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头的一本何其芳的诗集《夜歌》,由社址在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这部“文生”版《夜歌》,应该算作何其芳“第二个诗集”的增订本。增订前的原本《夜歌》,是社址在重庆的诗文学社1945年5月出版的。不知什么原因,在这本“文生”版《夜歌》的卷首卷尾,都找不到版权页,当然也就无法判断该书的准确出版时间。  相似文献   

2.
学生时代就喜欢何其芳的《友歌和白天的歌》。选入中学课本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曾经让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着迷。我第一次见到何其芳是在北大上学的时候。1956年向科学进军,中文系邀请何其芳和吴组缃两位先生同时开《红楼梦》研究的选修讲座课程。这件事对我们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况且何其芳与吴组缃二位前辈在观点上是颇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刘锡诚 《出版参考》2006,(20):38-39
学生时代就喜欢何其芳的<夜歌和白天的歌>.选入中学课本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曾经让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着迷.我第一次见到何其芳是在北大上学的时候.1956年向科学进军,中文系邀请何其芳和吴组缃两位先生同时开<红楼梦>研究的选修讲座课程.这件事对我们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4.
冯佳 《图书馆学刊》2011,33(3):126-130
介绍何其芳先生富于传奇色彩的藏书经历,梳理其所藏图书种类并分析其所藏图书特色,力图为大家更加丰满地认识何其芳其人、更加深入地研究其作品提供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关于何其芳先生藏书中的批语汇集整理郭秀芬整理整理说明:何其芳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又是一位藏书家。他酷爱中国文学并从研究中国文学的需要出发,一生节衣缩食,省下钱用来购置图书,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图书资料,其中古籍线装书二千...  相似文献   

6.
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何其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何其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享誉文坛的诗人、作家和理论建树颇丰的文艺理论家,其实,他也是一位从事了多年编辑实践活动的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长期以来,人们从作家和理论家的角度对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对于他在编辑出版活动中所做的种种努力却少有问津。鉴于此,本文在梳理何其芳编辑出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试对其编辑思想做一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7.
热写冷改     
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是在修改上狠下功夫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郭沫若说:“写剧本最重要的是多改。”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何其芳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相似文献   

8.
杨芝全 《大观周刊》2012,(21):35-36
何其芳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既是属于令人的,也是属于后人的,更是属于世界的。综观何其芳的生命轨迹和创作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诗人、散文家和学者的他经历了从学子到诗人的嬗变;从文人到战士的嬗变;从茫茫人海到逼上延安的嬗变;从个人命运凄婉哀怨的咏叹到民族兴亡慷慨放歌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人类灵魂的密码。诗与心灵是息息相通的,只要能读懂他们的诗,就会很容易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诗,能发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心灵的声音,不管你的语言如  相似文献   

10.
散文诗杂感     
一既然散又诗要作为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存在和发展,就应该在它的形式上,多作一些探讨和研究。能不能说散文诗派生于诗?我想,可以这么说。我是把它作为诗的一种样式来看待的。用简明一点的话来说,它是用散文写成的诗,而不是用韵文写成的诗。不用韵文写成的诗叫自由体诗,散文诗是自由体诗的一种变体。首先,它不是长短句排列分  相似文献   

11.
去年《读书》第一期载罗志野同志《不是拜伦的诗》一文,原文很短,照录如下: “去年一月十三日《光明日报》‘东风’上发表了杨静仁同志写的一首诗‘访罗马利亚诗二首’,其中有两句: ‘严冬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拜伦不朽的警句, 对达契亚人的子孙们……’这诗显然不是拜伦的,而是雪莱的,一翻开《西风颂》十四行组诗,最后一首的最后一行:  相似文献   

12.
宋版《三谢诗》为现存三谢诗集最早的本子,嘉泰四年(1204)谯令宪重修,江州(今九江)刻本。宋唐庚辑,收录南朝谢灵运诗四十首、谢惠连诗五首和齐诗人谢脁诗二十一首。此本原刻已成孤本。明清先后由著名藏书家邵弥、蒋杲、黄丕烈、汪士钟、杨绍和等收藏,均珍如拱璧,后归大连图书馆,最后流落国外。20世纪30年代,涵芬楼准备影印流通,但未能成行,留有珂罗版毛样一份。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涵芬楼宋嘉泰重修本珂罗版毛样影印出版,框尺寸悉准原本,让我们还能一睹宋版书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得意门生,当年在我的名下,会折腾一点诗。就是因为诗,把一个女孩子迷住了。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我曾经参与决策,最后的结局是花好月圆。毕业以后,常来往。过一阵就给我带一点土产来。  相似文献   

14.
“独语”格调指的是现代散文中的一种内敛的散文叙述方式,它在文体风格上偏重奇崛和沉思,以实现一种带有幻美色彩的审美追求。何其芳的《画梦录》在其文体风格方面是此种格调的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15.
"就像音乐和舞蹈、绘画和雕塑、诗和乐曲一样,故事是审美情感的最初的、最后的和永恒的体验."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如是说.一个讲得好的故事能够向你提供在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那样东西--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它能唤起我们对真理的与生俱来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云南档案》2000,(4):40-42
在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绝唱中,最能为当代国人所传诵者,当首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长征》诗的手迹,就现在所知,仅有两件,一是延安时期,毛泽东曾书赠美国记者斯诺;一是60年代初赠李银桥的,这就是国人熟知的《长征》诗手迹.《长征》诗及此幅手迹,被人们称为当代的"诗书双绝".  相似文献   

17.
辘轳诗     
《出版视野》2010,(2):40-41
相传宋人秦少游创造了一种辘轳诗,也就是可以像辘轳一样旋转的诗。下图中的十三个字就可以辘轳成诗。不知道你能读出几首呢?  相似文献   

18.
电视诗《从废墟的背面理解新生》制作完并播出了。回过头来谈这首电视诗的创作经过,我不知道能有多少话可以说。诗是诉之于心灵的艺术,电视诗亦是如此。创作的过程,意味着心灵的煎熬及在煎熬中挣脱一切可能的束缚。无须回避,在《从废墟的背面理解新生》这首电视诗里,凝结着我的冲动与欲望。这种冲动是创作时的躁动,这种欲望则是通过我的创作完成对观赏者的冲击与震动。如何超越平面化的文字语言,进入视听表达的立体转换,是我必须面对的。  相似文献   

19.
赘语     
读了刘文玉的自述,再次想起了《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学文学,立志要当诗人,何须顶礼膜拜,亚里斯多德、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您脚下的神州大地就深蕴着写不完的诗--问题在于,这诗,能不能成为您的,能不能以您自己的样式,创作出华夏儿女的诗。刘文玉的诗,在新中国的诗坛,是生长在关东黑土地里的用辽河水浇灌的一株艳丽的鲜花--那浓郁的乡情,那朴素的语言,那似俗而雅的意韵,来自民间,来自古典诗词,也来自新诗,但既不是古的,也不是土的,更不是洋的,是刘文玉自己的,一是他引以自豪的乡土诗。"衣带…  相似文献   

20.
诗的审视     
我们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比较准确地概括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样式的艺术特征,唯独诗是难以把握和描述的.对于诗人和诗评家来讲,没有比回答“什么是诗”更能充分地表现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见解的了。古今中外的先贤们,曾用精练的语言或是美妙的比喻,给诗以定义.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到他们的识者慧眼。流传久远的是《尚书·尧典》中那句名言:“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嗣后代代援引,从班固、刘勰到今日诗家.这话无疑是正确的,或是说它侧重于判明诗与歌的区别,而未能凸现诗的本质特征,诗是言志的,但言志的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