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我们知道,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的常规方法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下面小丁老师要介绍的是一种求圆柱体表面积的“巧”办法,大家看看,是不是算得又快又好呢?例求图1所示的圆柱体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计葬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葬方法,注意简葬,提高计葬迷度。如: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钊合米,求它的狈俪积和表面积.  相似文献   

3.
圆柱体表面积的一般求法是学生通过对直圆柱体的观察,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 底面积×2。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灵活地掌握知识,还可以采取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另一公式。如下图: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 (一)认知技能 1.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学会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3.初步了解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案例]:在教学"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圆柱体表面积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探究求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拆、量很快得出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讲清形体知识、公式的来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下面是我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的做法。怎样进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呢? 因为学生在学习圆柱体表面积时对圆柱体的外形和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讲授前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一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适时地让学主动手制作,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京圆柱体表面积”一节课时,讲解究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利用提前准备好的纸板、剪刀、胶带,在课堂上制做一个圆柱体模型。这节课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苗先,学生感到新奇,情绪高涨,精力集中,参与意识强,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制做圆柱体模型的过程中,学生明确7圆柱体是由一八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侧面、两个相同的圆形底面组成,强化了学生对“求圆柱体表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制做的过程,但是感知事物的过程,学…  相似文献   

8.
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节,教材提供的教学过程是:先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再算底面积,最后计算表面积。这样教学,由于已知条件的变化而带来数量关系的变化,使计算步骤明显增多,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而且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求圆柱体表面积的教具,是由两个圆形和一个矩形组成的。演示时,一旦展开,圆柱体原型已不存在,给学生观察比较带来不便。我在教学本内容时对此教具作了一小改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谭倩 《西藏教育》2014,(9):25-26
<正>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是一节几何知识课,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是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一、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图形?生: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圆……师:你能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吗?分类的依据是  相似文献   

11.
教学活动,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会学”知识。我在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教学中曾做过这方面的试验,收到一些效果。下面谈谈我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教学过程的安排。要计算圆柱体侧面积,关键是要让学生弄清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条件,宽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条件。我紧紧围绕这个关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寻求算理。教学前,我要求每  相似文献   

12.
圆柱表面积计算是小学几何形体教学上的难点之一。石老师在教这一内容时,先将自制的一个圆柱小模具让学生观察,并指出这就是一个“圆柱”。接着将它展开,让学生看到它的表面积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上下底的两个圆面积构成——这是直观。之后,教师又把一张自制的圆柱表面积示意图——一张普通白纸的挖空图贴在黑板上,白纸黑底,极为分明。教师借助这件自制的简易教具,引导学生弄懂了圆柱体的表面积与长方形面积以及与圆的周长、半径和直径的相互关系,导出了圆柱体表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便展开了给出各种条件求表面积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析:"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的认识,能熟练计算圆柱体积、表面积、侧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往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或倒沙的实验,得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以旧引新,让学生主动感知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学“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后,一位教师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 “一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5dm,高是7.5dm,求它的表面积。”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的解答是 2×3.14×2.5×7.5+3.14×2.5~2×2=……=157(dm~2)然而,有一个学生却将其解答为 2×3.14×2.5×(7.5+2.5)=……=157(dm~2)教师肯定第一种解法正确后,对于第二种解法,也十分急切地认可道:“这种解法,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推出,可见它也是对的。”  相似文献   

15.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解题思路则重在点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握时机,多样化地点拨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解题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自主学习时,在“主动”中引思路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大胆地打破常规,不以知识的整理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学生都非常乐意,也很投入。如在教圆柱知识后,可设计两道等积变形练习题:①一根长1米的圆柱体木料,横截成两个小圆柱后,表面积增加了12.56平方分米,求原来这根木料的体积。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对第一课时进行复习:求火柴盒的内盒和外壳的表面积;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应用题教学。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在实际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表面积计  相似文献   

17.
圆柱和圆锥这单元教材中主要出现以下四类题目:第一类是基本题,如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已知底面积和高求圆柱体或圆锥体的体积。第二类是变式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阶段几何知识中出现了两个表面积概念,一个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另一个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同样是表面积概念,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两种图形的特点不同,教学中选用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下面是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笔者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经过感知、理解、运用等过程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进行圆柱体侧、表面积的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形成利发展。 [感知]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因此,在进行圆柱体侧、表面积的教学时,应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常见的自来水管,水桶、烟囱、罐头盒、药盒、圆柱形铅笔等物体及非圆柱形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