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4月19日~20日,湖州市教科所在德清县举行《构建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成果推介研讨活动,全市各县(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教科所所长、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等50余人参加。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并围绕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构建中“学校教育资源、课程计划的优化整合”这一专题进行了研讨。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对课题研究成果作了评价。他说:这项课题研究具有四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办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办学效益十分明显;二是农村教育在现有条件基础上的发展提高,显示了很好的整合效应;三是提出了九…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12,(Z2):108-109
课程计划的制定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先制定的课程计划,由于多样的学生、变化的学校环境等原因,课程计划在实施中总会面临新的情况。同时,学校的课程计划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民乐学校实践下来的体会是,课程计划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导纲领。而每一轮课程计划更新的依据,是基于解决上一轮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学校在对课程计划进行更新,以及分析上一轮课程计划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时,往往是在主观愿望的基础上进行判断的,而较少真正地去详细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学校对课程计划的更新和完善,不是基于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范恒 《教书育人》2012,(28):4-5
"九年一贯制"是指小学、初中联体办学,使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一个连续、系统、整体的一种学制模式。一贯制,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一贯制,其利弊得失,究竟如何?目前多有争论,利多弊少,弊多利少,莫衷一是。江苏省张家港市现今共有五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但初中和小学的教学区都是隔开的,还不能算是纯正的"一贯制";笔者曾经在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工作过6年(2011年8月学校被撤并),初中和小学的教学区是联成一体的,教学时间也是统一的(每节课40分钟),所以对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有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京16个区(县)13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调查发现:一是部分一贯制学校办学受一校多址条件制约;二是学校人力资源统筹管理难度较大;三是超过八成一贯制学校实现了小升初对口入学;四是与一贯制相配套人才培养核心环节改革相对滞后;五是针对一贯制单行评价标准缺失;六是在一贯制学校框架下公办、民办校共同发展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七是与一贯制协同的内外部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等.针对上述现状和问题,并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九年一贯制是指小学和初级中学联体办学,使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一个连续、系统、整体的一种办学模式。作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查,找出九年一贯制学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既相对分段又连贯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管理体制;完善教师管理与评价机制;建立九年一贯制学生成长评价体系;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改善九年一贯制运行状况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美国先修课程计划是在中学和大学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性教育计划,它自20世纪50年代实施以来已经逐步发展成为风靡全美的高中课程计划。本文简要介绍了先修课程计划的起源、内容和实施情况,分析了促进先修课程计划开展的因素和扩展改进先修课程计划的举措,以期对我国的课程设置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计划》)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指导、评估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实施《课程计划》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自1993年秋季开始,我省所有全日制小学从起始年级起,逐步实施《课程计划》。 为了调查和了解《课程计划》的落实状况,并为开  相似文献   

8.
一、中澳中学课程计划的特点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作出全面安排,规定课程设置、课程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课程表作为课程计划的主要外部表现形式,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具体、最直接、最灵敏的信号之一,是实施课程计划的具体载体。  相似文献   

9.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是我国当前倡导的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要充分认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紧迫性,重新定位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体构建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系统改革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考核评价标准,有效建立高职与中职资源共享、合作互助的组织管理机制,不断总结提炼实践成果,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多元化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九年一贯制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愈来愈多,关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讨论比比皆是。虽然上海早在1984年就开始出现九年一贯制学校,但全国各地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兴起,应该是2000年后的事情了,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农村标准化学校的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更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各地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探索,重点  相似文献   

1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从高校的整个人才培养框架内加以考察和确定,也要结合具体实际考察目标的发展与分步实现,即在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素质人才总目标的指引下,由低到高分层培养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公民、自我职业定位者、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这一理论特质,要求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脱离整个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而应加强与相关课程的融合与贯通,同时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分层目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存在着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善、教育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倾向于"学术性"以及受科学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深层次影响。高师院校设置教育类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应有利于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的一体化进程。通过设置条件性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基础教育理论素养,增强教育研究意识;通过设置实践性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使用正态分布评价高校课程成绩合理性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本文对高校课程成绩正态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分析了高校学生成绩正态分布的功能、局限性和不良影响,提出了大学教师在课程考核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阐述了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边际行为。提出了建立课程考核指标体系,设置课程分类评价标准,有效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适度处理课程考核原始数据,实施教考分离政策等改进正态分布标准的措施。建议高校要加强课程标准建设,增强课程考核的系统性和发展性,强调因材施教,分类考核。  相似文献   

14.
高师特教专业课程的重构应注重基础性、师范性、差异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为了满足国内特殊学校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应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建立模块课程,而且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具有超前性。  相似文献   

15.
论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意义,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体系上应关注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构应体现后现代课程范式思想,建构多元化的课程形态、生态化的课程结构、活动化的课程实施形式和生成性的课程运作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综合型科学课程师资,高师院校应加快建设科学教育专业,构建综合的课程体系。在传统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按加强基础、学科并重、拓宽知识和整体优化的理念,构建了以必修课、限选修课和任选修课形式设置的普通文化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组成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启动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实施新高考方案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新课题。针对实施新高考方案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内容的变化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思考,提出打造信息平台、创建工作坊、充实课程内容和提供个性化辅导等教学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8.
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以黄石理工学院2008级非英语专业A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探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有创新性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实施‘1+4’模式教改,提升师范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教改项目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该教改项目的形成机制、理论基础、推进动力在于正确处理“怎么教与教什么、宏观理论与微观分析、大学与中学脱节”三大矛盾。阐明了这三大矛盾在基础教育课改、阅读教学、文学研究以及师范教育中的重大理论性和重大实践性。阐述了由于以上原因,形成了“1+4”教改对于师范生能力培养的开拓创新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利平 《教育研究》2012,(3):114-118
学科知识交融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把这些知识交叉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综合性知识的能力。作为今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专业大学生,其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对教育教学有重要影响。加强学科知识交融能力是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是目前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弥补目前分科教育所致缺陷的必要措施,也是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对师范专业大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学生个人层面的博采众学、善于思考和学校层面的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模式上的转向来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