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条新闻,一见人家已经抢到手甚至见了报,有的通讯员同志便埋怨自己抢得慢了,再采访下去成了马后炮,“烫剩饭”没意思。我说,有些“剩饭”不仅可“烫”,而且大有“烫头”。有无“烫头”?一看“剩饭”本身的价值,二看“烫者”手段高低,更重要的是下功夫的深度。马后炮如能将住军,不失为有力的一招。  相似文献   

2.
别人采撷过新闻的地方,再去驻足,多被同行称为“烫剩饭”。安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副台长邓文长,却从别人的“剩饭”屡屡烫出了新的味道,写出了叫响的报道。今年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邓文长,在新闻战线上已笔耕了20年。他遇事总爱在脑海多转几个圈,多打几个问号。1988年金秋十月,当历史以沉重的步履迈出坎坷走向坦途,党的富民政策的阳光普照大地之时,邓文长琢磨:三十多年前,当中国农村合作化初  相似文献   

3.
吕敏  张瑜 《青年记者》2006,(10):51-51
记者,要善“想”、善“听”、善“访”,在规则框架下做一名“聪明”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青年记者在“走转改”中做到身人、心入、脑人,认清自己的角色与定位,不做“无冕之王”,成为“市井记者”、“工地记者”、“田埂记者”、“车间记者”,做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5.
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的新闻单位的记者已抢先报道了某一件事,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还需要再做文章.换句话说,是要"吃"人家的"剩饭".  相似文献   

6.
记者是一个没有作息时间表的职业.只有每时每刻绷紧着神经.才能及时捕捉随时随地发生的好新闻。因此,做记者特别是做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锐化自己的“新闻眼”、“新闻鼻”,学会“全天候”捕捉新闻。  相似文献   

7.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8.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9.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行1月5日在“北京中学生通讯社成立一周年纪念会”上,称赞小记者们“生气勃勃,满怀理想”,并对如何做一名好记者提出看法。他说,要做一个好记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思想上要明确,我这一支笔是为人民服务的;二、一定要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有的记者为了使自己的稿件突出一些、  相似文献   

10.
陈允标 《新闻记者》2001,(12):60-60
大凡搞新闻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新闻最怕的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但作为一名基层的通讯员 ,碰到的题材大多往往是这类的芝麻、谷子。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就好比剩饭 ,吃在嘴里索然无味 ,写出来更没有生命力 ,自己觉得为难 ,编辑看了头疼 ,当然也就很少被采用。其实 ,只要掌握特点、火候 ,加好调料 ,剩饭也同样能变成“扬州蛋炒饭” ,吃在嘴里喷喷香。今年上半年 ,我先后在《人民日报》华东版、《新华日报》上了5篇稿件 ,可以说都是炒的“剩饭” ,但由于掌握了特点、火候、配好了料 ,吃起来就有种别样的香味。抓住特点人常说 :“万家团聚 ,合…  相似文献   

11.
雷蒙  珠娜 《中国记者》2023,(3):29-31
<正>我是雷蒙,是一线工作20多年的记者、主持人。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记者?”“怎么做一名好记者?”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情怀”两个字来回答。什么是记者的情怀?是“替百姓说话、为百姓办事、帮百姓维权”的初心;是相信每一条新闻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站在风口浪尖,扛起舆论风向标的恒心。  相似文献   

12.
记者好做应该说,一个跑部委的专职记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做!信息社会出现了电脑、邮箱、闪存,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新闻通稿”和新闻发布会……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记者不必再去手写稿件,更不用深入采访,只需把“新闻通稿”电子版删改一下再署上自己的名字“上传”到指定位置就OK了,连新华社记者也概  相似文献   

13.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不直接参与被报道者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是由记者职业的特点决定的。记者不可能对他所报道对象从事的社会实践事必躬亲,然后再去报道。但是“你做我写”,记者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缺乏亲身体验,不能不说是个缺憾。体验式采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变“你做我写”为“我做我写”。尽管每一次体验的时间有限,但对常年扮演“你做我写”角色的记者来说,还是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4.
《记者摇篮》2006,(1):62-62
只要掌握特点、火候,加好调料,剩饭也同样能变成“扬州蛋炒饭”,吃在嘴里喷喷香。  相似文献   

15.
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电视新闻机构在日常考核机制上,都强化了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的次数,旨在通过这样的机制来促进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到位”率,培养出一批出色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同时也借此“做活”新闻.进一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但很多时候,记者为了“出镜”而“出镜”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如何真正做“到位”呢?  相似文献   

16.
著名报人范长江在《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说,一名优秀的记者“要有知识,不停地学习,既要博,又要精”。 作为一名一线记者,我们怎样与时俱进,“不停地学习”,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做“杂家”,至少要会一门外语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记者应该是个专家,还应该是个杂冢。的确,做一个普通的记者不难,做一个好记者很难,本人初到记者岗位,对如何做好记者工作有这样的理解。一、做一个好记者,勤奋很重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要想做一个好记者不能懒。脑子不能懒,眼睛不能懒,嘴不能懒,腿不能懒,手不能懒。有  相似文献   

18.
南振中同志的《与年轻记者谈成才》,又一次引起我对“成才”问题的思考。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我热切地期待年轻记者早日成才。成才的人愈多,党的新闻事业就愈有希望。“成才”是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话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是“歪才”。我这一生中碰到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有些人的确是“才华横溢”,可惜最终未能成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做人的问题上没有过关。年轻记者在做人的问题上,必须…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多次看到一段作家王朔“骂记者”的视频.这已经是多年前的事儿了,起因是:王朔在凤凰卫视录制节目间隙聊天时,对某名人(王朔一位朋友的丈夫)做了相对负面的评价,闲聊内容凤凰卫视自然没播,但坐在台下的某报记者将其记录下来发表在报纸上.之后在央视一个节目录制现场,见到该记者的王朔发飙了.十几分钟的视频中,王朔一直在“骂”,记者则不停做着解释.王朔将不经其允许把闲聊中的话登出来定性为“栓对儿”,意在通过制造矛盾扩大报纸影响.针对记者对于负面效果“我们也没想到”的解释,王朔回应“你们应该想到”.  相似文献   

20.
铁肩担道义     
如果说,我在记者中能够算是出类拔萃的话,这些年来成功之处是我始终保持着做记者的一份激情、一份责任,激情和责任让我深刻领悟到记者该怎样在职业道德的砝码上。去实现“铁肩担道义”的诺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