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积淀学校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符合体.对每个在校读书的学生而言,课堂文化关系到上什么样的课、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培养人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而培养人的过程又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作用。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校文化,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大力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一、全面总结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积淀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符合体"[1].对每个在校读书的学生而言,课堂文化关系到上什么样的课、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核心,学校和家庭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两大路径,以及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人力资源、充足的教育经费的财力资源、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的价值引领三大条件。完成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重大改革任务的关键驱动力是要提高教育改革的效能。教育改革效能是人们为不断满足教育系统内外的要求,有效获取和充分利用对培养人有利的各种资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通过教育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以实现培养人的目标为核心,进而使教育的组织和人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有效作用及其状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提高教育改革效能,是由教育改革效能与教育改革思想上的引领性、理论上的一致性和实践上的同步性决定的。提高教育改革效能,要适应教育内外环境发展的需要,有充足的教育改革资源,有高效的教育改革路径和高效的教育改革过程,要以德树人,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改革的目的,注意处理好教育改革中组织及人的发展的特性、作用及状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师文化是学校的一笔无形资产,良好的教师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和激发教师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而且能使学校得以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如果没有教师文化深层次的支持,教师发展和教育改革都将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6.
(一)在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以创新培养为主导方向的教育改革洪流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这里的学校文化不是指一般意义的文娱、体育等一系列活动的文化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讲,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德"的培养是培养人的核心。南宁市五一路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生源大多是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及周边普通市民子弟,学生的品德提升和习惯养成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学校坚持全方位育德的思想,以构建"十字德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将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抓好以营造育人环境、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研究学校教师丈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需求,有利于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塘沽一中的于学光校长是一个善于把校园文化有机地融会在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当中,使校园丈化产生巨大管理功能的人。他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重视教师丈化建设和管理,关注教师生存状态,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信念的培养和引导,打造教师精神丈化品牌。近日,我们走进塘沽一中,访问了于学光校长,就教师文化的话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档案文化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学校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学校珍贵的成长记录。利用档案文化,为学校发展提供信息保障,不仅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国家合格人才的需要,这是顺应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本文阐述了档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论述了档案文化在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新时期档案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寻阳"文化在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中一路伴随着师生成长,孕育了独特的洵阳人,她为学校不断注入生命与活力,寓意着学校的教育研究不断自我更新,不断成长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致力于关注人的培养与发展。我校以满足师生的需求为本,推出了一系列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动因、课题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把握我们所处时代为学校教育提出的深层的前沿问题,包括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传统学校文化价值的重构问题、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及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问题以及学校教育中的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问题,进而确立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主导文化精神,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可能路径是立足于实现人自身的发展这一核心价值以及理性与人本的主导文化精神,对现存学校文化模式的非现代性因素进行反思,并以此为基础,从学校文化的整体性入手探索现存学校文化的重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坚持德育为先不动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中央对高校的一贯要求,也合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规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社会主义学校的头等大事。新近研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在确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时,又把坚持德育为先放在三个坚持之首。  相似文献   

13.
张勇 《教学与管理》2013,(27):27-29
文化即"人化",什么样的文化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培养什么样的学校人(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因而"和谐学校人"的培养无疑需要和谐的学校文化环境作为支撑。毋庸置疑,这种"和谐学校人"的培养顺应了和谐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我国传统哲学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维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4.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校培养的应是身心健康、知识能力全面发展、人格健全、个性良好的适应社会的人。这种教育思想关注的是包括人的心理素质在内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教育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方法,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质和办学品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又该如何培养人?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战略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近年,我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尝试,我们深深体会到: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积极地影响、启迪学生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重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培养什么人,涉及到学校的办学  相似文献   

18.
一、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战略需要教师是学校教育三大因素(学生、教科书、教师)之一,是学校教育最能动、最活跃的教育因素。“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能否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职物理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钊 《考试周刊》2011,(49):12-13
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校内涵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注重点,课程改革催生了新的教育文化,学校文化、管理方式、师资培养、课堂教学等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课程改革引领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关注师生发展,追求师生共同成长.本文从学校面临的挑战入手,对学校内涵发展进行了梳理,并从学校文化、校本管理、师资建设、有效教学(研)等方面提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