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阐述了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的关系,指出了当前我国存在由于社会不公平而影响政治稳定的现象,并且提出了维护社会公平、实现政治稳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社会正义: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人类的价值理性和公共权力的本质特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性质要求我国政治系统要把社会正义作为价值指向与价值诉求。长期以来,我国缺少对政治系统本身的价值追问和政治实践的价值评价,使得当代我国政治合法性基础面临社会正义的拷问。社会正义不仅应该成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成为社会制度的建构原则,还应成为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4.
5.
6.
在当代集体行动理论的发展中,方法论变革是理论创新的直接动力。集体行动研究先后出现了社会崩溃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等多种模式。这些理论分别从社会心理、个体理性和政治过程出发,考察集体行动的约束结构或资源条件。推进集体行动理论的深入发展,需要综合分析社会结构、行动者理性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实现多种研究路径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7.
公共信任理论是公信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直接理论来源。政治公信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政治信任与执政党公信力密切相关。政党执政的合I法I}生基础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规范、执政绩效、制度规范与法则以及民主法治等。政党要赢得民众广泛而持久的认同与信任,必须善于开发其意识形态、权力配置、利益整合能力、施政有效性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8.
政治信任是政党执政的基本前提和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乡村社会的政治信任建设,由此产生的政治信任为党夺取革命胜利和巩固执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党在大力改善农村民生的同时,应注重通过推进民主政治、维持社会公正、规范公共权力运作来建设乡村社会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9.
从政府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的建构逻辑,是研究中国政治的一个视角。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对抽象政治文化——政治信任分析的操作化。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政治由封闭走向开放,随之信任环境的变化也体现为从高度信任到低度信任,从个人信任到制度信任。中国政治信任建构的逻辑是政治不信任而非政治信任,即应以政治不信任作为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制度建构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伦理要求,当代政治哲学给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功利主义认同教育效用或利益的最大化;自由主义则以保证个体的自由教育权利为公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主张超越公平的教育公平,在社会生产关系矛盾中解决教育公平;社群主义政治哲学寻求基于共同体与善的目的之教育公平.每一种思考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在解决了一种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同时又制造了另一种教育不公平.它们争论的焦点和分歧在于如何确定自我的教育应得,亦即如何自识的问题.对于教育公平的探悉和追求在于丰富教育公平观,提高理性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教育公平,当代政治哲学的一项未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邓云晓  陆志荣 《文教资料》2010,(11):110-112
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之中.缺乏有效开展信任教育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强烈的挑战和冲击.客观现实强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信任教育.重塑社会信任,增强社会公信力和人际互信。构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有助于创新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和实效性。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信任教育模式的构建可以从放心托付模式、承诺兑现模式、责任承担模式、批评反思模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信任该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私人情感、社会道德观念和法律法规等强制性制度,乃是社会信任产生和维持的三大机制。在当下,要重建社会信任只能仰赖法律法规等强制性制度。三十余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我国城镇化速度快得世所罕见,城镇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50%。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三十余年内,我国已经由有千年传统的乡土"熟人社会"转型为城镇"陌生人社会"了。在城镇化的陌生人社会,基于与他人的情感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人际信任,其半径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为目的的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它为经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者相互融合,才能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常关注激励对被激励者当事人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个体的影响,在量上进行累加,进而影响群体组织效率。激励行为对组织中当事人之外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通常对整个组织的作用更加直接。公平的激励机制对组织乃至对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人民和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以及取信于民是邓小平政治信任的基本内容;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治信任的基石、以“经济的政治功能”作为政治信任的物质基础、以完善制度建设作为政治信任的制度保障是其基本特征.邓小平政治信任的当代价值在于为当代中国构建政治信任提供理论指导、现实依据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为目的的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它为经济建设提供政治保征、精神动力和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者相互融合,才能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利益最大化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那么,社会正义和公平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信任有助于增强国家共同体的凝聚力和人们的价值认同感,是我们构建公民精神的应有之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个重人情和关系、以家族为中心的封闭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信任关系也自然是特殊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当代民主政治条件下,传统的信任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信任关系来重新构建公民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浅议信任文化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十年,信任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学关注的前沿。在学术史上,信任概念的发展与思想领域的内在发展及很多社会因素有关。信任分为工具性信任、价值论信任和信用信任三类。彼得.什托姆普卡提出的信任文化模型可以对消除当下的信任危机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迁,政治信任成为分析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概念。本文利用1990-2009年间多次调查数据呈现了转型中国政治信任演变的全景图式。政治信任在转型期总体较高,中央政府和人大等象征性政府的信任度最高,地方政府、公务员等执行性政府的信任度略低;象征性政府的信任度居于世界前列,而执行性政府的信任度仍存在强化空间;政治信任在转型期经历了复杂变化,总体上略有下降,其根源在于政治信任生成的社会基础在发生变化,政治世代、社会结构的变迁是政治信任变化的基本动力。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存在"中央-地方"层化、信任政治机构多于政治人、信任"行政"与"司法"机构分化,以及体制性信任、机构信任和政治人信任高度同构等结构性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于在转型期培育政治信任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