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知识建构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理论,强调“对等的知识发展”和“民主化的知识”,重视学生提出的真实观点和现实问题,认为知识建构不应局限于特定的场合。这种理念非常符合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旨,并为弥补当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足提供了指导。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指导,探究其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探究学生问题的深度、理解的深度等课程内容方面的学习成效,二是探究学生参与度、合作度(交互程度)、创造性等活动品质方面的发展。在研究“交通”这一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个人观点的提出”、“小组知识的讨论”、“班级社区知识的形成”三个阶段的知识建构过程。对基于知识论坛的建构学习效果采用问题深度量表、解释深度量表、创造性行为量表以及知识论坛自带的ATK分析工具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知识论坛的知识建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学生多层面的交互合作,促使问题深度、解释深度由低等级转向高等级;不断反思研究过程,有助于实现学生观点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学生素养发展的基本机制在于,学生能动参与的实践性活动的过程。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应从知识学习过程与知识学习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前者表现在知识学习作为一种符号性实践活动,其过程可直接促进学生认知素养发展;后者则体现在学生掌握的知识对实践活动中发展自身素养而产生的指导、启发、借鉴、示范、鼓舞等作用,借助这些作用,学生超越个体经验局限而达到人类活动水平,从而使学生实现高质量发展。学生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素养发展的机制是,通过作用于学生亲身实践活动的过程而间接影响学生素养发展。学生掌握的知识本身不能直接成为学生的素养,以知促行或者说知行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素养高质量发展。由于认知素养与实体活动素养发展过程的差异性,导致知识学习在这两种素养发展中的功能存在重要差异:在认知素养的发展中,“知”与“行”的过程都可以在书本知识学习活动中完成,因此书本知识学习是落实认知素养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实体活动素养的发展中,“知”的过程可以通过书本知识学习完成,但“行”的过程需要在实体性的实践活动中展开,因此对于实体活动素养的发展而言,书本知识学习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3.
针对“线段中点”专题复习,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实现学习过程的自主性;通过选准起点促进知识自然生长,实现复习内容的结构化;通过整体建构培养学生有序思维,实现学习力的进阶,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课堂如何从知识学习走向素养培育?"在学科课堂条件下,作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合力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还是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知识建构是围绕学习主题,综合理解必备知识、提高关键能力和坚持核心价值,真实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一、开展知识自身建构,真切理解必备知识1.难点突破思考:什么知识可以转化为素养  相似文献   

5.
教学与发展的问题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课堂教学是课堂中的核心活动,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中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和建构性,学生在与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实现知识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一般地,能够促进知识增值的课堂即为发展性课堂:一是实现知识教学与学生智力形成、发展的协调统一。知识教学应充分体现知识的智力价值,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形成与发展;而智力的形成与发展要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二是知识教学要促进德性的养成,使学生的知识内化为智慧、升华为德性。  相似文献   

6.
新高考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统一的。学校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更加深入考虑知识与素养的内涵及联系,统筹教、学、考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为了将核心素养切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树立“学习共同体”观念,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个体,教学的目的也不是单纯地、机械地教给学生知识,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变量不是浮于表面的“知识”,也不是放弃知识学习的“素养”教育。为此,教育主体应重视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内在的资源,增强学生的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而大单元教学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逆向教学的价值探索、原则建立和体系建构,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结合大单元教学和逆向设计挖掘出促进核心素养的生成、强化知识理解与迁移、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三方面价值。为更好把握教学设计路径,建立以目标为导向、评价设计先行、培养高阶思维三大基本原则。依据逆向设计原理阐明设计逻辑,确定学习目标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设计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建学习活动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此满足大单元逆向教学培育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设计背景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认知活动。在围绕化学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中,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建构和反思。下面,以苏教版必修化学1“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一课为例,采用阶梯式导向深层教学法,谈谈如何关注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由于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方式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逻辑,应当从知识讲解到知识理解的线性模型转向从知识理解到素养提升的多维模型。在这个多维模型中,嵌入知识探究与建构、知识的迁移应用、知识的创新应用三个环节,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得以实现。教学实施的基本路径是:营造知识探究与建构的学习场域,构建知识的迁移应用活动环境,开拓知识的创新应用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以知识为载体的认识活动,个体认识以及知识形成均有“发生学”形态。知识发生是以现实活动为起点,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建构客观世界的过程,它是知识发展的特殊形式。作为教学认识规律的知识发生,指引教学遵循知识本身和认识过程的规律,认识课程内容,追溯知识的根源及其演化过程,揭示知识内在多维内涵,发展个体的能力和品格。依据知识发生规律,教学基本逻辑包括在学科逻辑和认知逻辑的整合中组织教学序列、在教学情境中探寻课程知识产生根源、在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统一中发展学生素养。教学回应知识发生规律,需要克服预成性教学弊端,建构发生性教学知识观;以课程教材知识“裂缝”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知识要素的联结;建立“共生型”师生关系,促进知识的辩证增长;实施跨学科学习,形成知识发生框架。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SCORE课堂教学模式的心理学依据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教育学理论基础则在于当代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所围绕和提倡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SCORE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是推动自主学习和原生态学习;其过程系统是秉持学生本位原则和社会性育人目标,以课前学情解析为教学起点,以设置发布综合性任务的形式,在引导和辅助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和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育戏剧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鉴戏剧艺术原理、根据戏剧元素、运用剧场技巧、采取"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身体体验过程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戏剧的重点不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表演素养,而是注重在戏剧活动过程中的学习和体验,鼓励学生"此时此地"的感受,运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去表达、想象、扮演对学习主题的理解,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戏剧的特征包括具身化、过程化、全人化.教育戏剧价值主要表现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形成学生的共生理念,释放学生的天性潜质.  相似文献   

13.
《Infancia y Aprendizaje》2013,36(3):287-308
Abstract

A central theoretical issue in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oncerns the relation between evolved systems of folk knowledge and academic learning in modern schools. A model for conceptualizing motivational biases, cognitive competencies (e.g., language), and children's inherent developmental activities that compose these systems of folk knowledge is presented.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s learning of culture-specific academic competencies, such as reading, and associated motivational and instructional issues are then discussed. The thesis is that the motivational,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s that compose folk knowledge are not sufficient for academic learning, but are the foundation from which academic competencies are built.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theory and research are profound  相似文献   

14.
科学写作是将学生的科学理解和科学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外在表征的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重要价值。知识转换模型作为解释学生科学写作心理过程的理论框架,有效揭示了写作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与知识陈述模型相比,基于知识转换模型的科学写作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生成与建构新知识,凸显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理解。基于知识转换模型的科学写作需要教师明确科学写作目的,以合作者身份参与学生写作;引导学生设定科学写作目标,形成任务的心理表征;指导学生在科学写作的体裁与功能之间建立联系,激活问题空间;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作品读者,推动知识转换的进程;重视对学生科学写作过程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has promoted reconsidering the role played by teachers at universities. Faculties are expected to design learning activities that promote the acquisition of competencies among students. In this context, technologies have garnered prominence as they contribute to creating student-centr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answers these research questions: (1) To what extent has university teaching chang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university classrooms? What technology-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incorporated in instructional designs by the teachers? (2) How does the faculty describe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nto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when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technology-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3) According to university teachers, which other factors (intrinsic or extrinsic) determine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their learning design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e have collected data from two differentiated sampl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using the Inventory of Learning Activities with Technology at the Universit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First,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eachers use technologies to carry out learning activities focusing on the content and the teacher. Student-centred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only timidly being incorporated. Second, the extent to which such activities are implemented is linked to the teachers’ techno-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hird, the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or inhibit teachers from using technologies in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respond to intrinsic aspects, such as teachers’ knowledge and beliefs, but also to extrinsic and contextual issues, such as the discipline taught or institutional policy at the university regarding the u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6.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不是线性的,知识向能力转化受知识类型、学习策略、学习情境等中介变量的制约。研究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条件与策略是深化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可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策略性知识调控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问题解决检验个体能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17.
学案式教学是以"学案"为导向来实施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从知识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学案式教学是一个新的视角。知识生态学把知识分为数据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四种不同的知识形态,其核心是探讨知识如何向更有价值的形态转化及其所需的条件。学案式教学营造了从信息向知识、技能和态度转化的生态环境,并使其教学关注信息、知识如何经过集体和个体交融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学习者的能力、意愿、素质、心态以及集体高成效可持续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成为推动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总结质量标准建立的需要,梳理国家宏观教育目标,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提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并指出核心素养必须能够指导教师日常教学、促进教育评价、指引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在核心素养的遴选时要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这三个原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遴选应注重一贯性、发展性与时代性,其建立过程需要广泛征集教育利益相关者意见,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系,让其更好地服务教学实践,要完善核心素养测量与评价体系,推进其服务教育评价领域。  相似文献   

19.
未来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社会已经重新定义知识,重新定义学习,重新定义教育,重新定义培养目标。应对未来变化,国家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修订体现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面对未来社会,家长应该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立足长远的教育理念。应对未来变化,学校要实现目标现代化、课程现代化、教学现代化。目标现代化包括情意目标、智能目标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现代化,从群体式课程走向个体式课程;从分科式课程走向整合式课程;从闭合型课程走向开放型课程。教学现代化,技术撬动教学变革,从经验性教学走向实证性教学;从标准化教学走向个性化学习;从传统式教学走向现代化教学。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变革有必要关注课程知识观的重建。传统知识观的核心信念是表征主义知识观,将知识视为个人对生活世界准确、客观的表征,却深陷知识与世界的表征论、个人与知识的反映论,封闭了课程知识的情境性与知识探究、运用的空间.难以构成核心素养生成的知识基础。生成主义知识观体现了重建表征主义知识观的当代共识,将知识视为个人参与世界过程中创造、生成的过程与产物,进而将课程知识视为探究的对象或运用的工具、资源。生成主义视域下的课程知识观凸显了知识的实践立场,并诠释出素养所蕴含的知识信念,这一取向下课程知识观的重建策略在于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知识学习与知识探究的统一、学科知识与意义世界的共生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