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录片的功能之一就是纪录生活,而它的这种功能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纪录片诞生于最为动荡不安的年代,它一产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史,社会矛盾的激烈冲突、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社会结构的一再重组,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化方向的变迁,无不影响着纪录片的创作内容与思想。在这种社会的激荡变迁之中,无疑,政治被长期地摆到了无可比拟的地位之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 ,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风风火火的年代 ,以《望长城》为转折点 ,在纪录片界逐渐形成了旗帜鲜明的“纪实”创作流派。《东方时空》栏目中大量纪实短片的涌现 ,无疑对纪实潮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后 ,是各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队伍群雄并起 ,佳作迭出。其中的一些佼佼者还在国际评比中暂露头角 ,捧回了一座座奖杯。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发展时期 ,这种“纪录片现象”可视为一种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文化现象。应该承认 ,中国的纪录片热摆脱了过去虚假、说教的模式 ,领悟了纪录片必须真实的真谛 ,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  相似文献   

3.
1989—2009年,电视纪录片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录片运动,而其中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纪录片创作是引领这一潮流的一面旗帜。本论文通过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纪录片从内容到形式转型的分析研究,剖析了这一时期纪录片美学形态及其特征的发展状况,总结了其理论依托及其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并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纪录片美学形态及特征为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申林  于丽媛 《传媒》2021,(9):49-51
近几年院线纪录片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为探寻院线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本文将通过注重增强戏剧性、满足观众猎奇心理、注重提升画面质量以及票房与其放映状况的关系来观察市场对院线纪录片的影响,并从提升院线纪录片自身质量、网络评价、针对受众情况完善营销策略等几个方面总结预测院线纪录片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2005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中国影片《大家庭》被大会授予最佳纪录片的荣誉。评审团认为:“这部杰出的影片极好地展示了现代纪录片的风格,也就是一种真实而又具有故事性的表现手法。本片的叙述方式清晰、真实而且朴实,片中的主人公虽然各自性格和目的互相冲突碰撞,却  相似文献   

6.
这次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展的意义十分重要,就历史而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实际上是40多年,好比是人到中年。今天,当我们回顾过去的20年或过去的40年时.我们应当更多地去思考今后的路如何走,而不是仅仅沉浸在对往日成就的回忆中。往日的成就有目共睹,已经成为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新的历史则要我们去开拓创造。因此,这次会议应当既回忆,又思考,在回忆的基础上思考,要争取为今后20年提出带有方向性的意见,这个会才不算白开。  相似文献   

7.
董虎凌 《声屏世界》2021,(11):71-72
真实是纪录片的特性,创作者撷取来自真实生活的素材,在进行艺术性加工之后,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进而带给人一定的美学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因此,纪录片是肩负着使命的,它在文化传播、知识普及和矛盾分析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纪录片背后的美学精神出发,然后从多个角度审视纪录片美学,最后阐述纪录片的美学内蕴与沿拓,以期为研究纪...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纪录片电的发展呈现向特别纪录片、调查纪录片、微行纪录片、大型纪录片、体育类纪录片、探险类纪录片等发展的趋势,好的纪录片具备动人的故事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自然会挑起观众情感的波澜,引起观众的共鸣。记录片大师罗伯特.雷德福认为:纪录片的崛起是因为它们本身更具有可看性。与此同时许多人却不约而同地开始谈起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纪录片面对国际化和市场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月27日,“纪录片论坛2002——中国纪录片20年(1980-2000)回顾展映暨研讨”活动的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电视纪录片研究者和创作者齐聚一堂,对中国纪录片20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展开专题讨论。论题包括: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20年中国纪录片语言的形态和演变、纪录片的电视栏目化、纪录片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走向、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创作争鸣和纪录的使命等,本刊将在第七、八期,连续选登研讨会的发言摘要和相关文章,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审美价值越来越倾向于务实,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一种独立的形式,也就越来越为社会所称道了。而与之同时的制作手段的日益丰富,表现形式上的不断创新,更使今天的电视纪录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和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这中间也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有些电视纪录片会使人感到做作和虚假,有些内容虽然很好,但形式又有些呆板,缺乏艺术感染力。究其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的功能之一就是纪录生活,而它的这种功能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纪录片诞生于最为动荡不安的年代,它一产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史,社会矛盾的激烈冲突、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社会结构的一再重组,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化方向的变迁,无不影响着纪录片的创作内容与思想。在这种社会的激荡变迁之中,无疑,政治被长期地摆到了无可比拟的地位之上。  相似文献   

12.
从传播政治经济学和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新时期以来几位重要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关于纪录片的理念与操作的变化,意在找到纪录片美学演变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勾连。  相似文献   

13.
宣传性纪录片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肩负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新时代中国宣传性纪录片建构了由红色文化、时代精神、大国图景、文化中国组成的话语体系。其美学特质亦随着市场化、技术升级和国家需求的变化而呈现新的特征,即以纪实美学和技术美学为底层架构,以政治美学为叙事主线统领全局,以生活美学和文艺美学为修饰提升作品的质量和接受度,最终多种美学形式在相互交融中共生共存,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融合美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们对于纪录片林林总总的定义纷争与对其本质“真实性”的一致认同中得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在于其“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由此提出其纪实与“真实再现”的两种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于珧 《记者摇篮》2005,(3):35-35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起步于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的创建之初,在46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传统、现代、后现代三个阶段的变迁,形成了自己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完整的风格体系,其写实美学风格也从单一的一元化变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形式。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美学研究以"求同"为主体诉求,在充分承认和尊重各国家和民族美学的特殊性、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和对话使美学具备更强的普遍性和人类性。然而每一种美学理论知识都难以彻底摆脱其具体文化属性,并且都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杨静 《现代视听》2015,(1):43-49
中国纪录片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类别分支逐渐广泛,但纪录片的内容普遍较为生涩,如何让广大观众渐渐接受纪录片,其表现手法成为值得探讨的核心环节,本文旨在从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出发,分析其表达方式的创新性,使纪录片逐渐成为受大众欢迎的一类片种;本文认为,只有在表现手法中找出出彩的地方,方能引起受众对纪录片的关注与兴趣,从而使纪录片"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18.
连宇平 《东南传播》2011,(12):77-79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走过了30多年的探索道路,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从形态上分析,经历了与电影、新闻的重合与决裂,终于形成一个独立的节目类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掀起中国电视纪录片历史的第一次系列创作浪潮和第一次栏目化浪潮,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延续、改进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专题形态模式。早期的形态探索,是中...  相似文献   

19.
卢志军 《新闻世界》2008,(9):149-150
电视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手法.真实地纪录人类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经过创作者的选择、重组、集中、强化,结构而成的一种完整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在当今娱乐之风甚嚣尘上的情况下中国的纪录片却一如既往地秉承不媚俗、不趋炎、独立思考、真实纪录的传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坚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品格,不断探索时代语境下的纪录片表现形式,推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品。给人以思考、震撼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唐俊 《新闻大学》2021,(11):105-120
本文以媒介技术视角考察新中国纪录片的美学演变机制.研究认为,除了政治、社会、文化、市场、创作观念、摄制技术等驱动因素外,大众影像媒介本身的冷、热特性及其所形成的观众参与度的不同,对纪录片美学有重要形塑作用.电影和政论美学、电视和纪实美学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契合关系,戏剧美学、技术美学的兴起也受到电视"升温"的驱动.在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