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让之是清中叶继邓石如之后的又一位篆书大家,其书、画、印等艺术创作亦有杰出成就。之后的赵之谦、吴昌硕、王福庵等人又受吴让之的影响,所以吴让之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吴让之的生平和他与包世臣、邓石如的师承关系的研究,吴让之篆书书风可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别号老缶、苦铁、缶道人等。他在诗、书、画、印等诸方面造诣极深,为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著有《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吴昌硕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以"阳刚之美"为主要的审美风格。丁敬、邓石如、赵之谦等篆刻大家,对吴昌硕由汉印之法到洒脱自然的写意印风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表现出吴昌硕学习篆刻的思路和对古训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正赵之谦(1829-1884年),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赵之谦书法初宗二王,后取法颜真卿,得其坚实严谨与浑穆从容。他师从邓石如,博采秦汉瓦当、铜币、权量、魏晋六朝碑铭,融合真、行、草、隶、篆之笔法,创造出一种浑厚朴茂的手札行书艺术风格,并留下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赵之谦在书法艺术上成功地开创了清末以来碑学书法的先河,这也为当前书法家在碑帖融合中创新提供了参考。赵之谦作品最多、传世最广的是行书。他始将北魏书笔法直接运用到行书之中。因此,它没有前人所遗留下的"参照物",而且由于北魏书法独特的用笔方法——卷锋加侧锋转换为中锋,很难于连贯。对此,赵首先是在"文稿"小行书,或者说小字落款中得以解  相似文献   

4.
正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悲盦、无闷、憨寮。浙江会稽人。《心成颂》是赵之谦应友人"甘伯"之请而书,时值清同治四年(1865年),赵之谦37岁。此作录隋代僧人智果所作《心成颂》文,正文共4行,满行22字。通篇书法俊逸挺拔,棱角分明;结字方整,犹存隶书遗韵;起笔处多用侧锋,锋芒毕现,极具特色。此作,魏碑特色极为明显,代表了赵之谦宗法北碑书法初成时期的风貌,是  相似文献   

5.
晚清篆刻是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继邓石如探索的"印从书出"的延续和发展。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等不仅沿着"印从书出"的路子在向前走,还开启了一条"印外求印"之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6.
正吴昌硕少时生活清苦,但勤奋好学。他无钱买纸笔,以脱毛败笔蘸清水在砖上习字;无钱买石章,便在砖石上学篆刻。后弃仕途而潜心艺术,自刻印章"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吴昌硕56岁,任安东知县一个月便辞官)。吴昌硕30多岁学画,直到40岁以后才肯以画示人。在诗、书、画、印"四绝"中,绘画是其后学而集大成的一项。  相似文献   

7.
正"师说一篇陈历历,门生再拜舞蹲蹲"。这是吴昌硕题清朝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杨见山遗像中的两句诗,以此来追忆自己拜师杨翁的一则轶事。杨见山,名岘,工书法,精经学,擅诗文,特别是他的"八分书",二分似隶,八分像篆,怪石嶙峋,遒劲古朴,别具一格。他为湖州千臂亭所书的匾额及题跋,千钧笔力,字字珠玑,尤为今人所赞叹。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推进对吴昌硕石鼓文书法艺术的研究,运用图版法、文献分析法对吴昌硕石鼓文书法艺术概念的形成及原因进行了梳理:吴昌硕通过在结构、笔法、用墨等方面的创新,形成了特有的吴氏石鼓文书法风格;吴昌硕石鼓文是基于他在小篆、金文和隶书等书体中广泛汲取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吴昌硕石鼓文风格形成后,对民国时期众多书法家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颜真卿书法的"篆籀气"源自其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基础,其书法的用笔与篆书相通,由此所表现出的圆劲婉通、虚和中含之美与篆籀书体特点相合。颜体书法符合造字规则,尽合字学,能够起到正字正体的规范作用,合乎文字之义理。颜书由技入道,技道两进,堪称"尽善尽美"。这便是朱长文所论颜真卿书"合篆籀之义理"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0.
吴昌硕 有清一代,吴昌硕与赵之谦,黄士陵是对当代印坛影响最大的三位印人。  相似文献   

11.
吴昌硕是金石画派的开派鼻祖,其作品熔诗书画印于一炉,以篆籀笔法入画。因而,他的作品在继承文人画传统之时,又将金石之气注入其中,韵味十足。  相似文献   

12.
赵之谦书法初宗二王,后取法颜真卿,得其坚实严谨与浑穆从容。他师从邓石如,博采秦汉瓦当、铜币、权量、魏晋六朝碑铭,融合真、行、草、隶、篆之笔法,创造出一种浑厚朴茂的手札行书艺术风格,并留下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赵之谦在书法艺术上成功地开创了清末以后碑学书法的先河,这也为当前书法家在碑帖融合创新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高度评价;郭沫若在他的《十批判书》中称孟子是"以好辩而受非难的人":这些评论都证明了——"亚圣辩才冠古今"。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彰显了他作为雄辩家的气魄,其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辩论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这学  相似文献   

14.
正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42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又因其曾官翰林待诏,人称"文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他诗、文、书、画皆善,人称"四绝"之才。在书法上,他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学苏轼,后受祝允明岳父李应祯的影响,习宋、元笔法。待悟笔意,遂悉弃去,专法晋、唐。其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劲健;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黄庭坚者尤佳;隶书法钟繇,独步一世。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  相似文献   

15.
胡小石是我国已故著名学者、书法家,他上承清道人"求篆于金"、"以器分派"之衣钵,下与其小学研究相结合,以开中国近现代书法理论体系之先河。又于金陵大学率先开设"中国书法史"课程,书学由此成为专门之学,先生可谓功不可没。本文试从胡小石的书学论著入手,对其毕生书学论著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吴让之作为晚清四大家之首,其篆刻对其他三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产生了深远影响。吴让之的篆刻刀法以冲刀为主,披削结合;篆法以小篆入印,方中寓圆;章法形式多样,稳中求险;边款则独具匠心,行草篆隶皆能用之。学习吴让之对篆刻的独特理解,能对取法吴让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清代篆书创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时帖学派书法向衰落,碑学派继之兴起,一时间写篆者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因书家自身才能、审美取向,在金石学、小学方面的修养以及对书法创作理解的差异性,大致可分为两大阵营:一派以王澍、钱坫、孙星衍、洪亮吉、罗振玉为代表,长于金石考据,在古文字研究方面修养深厚;另一派将其他书体笔法羼入篆法,将才情、审美观念注入到字里行间,于前人的基础上另辟一新境界,以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吴大Cheng、吴昌硕为其杰出代表。前者有首倡之功,后者有革新发展之力,二者各有所重,共同构成了清代篆书创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中国画坛由吴昌硕开创的金石大写意一派新风,熔诗、书、画、印于一炉,集文人画艺术之大成,影响深远。齐白石、陈师曾、黄宾虹、潘天寿、王个簃、刘海粟、朱屺瞻、沙孟海、诸乐三、吴笰之等人,无不受到启示,追求浑厚、质朴的审美精神也由之成为一代风尚。作为吴昌硕的衣钵传人,王个簃在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为继承和发展吴昌硕画派艺  相似文献   

19.
正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后因避清嘉庆帝之讳而以字行,并更字顽伯。他一生所用的号有完白山人、完白山民、龙山樵长、笈游道人、古浣子等。安徽怀宁人。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两者巧妙融合,篆中有隶,隶中融篆,方圆兼备,别具风神。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20.
正我早年师从方介堪先生学书。方老告诫我,学书首先要打好篆书功底,尤其是秦篆。倏忽三十余载,至今记忆犹新。明丰坊《书诀》云:"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皆然。米元章称谢安石《中郎帖》、颜鲁公《争座位》书有篆籀气象,乃其证也。"话中用一"必"字,可见其语气之肯定。其谓"篆籀"可致"结构淳古,使转劲逸",实是立大家之前提。据我理解,此"结构淳古"有两层意思:一指结体之淳古,二指审美感受之淳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