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这里生活着侗族、苗族等,其中侗族人数达到100多万,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黔东南侗族的婚恋习俗一般是按"初会玩山打基础,架桥结伴建感情,托媒礼聘论婚嫁,择日婚嫁讨八字,新娘上路打新伞,参加婚礼讨布鞋,六年考验才归家"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侗族婚俗中最为凸显的是"姑舅表婚"和"不落夫家",在今天的侗族生活中都已经较为鲜见,但作为民族的记忆却深深烙在了侗族人们的灵魂深处,其不仅是侗民族的符号,同时,承载着侗族人们经历过的婚姻前后整个年轻时段的快乐与痛苦。以侗族婚俗为代表的侗族婚姻文化不仅记载着侗族对婚姻的理解,同时,也负载着侗族以婚姻为纽带的盘根交错的社会关系。侗族婚俗发展的历史,可以视为侗族社会关系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钟勇 《新闻窗》2010,(4):31-32
电视纪录片《嘎老MY LOVE》讲述的是澳大利亚音乐学博士Catherine(女)只身一人到贵州三龙侗族地区生活18个月学习侗语、学唱侗族大歌、了解侗族,并最终融入侗族社会生活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唯一的一个侗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侗族特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民族性与代表性。在了解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为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编研以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工作,以期能为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建议与帮助。  相似文献   

5.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以侗族大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介了侗族大歌,指出其濒临灭绝亟待保护;随后运用法律经济学利益平衡机制,强调侗族大歌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基础必须是侗族大歌创造与传承、创造与使用和创造者利益与族群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三方面的平衡;最后提出了侗族大歌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歌是流传于侗族南部地区一种古老的支声复调音乐艺术。其生成与侗族独特的社会历史生活密切关联,历史表明,文化创新是侗族"嘎老"得以生成的关键所在,传承后世也需如此。  相似文献   

7.
张兴涛摄 《新闻窗》2014,(3):F0002-F0002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现有1012户、4146人。  相似文献   

8.
简讯     
榕江县文化馆原馆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侗族民间文艺家、音乐家张勇(普虹),于2003年6月11日,将他40余年文艺生涯中创作以及与人合作编著出版、珍藏的主要论著,无偿地捐赠给县档案馆。张勇(普虹),1938年出生在榕江县三宝侗乡,从小受到侗族民间文艺的熏陶。1959年开始发表歌曲作品。1962年调到榕江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直至1999年退休。 其捐赠的书籍有:《侗族有曲艺》(曲艺家协会贵州分会、侗族曲艺研究组、榕江县文化馆1986年春合编)、《三宝侗族古典  相似文献   

9.
<正>"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是我国侗族文化的综合体现,顾名思义,其中饱含着浓郁的古风。服饰艺术是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当今侗族"非遗"保护的重要内容。追本溯源,探寻侗族服饰的源变及其特征,将为我们进一步做  相似文献   

10.
贵州侗族借助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了具有民族特征和区域特点的传统生计模式和农耕文化,积累了丰富独特的生态伦理实践和观念。这些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11.
随着侗族非遗基础工作的扎实推进、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档案技术的不断提高,侗族非遗从整体性上实行档案式保护完全成为可能。通过三省联动、部门合作、完善架构、多方着手等方式将进一步加速其整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杨建红 《大观周刊》2012,(45):27-27,17
一、简要概况 贵州榕江县乐里镇本里村是七十二寨内最大的侗族聚居行政村,现有大寨、王寨、宰本、旧寨、友寨、路边新寨、仔生七个自然寨,共813余户,3300余人,全为侗族。村辖总面积29865亩(其中林地面积23023亩);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社会里,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规范的建立或维持更多是借助民众的神灵意识和信仰观念。论文以当代侗族村寨里人们不断讲述的发生在身边的转世传说为切入点,探究大量转世传说产生背后的心理原因,论述侗族人普遍具有转世灵魂观和积阴德习俗,从而揭示侗寨为何会产生公益设施和公益活动繁多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4.
侗族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积淀了诸多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智慧,但外人知之甚少。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以人类农耕社会为背景,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别从获取食物、获得安全、开展社交、改善环境、传授技艺等方面,对侗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作了较为翔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意味着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足迹,它将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起来,显示出了民族的连续性和生命力。作为侗民族文化灵魂三宝的大歌、鼓楼、风雨桥正是该族历史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尤其是侗族大歌,其“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以歌见证民族发展轨迹”的方式使其成为侗族人民最具生命力的文化象征,侗族因此也被誉为“最善于唱歌的民族”。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也相继走进村寨的各家各户,媒介中不断重复展现或宣传的现代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价值观念无不冲击着侗乡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  相似文献   

16.
杜青 《云南档案》2005,(3):22-23
提到西双版纳,让人不禁想起美丽旖旎的热带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神奇的自然资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17.
历代以来,贵州省清水江流域地处西南边陲,交通闭塞,世居在这里的苗族、侗族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形中成了独特的婚姻习俗:如"姑舅表婚""扁担婚""入赘婚"等形式以及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等习俗。随着清中央王朝势力的进入,大量汉族人口的入迁以及儒学教育的兴起,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的婚姻习俗在与中原文化发生碰撞过程中逐渐演变而趋向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8.
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楼,飞阁重檐,雕梁画栋.清幽奇伟、气势磅礴,在中华民族的楼、桥建造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射弩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具有独特民族风情和特定体育文化内涵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受云南、湖南、贵州、海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在通道的侗族山乡,至今仍流传这样一句民谣:住不离山,走不离盘(即盘山小路),穿不离带,食不离酸.这是对当地侗族同胞住、行、衣、食的真实写照."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老圈",此话意指侗家人喜好酸食,若隔一段时间不吃酸,就会觉得身体不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