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学校管理者不断强调"培训是一种福利"的时候,却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培训当作一种负担、一种烦恼。对培训满足于应付了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究竟什么是学习?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又该怎样学习?对于一名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而言,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湛飞跃  刘运佳 《教师》2014,(1):18-18
正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2011年启动,至2015年为一个周期。学分登记从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训等方面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普查和评估,体现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也能够扫描一所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概貌。2013年7月6日至25日,湖南省汨罗市教育局教师教育股主持,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对全市各乡镇场市学校、直各学校、民办学校等44个单位,417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学分登记。学分登记工作有个人申请、学校审查、登记建档、上报、初审、复审、归档、  相似文献   

3.
有道是,培训是献给教师最好的福利。可老师们特别是农村的老师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话题,也是教师培训机构一直在追寻的一种思路。本刊本期刊发的深度报道《带着责任与梦想前行——2013’"春晖援教行动"纪实》,无疑让我们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校本培训是源于学校发展,由学校设计,旨在使学校教师适应工作要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它是一座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校本之间的桥梁。在教师培训实践中,我们立足学校实际,探索和总结了以"建"为立足点;以"学"为基本点;以"研"为生长点;以"思"为拓展点;以"赛"为新起点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校本培训方式,让这些有效的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5.
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目前教学研究发展的共同趋势。我校根据领导、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各自的不同需要,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习和培训,既有面向全体教师的大型通识培训和学习,又有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学科教师的小群体学习和个人学习,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引领。学校每学期都根据教  相似文献   

6.
殷坚  季建峰 《内蒙古教育》2013,(14):16-17,28
<正>教师专业成长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进修、培训,想方设法让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然而,长期以来,这种进修培训教师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空间。教师虽是发展主体,却一直处在"被发展"的尴尬境地。而近年来在成人学习领域盛行的自我导向学习模式,对于提高成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有显著作用,对提高教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关于学校自主发展教师专业修养,国内外教育家持不同的说法。一是"校本培训"说。教育专家认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主要靠学校管理人员对教师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技能的再培训,以弥补大专院校理论学习对教学一线实践需要之不足。二是"校本研究"说。在校本培训过  相似文献   

8.
名教师的发展是实现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为搞好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多年来,我校为名教师的发展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一、构筑名教师展示才华和发展的平台在骨干教师与名教师的培养上,我们采取了思想上严要求,工作上压担子,生活上多关怀,业务上多指导,理论上多学习的办法,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营建良好环境与氛围,为他们施展才华创设机遇与载体。(一)提供外出学习、参观与考察的机会为避免“眼睛向内”校本培训带来的弱化,学校多次与教科研部门联系沟通,争取名额,使骨干教师和名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科研立项、学术研讨、论文交…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是学校发展的铺路石。为了做强教师发展,学校通过"点(个人规划)、线(学科培训)、面(全员发展)"工程,引领教师幸福行走在"名、特、优"教师的发展高速路上。  相似文献   

10.
学校变革的核心在课堂,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研究发现,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和成长具有导向、激励、调节、促进反思等作用.本文立足课后评课这个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最有效的评价方式,引入围棋中的"复盘"理念,提炼了"复盘·查疑·重构"教师专业成长特色研修范式,并从"复盘:重视'三结合'""查疑:站位'三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王兆平 《江苏教育》2012,(Z2):43-46
【我的主张】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作为学校107年历史上第36任校长的我,基于沿革与继承、创新与超越的思想,本世纪初,和大家一起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主张,期待构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共同体,让每一个学习、工作在东台中学的人,都能够同学校一起行走,共同发展,共享成功。这两年注重让更多的教师在合作发展中成为有特点、专业化的教师。因为我深知要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关键要有一支教育理念新、教育教学水平高和教育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的条件是必须真正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做一个有特点的教师,然后才有可能成为名师、大家。一个人有特点,才能被人们记住;一名教师教有特点,才会让学生感佩。我们每个教师都是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2.
王华 《现代教学》2007,(5):9-10
十年的教育硕士培养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1.师训的新途径。教师的职后培训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探索的一个问题,大多数教师大学毕业后一教定终生,进入学校后,培训主要靠学校内部的教研机制及师徒带教形式,或者教师个人的不断学习提高,应该说是一种无序的、随意的、自由开放的成长模式。其结果是大多数教师成长较慢且教师的发展差异很大,绝大多数教师随波逐流,趋于一般化。有序的、整体性的发展较差,导致基础教育师资队伍质量较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们感到社会越来越强调教师职业的终身学习要求,教师职后培训逐步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硕士的培养正是顺应了这种要求,可以说开拓了一种师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教师要做到善于探究问题、善于反思教学、善于知行合一、善于求异创新.学校要引导教师设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目标.我校建立了"四方一体、反思为主、注重过程"的教师评价体系.通过每年的述职,展示一年的学习培训、实践体验、收获成果,达到以反思促发展的目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农远教教师培训转型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7年是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实施的最后一年,从此我国的农村远程教育进入重视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现阶段农村远程教育(以下简称"农远教")的发展需求、教师发展呈现的新特点.迫切需要转变教师培训的思路和模式.通过建设合作型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农远教模式学校学习共同体、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师培训、构建立体化的培训者队伍、设立完善的培训激励与考核制度是当前农远教教师培训可采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学习,也就变成了一潭死水,迟早有一天会枯竭。有些英语教师工作了几十年,其实也只工作了一天,因为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重复相同的事而已。为了教学不产生"高原现象",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进修深造是十分必要的,而我有幸遇到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2013年8月,我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为期8周的江苏省中小学英语教师赴澳大利亚培训活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深知能够亲身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去学习、去生活,这是多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一九八○年起,在庄上办起了一所中心民校。按年龄大小开设三个班。组织以青少年为主的124名学员参加学习。三年来有105名学员摘去文盲帽,其中73人升入业余高小班继续学习,深受广大干群的欢迎。从中心民校举办之日起,我们就采取全日制学校教师兼教晚班的办法,确定由六名教师兼教,每班两名教师,每人每周给民校教六节课。我们合理安排兼教老师白天的课务。并本着义务加补贴的精神,每  相似文献   

17.
为切实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中职的健康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中央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根据规划,除选派3万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和12万名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外,教育部、财政部还将从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中选拔1000人到国外深造,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教学法,造就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  相似文献   

18.
一、现状分析"宁要大师,不要大厦"。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抓住了教师,就抓住了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样的认识已深入人心,因而许多地方政府为此打造"三名工程",即名教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个人特征的成熟度、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教艺迁移的环境支持、教师培训活动的行为强化、主体意识的良性养成、认知结构的框架突破等因素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艺的有效迁移,也使教师的职业更加具有挑战性,同时体现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无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个人特征的成熟度、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教艺迁移的环境支持、教师培训活动的行为强化、主体意识的良性养成、认知结构的框架突破等因素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艺的有效迁移,也使教师的职业更加具有挑战性,同时体现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无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