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促进中西部的女性研究与教学,加强妇女/社会性别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广泛沟通不同专业间相关课程的交流,共同分享妇女/社会性别教学和研究中的经验与成果,由全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主办、山西师范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承办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第二期培训于2007年7月14—17日在山西省委党校举办,来自全围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60名女性研究者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各学科的恢复、发展和对外交流,妇女/性别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妇女/性别研究和教学得到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党校、妇联及有关学会的越来越多的重视,跨学科的合作有许多方面的新进展。但是,迄今为止,包括学科规划、人才培养、研究及教学等内容在内的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边缘地位仍难有本质性的改变。针对这一现状,中国妇女研究会与其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理事和团体会员合作开展一系列行动,力图从研究、教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各个层面,推动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科学领域主流。  相似文献   

3.
由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主办、山西师范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承办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师资培训于2007年7月14-18日在山西省委党校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多学科领域的50余名高校教师、妇女理论研究人员、妇女工作者齐聚一堂,聆听并共同分享了刘伯红、张李玺、王宏维等专家在理论研究、项目开展、教学实践等方面所做的理论探索,特别是她们对学科发展不懈的追求与成功的经验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并诱发大家依据各自不同的工作情形、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态环境、人口控制和社会公正平等三方面阐述了妇女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指出妇女反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而不是边缘问题。文章还指出 ,妇女反贫困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是由于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贫困问题、发展问题也是性别问题 ,社会性别意识还没有纳入决策主流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概念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提出和演进的,它是女性主义核心内容之一.社会性别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妇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它在中国的本土化运用与发展,也为中国妇女研究指明发展方向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1995年,联合国在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上,提出了"社会性别意识"的概念,即运用性别分析的视角去发现社会中不利于两性和谐发展的模式和举措。本文主要通过探析男女平等口号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时代背景、性别平等以及性别公正的话语背景,认为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公正的话语转向,正是人们性别意识提升的结果。笔者认为,随着人们社会性别意识观不断被强化,这种话语转向过程还会发生。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性别概念催生妇女参政意识 我国民间妇女参政意识大约在2000年左右逐渐形成,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基石,它开始于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会议前后.那时,社会性别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刚刚开始进入我国的妇女学界和妇女组织之中,引起了中国一批知识女性的浓厚兴趣.当时,几乎没有人认为社会性别概念与妇女参政意识有什么联系,没有多少妇女学者认为自己的学术兴趣也具有参政的要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的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改革时期“妇女回家”论争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矛盾的凸显密切相关,它体现了性别意识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缺席与在场。“妇女回家”倡导者敌意与善意并存的性别歧视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构性别本质主义,打破生理决定命运的神话。妇女解放的真实诉求是实现性别公正,我们必须尊重妇女的就业权利。男女没有高下、主次之分,平等对待、和谐相处,社会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社会性别意识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被引入国内。当我们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来研究妇女地位时,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科学决策,对于提高妇女的地位、促进妇女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交叉和互补:浅谈新社会文化史和妇女-社会性别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平 《文教资料》2007,(15):132-134
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开拓了性别史研究的领域,而性别史的研究,特别是社会性别视角的普遍运用,又整合、完善了妇女史的研究,并最终形成妇女—社会性别史。妇女—社会性别史对新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起到参照、补充、矫正和借鉴的作用,新社会文化史又不断推动妇女―社会性别史研究的不断宽阔和深入,因此,两者之间是交叉和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界长期并存有“妇女社会学”、“女性社会学”、“女性主义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名称,且在使用与表达上混乱不清,严重阻碍了本土学科的建构与发展,因此,文章以“中国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化建构历程为主要线索,对此类学科名称的由来及发展进行阐述,分析导致学科名称使用混乱的原因,并针对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命名与学科建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In spite of engagement and efforts to bring about gender equality in Swedish universities, gender division paradoxically appears in both old and new degree programs and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tend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to enrol in degree programmes rather than in single subject courses. Due to the decreasing number of students taking subjects like sociology, Halmstad University College has constructed a degree programme, Sociologi och socialt utvecklingsarbete [Soci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cused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ction; sociology is the main specific subject here. In the autumn of 2007, 95% of the 61 students were female, compared to the 75% of female students in sociology degree courses that Sweden has had in the past seven years. The problem of skewed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sociology is discussed here,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sociology as well as for the contents and status of the disciplin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起源于欧美,它是借"西学东渐"之风,通过对国外(主要是欧美和日本)教育社会学理论著作的译介,在中国从无到有渐渐兴起的。国外教育社会学的译介与导入对于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来说,既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必经的过程。近代学者正是借助这些译著,通过吸收和借鉴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出我国自己的教育社会学学科理论体系。认真总结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译介和导入,有助于我们对这门学科建设有更加清晰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4.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包括学科要素与学科历史两个基本论域,学科要素则主要由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方法论三者构成。通览我国教育社会学近百年的学科论,可概括大要为如下四则:"一涉",即研究方法论上的"价值涉性";"二说",即研究对象上的"社会化过程说"与"相互关系说";"三论",即学科性质上的"规范学科论"、"事实学科论"及"事实与规范兼有论";"四段",即学科历史上的"初创"、"停滞"、"重建"及"转型"四个阶段。本文以史带论地检视了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中的四个困扰性问题:研究对象上长期主导的"关系说"其实并不能标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独特性,学科性质上不得不坚持的"事实学科论"事实上难以成立,学科历史上惯常的"三段论"不免失之粗混,方法论上的"综合论"实乃说到容易做到难。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的产生,经历了一段从无到有的学科诞生过程。传统之后的承继者,在不断地谱写社会学的发展繁荣史时,也使学科陷入了发展的困境。随后他们发起了对社会学知识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呼唤,掀起了学科发展历程中的三次代表性呐喊。其中不论是社会学的危机、社会学的新启蒙还是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它们都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程的必然要求和自身知识创新的内在需求。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呐喊,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自身的体系内形成话语共识,并促进这门学科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自政治学学科在中国恢复和重建起,中国的政治学就在确立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开始了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交融与整合。近年来,政治学与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一步整合,出现了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社会学等交叉学科。在这个学科一体化的过程中,政治学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步介绍、系统引进和应用与提高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关于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生物本质主义的解释,它主要以两性的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为认识基础来阐释学科专业中的性别差异;二是女性主义的解释,它认为,学科的性别隔离是社会意识形态、权力系统和利益基础在学科领域的表现,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女性主义的阐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some of the inclusionary and exclusionary practices of British sociologists of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30 years, with specific examples relating to gender and internal colonialism. The article opens by revisiting Young's distinction between making and taking problems, illustrated with a current problem taken by many sociologists. It then outlines two grand narratives in British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ach of which operates as a powerful exclusionary mechanism in the discipline. Then three different operationalisations of the exclusionary agenda are explor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highlighting the exclusionary tendencies of British sociology towards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性别社会学是在社会学和女性学的基础上形成的。80年代初期,社会学在中国的学术界得到复兴,发展的势头迅猛;无独有偶,在80年代后期,中国的妇女研究也兴起热潮,发展到现在,女性研究已经走出了“问题研究”阶段,开始进行理论的构建。为此,它寻找到了社会学这个理论背景和依托,构建出了性别社会学。那么,性别社会学的来龙去脉如何?性别社会学将有什么特色?以及性别社会学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是构建性别社会学必须思考的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Women remain outsiders in university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The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discipline base, career mobility, experience outside academia, selection processes, and gender stereotyping may impact on women becoming senior managers.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research with current and former Vice‐Chancellors, senior managers, and recruitment firms to identify skill requirements for effectiv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Our research indicates gender is an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leadership, in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exclusion from male camaraderie, and preference for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is research will produce a skills benchmark to assess future leadership positions and hopefully cut across current gender bi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