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中国1997-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绿色创新和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二者协同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了考察,进而运用PVAR模型对其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区域绿色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度呈上升趋势,但协调度总体偏低,出现以濒临失调为中心、向良好协调与中度失调两边扩散的态势。就二者的动态关系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绿色发展对其绿色创新冲击的响应更大,经济次发达地区的绿色发展对其绿色创新形成了正向冲击,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却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国30个省域2009—2017年相关数据,利用DEA-SBM模型测算我国省域绿色创新与绿色发展效率,进行两系统耦合协调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发展效率整体较低,无效地区偏多,但绿色发展效率差异不断缩小并保持着不断提高的趋势;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偏高且相对稳定,绿色创新效率在波动中有缓慢上升的趋势;绿色创新效率与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和较高的协调水平,且有增强的趋势,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探讨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协调机制。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2013-2018年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提出珠三角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关建议,对“碳中和”背景下珠三角地区作好绿色示范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选择山东新旧动转换试验区的核心区域济南、青岛和烟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6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距离法选择协调度指数研究系统创新能力与绿色转型效果之间的关系,对泛济青烟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城市的相对协调度都不稳定,从2010—2016年七年间,以2012年为界,呈现先降低后逐年提高的现象;但核心城市协同发展的能力变化产生的原因不同。前者是由于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均滞后于协同发展的进程,协同发展缺乏创新支撑;后者是由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积累,而协同发展进程放慢,富足的创新能力短期内难以转化为协同发展的动力。据此,从试验区建设的视角提出协同发展策略,更好的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并对我国其他区域协同发展建设起到示范区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出发,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进行研究。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研究发现,在此期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呈平稳上升且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创新驱动水平低于绿色发展水平;长三角26个城市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属于濒临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区域内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上的正相关性和显著的β收敛趋势。研究发现推动了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对增强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互动、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评价区域创新现状与潜力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科学评价该能力至关重要。从区域知识获取能力、区域知识创造能力、区域环境支撑能力以及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能力4个维度来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以及耦合协同度模型来综合测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一市三省的协同创新能力均在稳步提升,均从严重失调逐渐上升至不同程度的协调阶段。四个地区4个维度的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和缺失,需根据各省市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以演化程度相对成熟的服务于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为实证案例。揭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即网络自组织性、网络动态性、网络共生性、网络自增益性。提出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初创期、规范成长期。在每一阶段的演化进程中,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主要得益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核心参与主体的共同推动。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9-2018年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厘清其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 表明:(1)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水平均保持平稳增长状态,且呈相似空间特征,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内部各城...  相似文献   

9.
根据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建立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的协调度模型,采用2000-2008年制造业企业科技活动的面板数据,对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2001-2008年,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的程度并不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9—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区域差异。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各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以衡量区域绿色创新水平,基于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和绿色创新效率两个指标,将30个省份聚类划分为四种发展模式;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以及环境规制等变量后,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创新的提升;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产业协同集聚对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需进一步发挥要素投入在产业协同集聚中的作用,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区域绿色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9-2017年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 厘清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指数保持平稳增长状态,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存在显著不均衡;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不断改善,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磨合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尚处于拮抗耦合阶段,三大城市群整体表现为失调型,协调关系仍需进一步改善;三大城市群各参数对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影响呈趋同性,创新投入、产出、储备及绿色生活建设是制约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两种范式的不同点,分析大科学时代传统产学研合作面临的发展困境,从战略、机制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区域性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结构模型,旨在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从分析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协同互动机制的必要性入手,指出了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协同互动体系是欠发达地区的必然选择,并依据内蒙古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协同互动机制的主要难点及资源优势,提出了打通协同动脉、优化协同中枢、聚焦协同驱力等构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协同互动机制的三方面建议,为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重新界定了区域协同创新的狭义与广义概念及其内涵,在综述相关研究理论、计量模型、评价方法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区域协同创新今后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和三大研究难点。  相似文献   

15.
创新资源集聚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梳理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的基本事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二者协同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利用2014—2020年京津冀三地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协同创新程度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促进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制约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京津冀应着眼于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促进创新要素共建共享,积极做强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拓展协同创新的新空间,协力培育世界一流创新生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2—2016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运用Bootstrap-SE-DEA模型对高校协同创新效率进行测度;根据效率测度结果,运用非参数检验对效率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析期内,我国每年至少有75%的地区高校的协同创新效率值在1以下,仅有约50%的地区高校的协同创新效率值在0.5到1之间;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近年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效率总体有上升的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高校协同创新效率表现出不同的特点;K-W检验表明除东北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外,其他综合经济区内部效率值分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评价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至关重要。从区域知识获取能力、区域知识创造能力、区域环境支撑能力以及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能力4个子系统构建相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同度模型测量评价泰州市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果显示:泰州市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正从中级协调逐渐上升至良好协调。区域环境创新支撑能力进步明显,区域知识创造能力缓慢增长,而区域知识获取能力、区域创新资源协同配置能力是进一步提升泰州市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江苏省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和农用柴油的使用量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江苏省近年来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显著低于更早时间段,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差异不大,而农用柴油使用量则有上升趋势。在对参数进行归一化以构建绿色农业指标之后,可以发现绿色农业水平和农民收入之间呈高度正相关,这意味着绿色农业和农民收入是可以协同发展的,前者并不必然对后者造成阻碍。只是为了保证绿色农业在未来能够继续同农民增收协同发展,需要考虑可能的减产、增加成本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增强政策扶植、培养专业人才、改善农村生态、调整生产结构是可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一直是激励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基于互动合作视角,以208家企业产学研问卷调查数据为例,运用SEM方法构建模型,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绩效;(2)产学研协同创新供给型、环境型政策促进产学研互动合作(情感型互动合作、任务型互动合作),需求型政策对产学研互动合作无显著影响;(3)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供给型、环境型政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产学研互动合作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需求型政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无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跨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协同发展战略,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是促进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内外学者对跨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国内外跨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梳理,评述了学者们在跨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组成要素、内在机理、影响因素及推进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