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案,但从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做法。着重对《荷塘月色》的时代背景、作者“不宁静”原因、文眼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论述了散文家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的原因和内涵,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三本参考书的意见和态度具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经典文本常读常新,也常教常新。《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历来像一个谜,吸引无数读者一探谜底。旧版教材的删改与新版教材的恢复也给教学带来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新课标的颁布为整本书阅读和思辨性阅读指明了道路,也给经典文本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参上一般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认定为《荷塘月色》的文眼,把"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认定为文章行文的感情基调。其实这里要搞清楚"文眼"和"切入点"、"哀愁"与"闲愁"的概念和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包括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四个基本环节,而导学达标是关键的一环。因此,搞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事关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下面根据语文的特点要求,并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导学达标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正"老爸,本周随笔要求写一个难忘的人,我想写周老师。"儿子上初一,学校要求每周写一则随笔。周老师是他读小学时的语文老师,名叫周雪艳,我的同事。"当然好啊!""那写什么事例呢?"儿子似乎有点犯难。"太多了吧。我都记得,有一次,你没吃早饭……""停停,这么没品位的事例!"儿子急了。"那么关心你,竟说没品位!"我逗他。"别故意添乱,我的意思是,周老师的好不是停留在这个层面的。"儿子能有这样的认识,我很欣慰。我说:"你能这样去认识一个人,真不错。不过,这个我帮不了你,得靠你自己去体会、梳理了。"  相似文献   

7.
这个春节让我慢慢地学会了感恩。异国的第一个中国春节元旦过后没几天,便是中国春节。之前跟卡尔提过中国春节,他便时不时问上几个关于春节的问题。那天下班后,我们在厨房准备晚餐时,他一边在鸡肉上撒调料一边和我说话。“听说你们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在门口挂红灯笼和贴对联?”他好奇地问。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牛汉先生的《我的第一本书》第一节末尾一句话是这篇散文的文眼,也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一个瓶颈。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读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发现有好几篇作品作了删改,如丰子恺先生的《送考》、刘志成先生的《怀念红狐》等。细细回顾一下,发现在中学教材中被删改的篇目为数不少,如《荷塘月色》《长江三峡》《我与地坛》《劝学》《项脊轩志》《卖炭翁》《口技》等。其原因不外乎:编者考虑降低读者阅读的难度,捍卫语言思想的纯洁性,考虑版面防止篇目过长,舍弃不合专题核心理念的文字。但分析涉删个案会发现,有些删改显得随意、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10.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文章不足二百字,却逼真传神地写出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文章多处用了带“不”字的否定句,文中“不”字为文章眼目,从“不”中可以窥见先生的形象,“不”字言浅意深地概括出陶渊明的为人、志趣、生活、爱好、人格,是本文的传神之笔。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教学目标1.感受“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个小故事,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2.整合文本,在反复感悟和充满情感的想象中,发展语言。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  相似文献   

12.
正左老师备课,很有讲究,很有方法,很有经验。通常,语文学科的备课,他至少有三套备课本:一个教案本,一个练习本,一个写作本。教案本,就是每篇课文的课堂备课。左老师的语文工具书可谓齐全,光字典、词典就有《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康熙字典》《辞海》等。备一堂课,他面前摆的参考书就有两三本,新版的、老版的,都有。以前备课讲究教学重点难点,现在备课  相似文献   

13.
【备课预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文的生字,能联系课文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阶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因此,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用图构建事物和文字的联系,用图再现生活情境,用图解读文字……考试时我们可让图文题在试卷中呈现,巧用图文题来引领教学。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高中现代诗歌单元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新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环境,指导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诗歌教学效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学  相似文献   

16.
正《想北平》是散文经典篇章,也是语文教师公开教学的热门教材。多年来,听该课文的公开课少说也有30节,大谈朴实的多,关注朴实后面的深厚的少。其实,真正淳朴的作品,从不嚣张,也不用尖锐的方式吸人眼球,只有当你贴着文字走进去,浸润其间,才能感觉到那种丰富和才情。《想北平》就是这样的作品。标题想北平就颇值得玩赏。平平常常的三个字除了预告本文的内容之外,还包含了非常丰  相似文献   

17.
查妮 《学语文》2014,(4):48-48
在梳理《老人与海》故事情节的时候,有学生当即提问:"老师,大马林鱼是什么鱼,长的什么样子?老人为什么不直接把打死的鲨鱼拖回去卖钱?"为了不占用上课的时间,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我未做任何回答,直接把学生的问题堵了回去。然而,心有戚戚,于是课后我去查找了大马林鱼和星鲨(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鲨鱼的名称)的相关资料。获得了这些资料后,我突然意识到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如一盅佳酿,甘美醇厚,沁人心脾;似一杯清茗,幽香四溢,余味隽永。单从教学艺术角度看,其成功之处也是多方面的,用“外表平易,内涵丰盈”也许能概括出其特点。目标定位务实。即教学目标贴近语文教学的实质。纵观整堂课,于老师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训练学生的读书和表达上,把培养以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能力置于首要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是全新的提法,也是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的正确理念。我们必须明白,语文教学正是通过学习母语促进学生发展的,如果忽视甚至放弃母语…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尤其是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新课程理念的“支持”后,目标更是繁复,内容更加冗杂,教法五花八门,手段也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在繁杂的教学目标和多媒体环境中,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空泛化。根子出在哪儿?如何还小学语文本色?现结合人教版《桂花雨》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一、抓准“点”,从文眼中提炼“课眼” 面对冗繁的课堂,我们首先要做“减法”。“冗繁削尽留清瘦”,一篇文章,减至极致,甚至于一字便可“悟其神”。比如,教学《桂花雨》,我让学生在反复通读课文之后,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读出“桂花”,说课文主要写了桂花;有的学生读出“香”字,说课文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桂花香;有的学生读出“摇”字,说作者是因为“摇桂花”才对桂花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读出“雨”字,因为作者对摇桂花而“落雨”的印象尤为深刻。读出“桂花”,是抓住了文本的物质载体;读出“香”字,是抓住了文本的线索;读出“摇”字,是抓住了关键性的动作;读出“雨”字,则是走进了文本的核心。作者念中学时便远离家乡,家乡给她的回忆便主要集中在童蒙时期;而童年时代的最大趣事便是帮大人摇桂花,桂花如雨纷纷落下以及沁人心脾的香雨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抓住了“文眼”,便可以引领学生透过“雨”,探究摇桂花的初衷,感受桂花雨的独特,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对故乡的眷恋。为什么他乡的桂花就是不如家乡的桂花香,根源在哪儿?桂花“雨”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