既是两国各自发展的需要,也是共同参与国际斗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华侨都有强烈的叶落归根意识。在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中,寻"根"意识风靡世界,世界华人华侨也掀起了一股寻"根"热,中华文化成为全球华人华侨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9.
以东盟国家华人华侨谱牒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球在地化理论基本分析框架“特殊性空间”、“寻找基本教义”、“存心怀旧”和“在地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东盟国家华人华侨通过谱牒这一重要载体传承、传播中华文化,将谱牒文化嵌入到东盟当地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传统中,对谱牒文化进行文化再生产,中国的谱牒文化与东盟国家实现和合共生。中国-东盟谱牒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延续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研究中国云南省与越南老街省边境地区稳步合作与发展,应置于国际、地区背景、两国国情、两国关系当中,同时把中国云南省与越南老街省发展规划战略定位,置于两国发展规划战略框架下予以考察。在此基础上,就推进边境地区稳步发展与合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