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润芝 《文教资料》2009,(3):156-158
<历史与社会>学困生的"非正常行为"矫治问题,是广大<历史与社会>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作者分析了<历史与社会>学因生产生的原因,对<历史与社会>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历史与社会>学困生的"非正常行为"矫治研究,要查清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地进行细致的、耐心的、经常性的转化教育.  相似文献   

2.
集体备课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相当普遍的现象.2005年春天,<中国教育报>曾就"集体备课"问题开展讨论.一篇接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从其标题看.就可以知道论争双方争议激烈的程度,如<集体备课应凸显个人钻研>、<集体备课是一种教研幻想>、<集体备课的"命"万万不能"革">、<如此集体备课还是"革"掉好><理性地审视集体备课>、<挤掉"冒牌"集体备课的水分>.怎样看待这种争议呢?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中国教育学刊>在广大读者关心支持下,在教育界树立了良好形象,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学术界的主导期刊之一.2008年<中国教育学刊>将继续秉持"服务教改、关注热点、活泼形式、提高质量"办刊指导思想和"传播教育理论、推广教师经验、促进教育改革、繁荣教育科学"的办刊宗旨.同时,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读者的需要, <中国教育学刊>将进一步调整内容和形式,以进一步凸显其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办刊的主旨和特色.  相似文献   

4.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先后公布<14~19岁教育和技能白皮书>、<技能--在商务中增强,在工作中提高>白皮书,意在大力推进英国职业技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程,其着眼点十分明确,牢牢抓住了"教育、技能、经济"这一核心要害与未来的发展路向.这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积极借鉴和建设性启发.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教育》2006,(11):29-31
徐斌,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1969年出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职称,江苏省特级教师.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参与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苏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曾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课评比一等奖,在<江苏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名师人生"栏目作专题报道,2005年<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个人专著<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已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6.
日本京都女子大学石附实(Ichtski Minoru)教授(原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教授),专攻比较教育学和国际教育交流史.著有<近代日本海外留学史>(1972)、<走向国际化的教育>(1974)、<西洋教育的发现>(1985)、<日本的对外教育>(1989)等.本文是围绕"终身学习"的理念,就"现代教育制度"和未来"学习社会"的问题,结合若干教育文献展开的对话记录.  相似文献   

7.
<正>杜威"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不存在"教育过程之外的目的";具有"客观性"、"内在性"、"灵活性"等特点;浅析其意义及不足;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一、杜威"教育目的论"我国教育理论界,普遍认为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此结论主要依据以下两点得出:"我们在教育上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儿童是太阳……儿童是中心。""教育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涵体现在其职业教育思想之中,强调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相联系,培养学生"生利""利群""奉献"精神。这一思想及其实践的成功,主要源于本土的文化熏陶、综合中外先进理论的本土化应用及结合中国近代教育实际的本土化职业教育理论的积淀。"本土化"是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灵魂,及实践成功的重要路径。学界有关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研究,主要在对其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以及师范教育、普及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国难教  相似文献   

9.
保罗·弗莱雷在其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了通过教育解放人性、对话教育、"提问式"教育、批判性意识以及"主题域"等思想主张,对我国成人学习、成人教育职能、成人教育课程内容和成人教学中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叶丽珍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Z1):224-225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育为了发挥其特殊的教育作用,通过实践探索研究,先后提出了"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挫折体育"、"保健体育".大学体育教材的名称也从以往的<体育>改称为<体育与健康>.这些新的教学理论观点和方法,不仅丰富拓展了体育理论,而且也促进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论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求同存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但因其学科的边缘化特征使得其专业定位具有模糊性,学生"亦艺亦工",教学上不免也"左右为难",其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就一直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曾有工业设计师说机械工程师让他们"爱恨交加",其实,在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也是"爱恨交加",其爱其恨都源于"工科"和"艺术"这对矛盾.本文提出一种求同存异的教学策略,即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坚持"工科教育"之同,包容"艺术倾向"之异,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全局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去年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专家"称号的崇文区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作为特级教师,他提出的"整体导课堂、兴趣贯课堂、练习进课堂"的教学改革思路1990年在全市介绍经验,1998年被市里誉为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之一;他提出的"三优一促"的培养青年教师、促进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曾在全市交流过经验;他提出的"我能行教育"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新型育人模式,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上推进了素质教育,其经验相继得到<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报刊的宣传和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的专题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3.
1923年,由全国教育联合会组织编制并颁布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常乃德起草,以下简称<纲要>)[1],引起了大家的研究兴趣,其研究成果推动了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深入.不过还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下面笔者拟主要从<纲要>的核心内容"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两个角度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育科研>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是提高师范生科研素质、促进其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但是,审视我们目前<小学教育科研>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重课堂教学而轻与小学生活的联系、重课堂知识的掌握而轻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情感价值观的渗透、重教师的"独白""演讲"而轻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等倾向仍十分严重,最终导致了学生学了<小学教育科研>这门学科后,却不会选题、不会写论文,对教育科研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恐惧感,这不免有些让教师感到尴尬.  相似文献   

15.
一、引子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其"实施建议"中又特别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周颖 《湖南教育》2008,(3):44-45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延续了肖川前两本教育随笔的风格,其文字如诗歌之美丽,其着笔贴近教育实践,其内容直指教育之意蕴.肖老师的教育随笔,其实是他人生的写照,他以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不懈追求,用他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肩负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抒写他人生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17.
<正>鼓励孩子"双性化"在今日美国",双性化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早至孩子的幼儿期便开始了。所谓"双性化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双性化教育"的设计者认为,在教育孩子上,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气质)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发展。美国研究者曾对2000余名少年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社区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时,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开展中小学校外教育,经过不断发展,其内涵目前已经有了很大变化,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社区教育要"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努力满足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教育杂志》创办动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育杂志>的创办动机,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商务印书馆为推销教科书而创办的.然而这种理解过于简单化和庸俗化.无论是从当时商务印书馆教科书出版发行的情况看,还是从<教育杂志>的实际内容以及期刊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业的地位等方面看,这种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真正理解<教育杂志>的创办动机,还要从当事人张元济和陆费逵的教育理想,特别是从商务的出版宗旨和文化追求来分析."研究教育,改良学务"既是其办刊宗旨,也是创办<教育杂志>的直接动因.从更深层次说,践行"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诺言,开发民智,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图国家强大,才是创办<教育杂志>的真正动机.  相似文献   

20.
"孟母堂"的违法性总结起来就是在程序上没有取得办学许可证,在实质上教学内容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它却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支持,许多学者也指出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之所以产生这种合理性与不合法性的矛盾,主要归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一个缺陷--强制入学.家长有为自己的子女选择教育形式的自由,而且国外的"在家上学"的实践表明"不入学"有时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应允许家长选择非正规学校教育形式,同时增加评价、监督其教育质量的规定,并且尽快出台新的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