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8月30日,演员傅彪病逝,终年42岁.当日下午,傅彪家属委托武警总医院副院长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发布会,向媒体正式公布傅彪的具体死因.  相似文献   

2.
宋志标 《青年记者》2005,(11):16-16
媒体权力的诱惑、受众市场的压力,在如此难堪的困境中,新闻记的价值观被迫萎缩,该到哪里寻找终极的栖身之地?当记被围攻、暴打至无力还手之际,记丧失的职业尊严又凭借什么去一点点修复?在对于价值的创造和维护上,新闻记的遭遇让人想到了“知识分子”.无疑,知识分子是理念最忠诚的守护和最坚定的信仰.但是,记是知识分子吗?  相似文献   

3.
采访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的手段和必要过程,是新闻由相对静态走向动态、由发生地走向传媒、由传闻变为新闻必不可少的途径。采访还是新闻保持真实性的必要手段,就是所谓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采访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硬功之一,新闻就像是长在深山里的灵芝,只有勤奋的记者通过翻山越岭的艰苦努力才能采到它。  相似文献   

4.
两类冲突引发对采访权的思考近年来,发生在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时有出现。冲突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采访侵权,记者因为采写新闻报道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以致引发“新  相似文献   

5.
6.
任红  郝强 《新闻传播》2005,(2):38-38
新闻实践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不同的新闻记者同去一地采写同一新闻事件,写出的作品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程度不同。一名优秀记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采访现场发生的事情,自觉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应如何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吴琛 《记者摇篮》2003,(12):42-42,39
  相似文献   

8.
唐士杰 《新闻传播》2010,(1):107-107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各种技巧,来让对方开口。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提高采访质量呢?  相似文献   

9.
10.
因为中国多年来还一直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也就不知道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 在通常情况下,其正当拒绝记者采访的理由莫过于以下几点: 1、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 2、涉及对他人的评论会带来不良反映和陷入诉讼。 3、违背采访对象的意愿。 4、不知情。 此外,采访对象还可以找出许多正当的或不正当的理由,来拒绝记者的采访,比如时机不成熟、有负面影响、会给工作造成被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完成报道…  相似文献   

11.
梁衡 《传媒》2001,(2):10-11
人有话就想说,说而不足就要写,写短文而不足达意就又想写一本书。这大约是做文人的规律。文人中又另有一类名日记者。他之所说、所想写的与别类文人不同。很少花前月下之吟叹,亦少理论逻辑之推断。他只客观捧献事实,并且必是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之事。他孜孜以求,矢志不  相似文献   

12.
张奕 《新闻记者》2000,(9):41-43
在很多人眼里,网络记者可谓 是新潮的职业。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关部门还未核发过网络记者证。所谓的网络记者,其实是一批持有传统媒体记者证,但向网络发稿的记者。那么,它究竟与传统的记者有何不同? 我是1999年进入解放日报的大学生,主要负责网络版滚动新闻的编辑和网络新闻的报道。在这之前,我曾经在解放日报国内新闻部实习过很长一段时间,也参加过1998年抗洪救灾等重大新闻的报道工作。可以说,从国内新闻部到电子网络版,我经历了从传统记者到网络记者的变化,有幸初尝了网络记者的滋味。 网络记者的亲密伙伴 …  相似文献   

13.
1998年4月,在全国法院教育整顿工作座谈会 上,新任最高法院院长肖扬有过一番关于审判工作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讲话。他表示,公开审理案件,除允许公众自由参加旁听外,逐步实行电视和广播对审判活动的现场直播,允许新闻机构以对法律自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肖扬院长这番顺应时代进步的讲话,一时令人欣慰。 去年3月,最高法院颁行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然而,人们无不惊讶地发现,根据这个文件的最后一条规定,即“依法公开审理案件,经人民法院许可,新闻记者可以记录、录音、录像、摄影、转播庭审实况”…  相似文献   

14.
谈谈记者的采访权利和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5.
16.
记者直白     
周学泽 《青年记者》2005,(11):12-13
记这个行当,容易使人少年老成.按说,整日追新逐异,时尚而又时髦,不易添下暮气;然而记的步子迈得总是太急,阅历在短时间内层层淤积,反而早早生出老熟之态.  相似文献   

17.
18.
19.
刘燕 《新闻记者》2002,(9):28-30
2002年6月28日 ,曾因报道中国河南艾滋病村而获普利策奖提名的《纽约时报》驻北京首席记者Eliz abeth来到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跟一群新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进行对话。Elizabeth本科是斯坦佛大学历史系毕业 ,后来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由于爱好新闻写作 ,一开始当自由撰稿人 ,10年前正式被《纽约时报》录用为记者。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先向大家介绍了Elizabeth的基本情况 ,然后透过一个投影仪 ,打开《纽约时报》网页搜索Elizabeth所写的文章 ,查找结果竟然有600…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隐性采 访借舆论监督之风大 行其道。隐性采访是 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 实身份、或公开记者 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 访意图,以更好地接 近被采访者,获取第 一手资料的一种特殊 的新闻采访形式。这 种以某种特殊身份从 事收集新闻,取得被 采访者的信任与之合 作,让对方毫无顾忌 地提供新闻事实的非 常做法,是因为舆论 监督要“揭短”、“亮 丑”,自然是被监察对 象不愿意、不高兴的 事。他们会千方百计 对付你,阻挠你,甚至 出现限制记者行动自 由,抢砸摄像机,殴打 记者等恶劣行径,这 就给舆论监督的第一 步──前期采访,获 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