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格劳莉亚·奈勒的《戴家嬷嬷》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进行比较研究,再现了奈勒文本中的两种互文性策略:同一性与异质性。同一性解读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欧洲文学传统对奈勒创作方式的影响;异质性解读使奈勒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更清晰地置于读者面前。在后殖民时代,奈勒从文化与种族的多元角度,再现了美国人的寻梦之旅。  相似文献   

2.
以《聊斋》中狐鬼形象作比照,考察《阅微草堂笔记》“谈狐说鬼”所具三个特征是:异类感、工具化与消解性。二部杰作的异质性不仅与作家美学旨趣有关,更是各自经历、地位、价值取向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异质性糅合使波德莱尔《恶之花》组诗在叙事建构上形成异质性。《恶之花》的异质性糅合主要表现在称谓、用典、意象三方面。异质性糅合构成了诗歌元素在内容与结构层面上的关联,加强了意象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通过考察人类活动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同质性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解,而异质性代表人与自然的对立,因此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目标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哲学。本文以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对《鲁滨孙漂流记》中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这一辩证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杨翔 《鸡西大学学报》2014,(5):120-121,125
首先分析叙事重复,并区分了同质性重复和异质性重复。然后详细列举了库切小说《耻》中的重复。接着通过分析叙事结构和叙事情节,指出异质性重复在该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在探索意义生成时,笔者结合米勒的解构思想,通过分析情节重复的异质性,指出该小说对传统理性主义思想的解构。  相似文献   

6.
哈代在其经典小说《还乡》中以怀旧笔调呈现了传统的荒原共同体,同时也披露了游离在共同体之外的异质性个体遭受的来自共同体的压制和排斥。哈代在眷恋传统乡村共同体的同时,也保持了对这种共同体的反思和批判态度,深刻地揭示出了其局限性。哈代通过小说结尾主人公克林与荒原共同体的统一寄托了他构建理想共同体的希望,即建立一个能包容异质性的宽容平等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中关于旷野、建筑物、梦想、暴力与焦虑的内容具备哥特式元素的特点,与社会文化中诸如理智和崇高之类的元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具有颠覆性和异质性。文章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奥威尔政治小说的叙事艺术与哥特式元素的有机关联。  相似文献   

8.
《今天》是新时期文学极其重要的刊物,食指、多多是新时期文学非常有代表性的诗人,但是食指、多多与《今天》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梳理清楚。本文通过对食指、多多与《今天》关系的再探讨,指出以往的研究无论是对两位重要诗人的遗忘,还是对他们的误读,都忽略了两位诗人与《今天》的复杂关系,同时指出《今天》放大了食指诗歌创作中“异质性”的一面,而多多虽然与《今天》有很深的渊源,但没有直接参与《今天》的策划与出版,两人与《今天》的关系,提示了我们对这段诗歌历史的研究还需要依据更多的历史材料,才能重构出较为完整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9.
小说《熊》选自福克纳晚期代表作《去吧,摩西》,讲述了少年艾萨克·麦卡斯林参加当地狩猎队,追捕一只名叫"老班"的大熊的故事。本文将《熊》视作艾萨克的成长小说,着重分析其主体构建过程中彻底的"祛中心化"意识。且基于这一意识探讨其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异的异质性,及无法与"自然中心主义"形成统一的裂痕。  相似文献   

10.
在打工文化下产生的打工文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文学话题,这种新的文学样态具有独特的异质性艺术元素。王十月的两篇小说《纹身》与《白斑马》在打工文学中极具代表性,本文从原生态、底层自我意识、独特的生活意象三方面来挖掘并分析打工文学。  相似文献   

11.
2005年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热播.因其文化同质性产生的亲和力、文化异质性带来的新奇感、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雅俗共赏,使其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在几篇文章中从《自然辩证法》与《资本论》的内在联系来探讨唯物辩证法问题。作为一个续篇,本文拟从《自然辩证法》与《资本论》的内在联系来探讨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观。矛盾的法则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只有弄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主要表现了人物的感情纠葛。同情和爱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情感,但是由于情感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可能会分不清楚同情和爱情。小说中主人公霍夫米勒对感情认识和处理的方式可以说是没有分清两者的异质性,从而将女主人公艾迪特推向了死亡,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纠结。  相似文献   

15.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刻,大学应该成为新启蒙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因本土思想资源的缺乏和启蒙精神的异质性而赋予了《外国文学》课程更多的启蒙责任。文章厘清了"新启蒙"的概念,回顾了中国艰难的启蒙之路,主张以《外国文学》课程为载体,以普世价值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启蒙,使他们成长为思想解放、人格独立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历史》以及《支配的类型》虽不是其经济社会学的经典论述,然而其中的诸多理论却与后来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从《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中审视经济社会学的诸多因子,并与《经济与社会》等经典经济社会学文献相对照。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主要表现了人物的感情纠葛。同情和爱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情感,但是由于情感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可能会分不清楚同情和爱情。小说中主人公霍夫米勒对感情认识和处理的方式可以说是没有分清两者的异质性,从而将女主人公艾迪特推向了死亡,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纠结。  相似文献   

20.
黄欣 《考试周刊》2012,(82):15-16
基于对《旧约》、《新约》文本的分析,本文认为《旧约》体现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而《新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男女平等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