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品概况]《大盂鼎铭》,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初期康王时(前1020—前996)炊器。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赐赏之事。金文大篆。大盂鼎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1849年陕西眉县出土,曾为左宗棠藏。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典赏析]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书法地位也居这个时期之首。铭文体现端严凝重的艺术特点,线的笔力非常坚实,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  相似文献   

2.
文章参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上谕档》、《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及国家图书馆馆藏《莱阳县志》、《清仁宗睿皇帝实录》钞本等第一手材料,首次梳理了清代山东廉吏初彭龄的政治生涯。初彭龄曾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官,在清代社会转型期,官场腐败迭出,他却力图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作风,为濒临危机的朝政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3.
<正>【作品概况】《毛公鼎铭》,毛公鼎为西周晚期宣王(公元前828-前782年在位)时器物,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事,因制器人叫毛公而得名。鼎高53.8厘米,重34.5公斤,铭文共32行,499字。金文大篆。毛公鼎与散氏盘、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清道光年间(1821-1850)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毛公鼎制作精美,器型完整,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摆脱浓重的神秘色彩,淡化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铭》是已知七千多件青铜器  相似文献   

4.
<正>谈到金文书法,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商周时期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等钟鼎铭文书法,然在三代之后,汉代的金文书法在铭刻书法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若以汉代为时间参考系作一简单勾勒,汉金文的制作手法与审美精神上可通甲骨文,近则暗合秦诏版、秦汉印章,下开书法篆刻创作之风气。汉代的金文内容多是物勒工铭、吉语等,与三代记事铭功、颂德垂世有很大区别,又因制作以实  相似文献   

5.
杨向阳同志自幼爱好书法,早期攻习汉隶,后精研西周金文《散氏盘》和魏碑,熔篆、隶、楷于一炉,自创“三体书”,为书法界所瞩目。1980年曾参加在日本举办的《明、清、现代书法展》,同年又在东南亚书法比赛中获国际奖。他的专著《书法要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杨向阳的书法凝重古拙,刚劲多姿,  相似文献   

6.
<正>《墙盘》,西周青铜器,又称《史墙盘》,西周恭王时器,197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乡庄白村,现藏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此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底径35.7厘米。铭文18行,合文3,重文5,共284字,为西周中期金文铭辞之长者。铭文分为两段,前段称颂西周六世先王(文、武、成、康、昭、穆)及时王恭王的重要功业;后段记载武王克殷后周室历任史官的家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0,(4):86-92
董国英《楚辞贯》是一部值得注意的清代楚辞注本。然而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董国英的里籍和生平,各种楚辞书目和提要类著作一直莫衷一是。据笔者考证,董国英是浙江省杭州府昌化县人,生于雍正七年,卒年在嘉庆十五年左右。《楚辞贯》成书于嘉庆五年,直到道光二十五年才刊行,历时四十五年,主要原因在于董氏家贫,无力刊布。董国英生当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其时朴学之风正盛,但他不溺于章句训诂,而是重视楚辞的文学研究,贯《离骚》与《屈原列传》为一,以鲁笔《楚辞达》为蓝本,采取由疏通文脉进而阐释大义的治学路径。  相似文献   

8.
书法观典     
马斌 《江苏教育》2022,(5):26-27
<正>【作品概况】《朱巨川告身》全幅纵27厘米,横185.8厘米。唐徐浩楷书法帖。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八月书,白麻纸本墨迹。30行,237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刻本见《三希堂法帖》。【观典赏析】告身就是委任官职的文件,相当于现代任用公务员的派令。徐浩文思敏捷,文辞丰富,下笔快速,书法又好,皇帝诏令的书写常出于徐浩之手。徐浩书法"笔法圆劲,意致娴雅天成,  相似文献   

9.
南京图书馆所藏(清)江永《近思录集注》"清乾隆刻本"的著录,《江永〈近思录集注〉版本源流考》一文关于"清乾隆七年江永《近思录集注》原刻本"考订有误,此刻本与上海图书馆所藏清嘉庆十二年刻本江永《近思录集注》,应是同一版本。  相似文献   

10.
清代西域诗人和瑛有关西藏的诗歌主要保存在其诗集《易简斋诗钞》卷一、卷二中,今又发现中国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和瑛《卫藏诗集》嘉庆间稿本。经比勘,《卫藏诗集》实为《易简斋诗钞》刊行前之卷二的一部分,其中有28题40首"西藏诗歌"为《易简斋诗钞》所未收。现略作辑补,并考证如次。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的父亲是秀才,多年作教师.1804年(清仁宗睿皇帝颙琰嘉庆九年)他二十岁时考中举人.以后被福建巡抚张师诚聘入幕府办理公牍四五年,开始熟悉那时官府的行政事务,1811年(嘉庆十六年)二十七岁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三十六岁转御史,外放浙江杭嘉湖道.嗣后十年间历官江苏、陕西、湖北、河南等省按察使、布政使.1831年(清宣宗成皇帝旻宁道光十一年)四十七岁升河东河道总督,次年调江苏巡抚,1837年(道光十七年)五十三岁擢湖广总督.这是林则徐  相似文献   

12.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一场盛大的内禅典礼过后,已经86岁的老皇帝乾隆正式禅位于36岁的嗣皇帝嘉庆,乾隆仍以太上皇名义秉政。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病逝,嘉庆亲政,清王朝的历史于是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嘉庆从乾隆手中接过的是一个徒有盛世之名而早巳没有盛世之实的封建大一统帝国。面对纷  相似文献   

13.
正《五色鹦鹉图》是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通篇图、题句和跋较为完整,堪称三绝珍品。画上钤有元文宗"天历之宝"印,清戴明说、宋荦藏印及清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初编》有著录,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在国内少数民族中有很大的影响。在蒙古民族中,大概从嘉庆、道光年间就有人评论并开始翻译这部作品。目前,我们发现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就是其中之一。《新译红楼梦》现有三种蒙文抄本:现藏内蒙古图书馆的道光二十七年(1847)抄本;现藏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的光绪五年(1879)抄本;现藏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的甲寅年(1914)抄本。  相似文献   

15.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辽阳人氏。生于清雍正五年,乾隆三十六年考中进士,在殿试中获二甲头名进士。此后被授翰林院编修,充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及三通馆篡修官,历任顺天府丞、陕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提督学政、大理寺少卿等职,是辽东第一才子、第一书法家,为乾隆、嘉庆年间名臣。铁岭博物馆所藏行书谢眺《高松赋》为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伯远帖》是王珣写给亲友的一封书信,诉说回想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因首行有"伯远"二字得名。纸本,行书,5行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乾隆三希堂法帖,明代董其昌曾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17.
<正>《利簋铭》,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约前1087—前1043),西周早期青铜器,是一个叫利的人为铭记周武王的赏赐而铸造的青铜器。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公斤。形制是当时铜簋的典型造型,是天圆地方的体现。器内底部铸铭4行32字。金文大篆。1976年陕西临潼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典赏析]利簋是迄今为止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武王克商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李语嫣 《科技文萃》2005,(11):188-190
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忠实而详尽地反映800年前北宋汴河两岸百姓生活风情的<清明上河图>,宽25.8厘米,长534.7厘米,是徽宗宫廷画院张择端留给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杰作.此幅恢宏大气的无价之宝一问世,即被徽宗皇帝珍藏,并用他独创的瘦金体在画上题写了画名--清明上河图.其后的800年风雨沧桑中,此画辗转于包括严嵩、毕沅、嘉庆、溥仪等权贵之手,现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相似文献   

19.
<正>乾隆年间,贪婪的宠(chǒnɡ)臣和珅有着一套高明的敛(liǎn)财本领,在当政的20余年里,他通过贪污纳贿、克扣军饷等手段聚敛了惊人的财富,堪称"大清第一贪官"。有关和珅家产的数量及估价,说法颇多。野史、笔记、民间流传,甚至档案馆中所藏"档案"均与官书(如《清实录》《清史稿》)的有关记载相差甚远。但从他被嘉庆帝亲政后勒令自尽和抄没家产中,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驾  相似文献   

20.
梅兰芳"梅氏缀玉轩藏曲"与程砚秋"程氏玉霜簃藏曲"中,多部为清人高岱瞻所钞校。但囿于文献所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高岱瞻其人尚无深入了解。今据新发现的江苏泰州《续修高氏迁泰支谱》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高岱瞻作《三峰园记》及相关泰州地方志等,能初步考订其家世生平,并可辨析出高岱瞻藏曲本为其父高凤翥藏,后传递至高岱瞻和其子高垂庆。其家族文人群体,有文集诗集等传世者,达十多人。作为清代淮扬地区文化世家之一,高岱瞻家族的戏曲藏校以及文学成就,值得重新认识与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