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娟 《教学与管理》2005,(11):20-2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教育心理工作的发展,"后进生"、"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一些家长、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却往往在后来的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中暴露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严重到了给自己、他人及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那么,为什么"好孩子"、"好学生"也会有如此多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压力来自何处?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2.
要教育好一个孩子,绝不是靠教师、家长、社会任何单方面力量就能做到的,一定要三方目标一致,齐抓共管。教师怎样才能把握好分寸,和家长共同教育好孩子昵?我的体会是——将心比心,把握家长心理;因事因人,做好家长工作;循序渐进,赢得尊重信赖;水到渠成,合作愉快成功。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下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不切实际、拔高要求等,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成长。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事物没有具体的认知能力,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些使得学生在课上无法专心听讲,导致成绩一直在中游或中下游徘徊。而在大部分家长的心中,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是好孩子,会在将来步入社会后,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但是殊不知他们这样的心理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而家长又做不到和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沟通,这也是学生在叛逆期经常违背父母意愿的根本原因。基于此,主要针对农村小学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常见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究和分析,并提出有关的解决策略,供广大家长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初中学校里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孤僻、懒惰、急躁、懦弱等不良品质,并且缺乏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及时地认识到问题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严重性,运用教育、管理、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矫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本文主要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矫治策略,希望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和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好幼儿,我在班里给每个孩子配备了一本家庭联系薄。小小的联系薄,使我们与家长的关系更密切了。平时,家长由于工作忙,接送孩子来去匆忙,无暇与教师详谈孩子的情况,教师呢,一人带四十名左右的孩子,也不可能经常对每个幼儿的家庭进行家访。有了联系薄,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园表现,教师能及时知道孩子在家情况,就可以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教育。家长都想教好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活泼,可就不知道怎样去教。在家庭联系薄上,他们向教师请教教  相似文献   

6.
如果一对父母有一个在学校里学习好,当小干部,在亲戚、邻里圈子里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其满足和欣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们不知想过没有,好孩子也会有自己的问题。我在长达几十年的青少年工作实践中发现,好孩子身上发生的成长问题并不比所谓的坏孩子少,而且因为教师和家长的疏忽,这些问题对发展带来的伤害不仅严重,而且长远。无可置疑,好孩子身上会有更多值得赞扬的优点,比如懂事、有礼貌、学习认真、各方面能力强等等。但是,在他们身上,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弱点,其中有些毛病深及心理和人格,必须引起教师和…  相似文献   

7.
理今社会虽然十分呼吁素质教育,但在很大程度上考试依然是老师的法宝:分数仍然是学生的命根。分数的高低不可避免地决定了老师、学生、家长的喜怒哀乐,因此,参加了比较重大的考试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会使他们降低自信,缺乏动力;甚至还会引发生一些心理疾患,影响他们一生的正常发展,及时地发现、分析,并及时拿出调整措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合理性教育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上,当时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同志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们现在搞心理教育不要用"贼喊捉贼"的方法进行,许多老师和家长正在不断地给学生制造心理问题,而反过头来,还是这些家长和老师又来研究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法.我希望抓心理教育首先从成年人抓起,要先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心理素质,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陶西平这些话说到了心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心理教育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听到的多是由于教师心理素质差,而给学生造成的心理疾患、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先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用我们健康的心理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这比什么教育都重要.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心理上关心这些学生,要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班集体中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要多和家长进行电话沟通,让他们及时掌握孩子的动向。总之,教师要多给留守儿童一些关心和爱护,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  相似文献   

10.
家长往往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标准,而不愿或没耐心听孩子说话。事实上,孩子也有丰富的情感,也有宣泄和表达的需要。家长要扮演好听众的角色,了解孩子的感受,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增强信任感和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教育心理工作的发展,“后进生”、“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一些家长、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却往往在后来的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中暴露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严重到了给自己、他人及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那么,为什么“好孩子”、“好学生”也会有如此多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压力来自何处?如何解决?一、成因1“.好孩子”称谓本身。孩子是尚处于发展中的、身心均未定型且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人,过早地将他们分门别类地贴上“好”或“差”的标签,本身就是对孩…  相似文献   

12.
<正>我做班主任已经二十几年了,教过几届毕业班,我班学生临近小升初,状态不是很好,于是我决定开一次家长会,和家长沟通一下。以前的家长会,都是家长和老师直接面对,学生一般不在现场。会中内容无非是对孩子进行"声讨";教师细数学生在校的种种不良表现,家长则历陈孩子在家的劣迹陋习。教师、家长互相"投诉",专找学生缺点。在这种无情的"围剿"下,家长和孩子之间、师生之间,几乎长期"对峙",很难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学生不与我们交心,我们摸不透学生的心理,怎能有的放矢地对进行教育呢?  相似文献   

13.
家长、教师的不良心态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提高家长及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是提高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思想、观念之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走在新时代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开出"思想之花"。一、抓住现在:从"听话教育"转向"解放教育"在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评价孩子和学生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有很多家长、老师这样说:"这是个好孩子,真听话。""那孩子不好,真不听话。"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  相似文献   

15.
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家长。教师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也应当好家长,既要懂得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更要当好孩子的表率和向导。  相似文献   

16.
天性与自制     
现在,许多家长和教师都会对孩子因贪玩等耽误学习表示头疼。在笔者看来,家长和教师之所以会为此苦恼,是因为他们没有处理好孩子天性与自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班幼儿身心发展迅速,自我评价能力逐渐完善, 具有极强的个性,并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如果不能及时有 效的纠正,不仅会使幼儿出现自闭、暴躁易怒等不良的心理特 征,更会形成极端或严重的暴力倾向。本文通过对中班幼儿逆 反心理形成原因的剖析,发现原因主要存在于家长、教师及幼 儿自身。只有家长转变教育方式、教师尊重幼儿的人格并帮助 幼儿主动沟通,才能改善中班的幼儿逆反心理并促进其身心健 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要教育好一个孩子,绝不是靠教师、家长、社会任何单方面力量就能做到的,一定要三方目标一致,齐抓共管.教师怎样才能把握好分寸,和家长共同教育好孩子呢?  相似文献   

19.
正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一环,它既可以使教师体察学生的成长环境,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还可以融洽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双方形成合力,更好地把学生教好。一、家访中的不良心态家访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求教师在家访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家访时往往会有以下几种不良心态。1.告状式心态。学生在校不争气,屡教不改。万般无奈之下,教师便上门,把学生讲得一无是处,以泄"恨铁不成钢"之愤,希望家长对其好好"管教"一番,以取得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20.
一、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状态的表现1.受依赖心理的影响。一部分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