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中招考试、评价和录取制度,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招新模式,应当"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分类考试就是分成"达标性测试"和"选拔性考试"。由等级量化的"综合评价等级"评定到个性深化的综合评价学生"素质教育成长档案",评价功能的体现与直观考试成绩相比较,是一个渐进的改革实施过程。"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升学统一考试成绩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素质教育成长档案"这四项考试和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录取工作应当更多体现招生学校的录取自主权,实现多通道、多途径、个性化的"多元录取"。  相似文献   

2.
高职注册入学:机遇还是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高考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地",高职注册入学的招生录取方式得以进一步明确。如果置于高考改革的大局,先试先行的高职注册入学不但契合了"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改革方向,而且成为高考招生录取方式改革的"试验田";如果置于缓解招生难题的现实考虑,高职注册入学则难以摆脱急功近利手段  相似文献   

3.
《考试》2007,(Z1)
主要中考改革体现于"一个改革、三个突破":改革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依据的做法。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学业考试的成绩要以等级制的方式呈现,不公布考试分数。高中学校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和讨论甚多,主要集中在考试环节的"统分之争"与录取环节的"刚柔之辨"方面。所谓"统"者,即强调应坚持统一考试;所谓"分"者,即主张分区、分省或分校考试。所谓"刚"者,即强调录取中要有硬性指标;所谓"柔"者,即强调录取中要有适度弹性。诚然,上述各论站  相似文献   

5.
本科院校:从3到76 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探索一种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选拔人才制度.2001年,教育部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江苏省3所高校试行了"自主招生录取"改革.  相似文献   

6.
张芃 《教育研究》2012,(8):101-107
高校招生和人的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现行高考"大一统"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是当前高考存在的最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高考改革的目标模式为建立统一的综合测试平台,按高校专业大类设定科目组合,统一测试与自主测试相结合选拔特殊人才,高职院校招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加强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测试,确立综合评价的原则,形成多元录取机制。此目标模式可以优化人才选拔功能,使高校拥有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提高高考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吻合度,对实施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提供高考的个性选择空间,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理顺共性考查与个性考查的关系,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高考改革目标模式的推进策略为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试点,逐步扩大自主招生的范围和规模;把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作为大步推进高考改革的突破口;加强普通本科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研究和探索;逐步增加招生考试通道,推进"综合测试平台"建设;明确改革方向,形成高考改革的合力。  相似文献   

7.
阳宗 《甘肃教育》2014,(2):14-15
正自主招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2003年,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制度一经出台,即被赋予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弊端的重任。"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是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8.
从2010年到2020年期间,我国高考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考改革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效:高考改革试点经验逐步制度化、高考考试形式日趋灵活化、高考招生录取模式日渐多样化以及教育考试机构建设日益专业化。但与此同时,当前高考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功利化科目选考、多次考试的过度压力、等级赋分的有效性困惑、招生录取模式的局限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未来时期,应通过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构建高考改革的协同联动机制、优化高考考试招生录取形式、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多元诉求等多种途径来全面推进高考的深层次改革。  相似文献   

9.
吴鸿炜 《中国考试》2007,(12):54-56,61
在国家教育考试和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屡有腐败事件发生,严重危害了国家教育考试和招生录取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浙江省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考试与招生管理改革,努力从制度、技术上防范和遏制考试领域和招生录取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纪和腐败现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有效防范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招考信箱     
正问:2014年各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考试即将进行,假如我参加了院校自主选拔录取考试且合格了,请问怎么填报自主选拔录取志愿?如何录取?答:我省按照教育部规定,将自主选拔录取计划单列,自主选拔录取招生志愿填报在相应批次前单独设置的特殊志愿页面内。在录取时,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根据考生所报志愿,将具有自主选拔资格且已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示的考生,按教育部及招生院校的相关规定审核投档。教育部规定,自主选拔录取入选考生高考成绩总分录取要求,不应低于考生所在省有关高校  相似文献   

11.
笔者率先提出了新媒体技术下招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理念。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平台基础上,将第二代身份证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Httprequest智能填表技术应用到招生工作平台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创新性的建立了考生高考录取状态及录取通知书的投递轨迹实时查询系统、特殊类型招生考试系统及录取通知书打印系统。该平台的构建使得招生工作更加阳光、公平、便捷。  相似文献   

12.
一、改革高校考试录取制度1.普通高校考试录取,以着重考察学生的学术发展潜力为主。2.各高校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再组织一次单独考试,将统考成绩与单考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录取。3.将高等职业学校的考试与普通高等学校的考试分开。二、改革高校招生制度1.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高等  相似文献   

13.
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建立"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元化评价与多样化录取相结合,学校自我监督和政府宏观调控、社会有效监督相结合的选拔创新人才的新机制"成为自主招生高校的统一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中国考试》从考试制度、测量理论和技术、考试方法及实践等方面,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多视角、多层面研讨。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考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设计与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实施,高校多元录取改革,分类考试与录取,等。2.国家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的理念,外语能力等级量表研究,外语考试质量标准研究,外语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外语能力需求与测评现状研究,形成性测评的实施现状及发展方向,等。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制度建设、教育质量、考核模式、社会评价等方面均面临挑战。本文论述了自学考试改革中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基本现状,指出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思维及当下"互联网+教育"产品的发展,提出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日前下发了《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加强对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和中学综合评价的统筹,推进综合改革"。这是教育部就普高新课程改革如何与高考衔接下发的第  相似文献   

17.
正9月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长期以来,高校招生录取批次事实上将高校划分出了三六九等,高校办学的自由竞争实际上无从谈起,这正是各高校争相"升格"、"改名"的根本原因;同时,因为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将高校划分  相似文献   

18.
正"分类考试",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的与"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并列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大目标之一,有其深刻的历史印记与强烈的现实需求。厘清"分类考试"形式的古今之变,汲取"分类考试"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辨明"分类考试"的当代内涵及其动力之源,是科学推进分类考试改革的重要前提。古之科举,按人才类型,分科(如常科、制科等)  相似文献   

19.
加快建设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体系 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 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 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20.
自主招生和保送生选拔录取工作是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招生录取制度改革,逐步形成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优秀创新人才选拔新机制,适应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增加选拔具有创新潜能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两种考试,很多考生进入了理想的高校或者理想的专业。以我校今年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