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师:上课之前.我听到你们背诵了几首古诗。古诗有很多类别,比如说,送别诗,比如说—— 生:思乡诗。 师:还比如说—— 生:描写祖国边疆壮丽风光的诗。 师:这叫边塞诗。 生:还有写景诗。 生:还有抒情诗。 生:还有田园诗。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古诗源远流长。《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古诗之一,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翻译过此诗,因此有不少英译本。本文通过对其中几个英译本的赏析,旨在从前辈学者的作品中吸取经验,进而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传播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文芳 《江西教育》2009,(12):31-32
片段一 师:以前学过不少古诗,请大家说一说,怎样读懂一首诗的字面意思?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理论,近年来学者们在诗歌翻译中渐多使用,指称对译语文本中所保留的原作中新奇内容的表达、表征和接受。本文就《天净沙·秋思》的两种译本做出比较分析,并对陌生化翻译策略在诗歌翻译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秋思     
洪运 《新读写》2008,(5):51-52
九月,秋风萧瑟,阵阵凄凉。 五年前,世上最疼爱我的人——爷爷洪汛涛与世长辞,从此和我天人永隔。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界定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的基础上,对《天净沙·秋思》英译中的三种隐性衔接处理方式——显性对隐性、以隐性对隐性以及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进行了译本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三种翻译方式可谓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7.
秋思     
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相似文献   

8.
秋思     
秋,是一把扇,吹走了炎炎夏日,送来了清凉秋意。秋,是一对钥匙,打开了丰收的大门,呈现出劳动的盛果。  相似文献   

9.
秋思     
站在秋风中,我与那些落着叶子的树,是同一种姿势,同一种心情。 秋风是从不远处的那个冬天的门口吹过来的,它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寒冷,还有冰一样坚硬的利刃。  相似文献   

10.
《天净沙·秋思》是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比较分析这一作品的三种英译 ,有助于我们认识译诗如何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原诗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钟景红 《教学随笔》2015,(6):170-171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2.
毛金秀 《甘肃教育》2008,(11):57-57
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只用寥寥数语就写尽了游子之思,凄清的情思幽幽地迂回于字里行间,这久久不绝的凄清成就了这首元曲独有的美学色彩——凄美。那么,这首小令因何能写绝了凄清呢?  相似文献   

13.
惹秋思     
绵绵秋雨里,去城北看望朋友。我住在这个城市的东南角,而朋友却在东北角。有两条路可通,一是穿行走过整座城,一是沿江走去。两条路都颇艰难,再加上我的散漫,所以同在一个城市,却很少见面。  相似文献   

14.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多种不同的英译文。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手段。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文本,文学翻译中一本多译的现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教材内容 选自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撼人心魄、动人情肠的美文。其中具有意象美、意境美、音乐美和空灵美等美学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马致远词《天净沙·秋思》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 ,认为这首词之所以充满艺术魅力 ,在于它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周立波 《考试周刊》2008,(53):125-127
埃兹拉·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意象诗歌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比较赏析,从诗句通过不同意象的叠加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与绘画的应用、动静景结合、音律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来理解意象诗歌的特点,体会意象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20.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这一课,我决定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那么,如何有效地应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去教这首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