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工农兵文学,是对土地革命时期江西革命根据地的苏区文学和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抗日根据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发展的线索是:从"为革命"到"为工农兵";从"个人情怀"到"阶级情怀";从"宣传品"到"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宣传品";从"加强文艺宣传工作的政治领导"到"对文艺工作进行管控";从"群众创作"到"作家向群众学习"。工农兵文学从孕育到诞生再到发展以至消亡,是不断摸索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作为完整的工农兵文学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文学规范,是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之后形成的大批量的作品产生,所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作为工农兵文学诞生的标志,以毛泽东作为工农兵文学的倡导者,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期刊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当代文学期刊不仅能及时地为作家提供刊发新作的场地,而且还将全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家加以集中有序的管理,以建立有着统一路线的文学格局。创办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人民文学》即是当代文学期刊的典型代表。1949-1955年即"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为贯彻执政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而呈现出主流叙事的基本特色,它严格遵照体现国家主流意识的办刊原则来保持它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基本风貌。《人民文学》对其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是通过其号角式的时政性理论、旗帜式的主旋律创作与长矛式的运动化批评来实现的。主流叙事是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形态,这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掌控和指引文艺刊物的直接效应。《人民文学》在引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主潮的同时体现了建国初期的时代氛围对它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新的文学接受对象和文学评价的标准,彻底颠覆了前此所有的旧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原则。“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新的接受之维的确立,使文学价值观念逆转并引起接受对象的迁徙,文学性质由此发生根本转变,文学创作立足点也发生根本转移,文艺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从而宣告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4.
为了继承和发扬延安文艺精神,提高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理论水平,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本刊编辑室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五周年之时,组织我校文学理论工作者就重新学习《讲话》进行笔谈。大家认为,今天重新学习《讲话》,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进一步端正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讲话》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对于我们当前文艺工作的指导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1942年 5月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开创了人民文艺的新时代。今天我们纪念《讲话》、学习《讲话》 ,就是要坚持《讲话》的正确观点 ,发展《讲话》的基本精神 ,使文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6.
"延安文学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它以毛泽东的延安《讲话》为指导思想,以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形式为特点,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认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这是"延安文学模式"推向全国的标志。"延安文学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讲话》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创了人民文艺的新时代,今天我们纪念《讲话》,就是要坚持《讲话》的正确观点,发展《讲话》的基本精神,使文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8.
延安文学是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界分为前后期.后期延安文学在“工农兵”方向的规范下对左翼文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塑:塑造了具有主体性的新农民形象,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权威,把知识分子纳入体制管理内.这种重塑既是延安特殊的战时社会环境的要求,也是强大政权力量干预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文艺大众化理论的典范之作。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立论基础,以"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为逻辑起点,强调社会实践在文艺创造中的意义和价值,抓住文化、文艺的创造性特征,形成了辩证的文艺发展理论。重读《讲话》,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文艺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始终关心文艺工作,他在五十年前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围绕着解决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地论述了革命文艺创作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思想。今天,重新学习《讲话》,领会其基本精神,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潇 《文教资料》2020,(8):20-22
《人民文学》是拥有中国文艺界重要话语权的刊物,创刊于新中国成立之际。它是最具权威的国家级文学期刊,传达着主流文艺思想,引领着国家的文艺风象。纵观1976年至1978年间的《人民文学》,探析社会变迁背景下这一时期《人民文学》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逐步确立真实性规范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路线方针,构建了内涵丰富的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其中文艺为人民这一核心理论,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当代文学创作一直践行《讲话》文艺为人民的核心理论,真正做到了为人民而写作。以赵树理及高晓声小说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以新写实小说为代表的城市题材小说以及以官场反腐小说为代表的社会热点题材小说便是这一实践的突出代表。《讲话》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具有现实的价值及启示,"文艺为人民"仍应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一个根本的指针。《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与倾向性统一的理论和对浪漫主义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孕育出了赵树理、孙犁等一代文学大家。赵树理、陈犁分别属于观察者型和预言者型作家,他们各从不同的侧面实践了毛泽东《讲话》的精神;一个揭示现在,一个预言未来。他们都是新的民族文学形式的优秀创造者,都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自身丰富多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文艺大众化理论的典范之作。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立论基础,以“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为逻辑起点,强调社会实践在文艺创造中的意义和价值,抓住文化、文艺的创造性特征,形成了辩证的文艺发展理论。重读《讲话》,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文艺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中国后,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中两次文艺座谈会的召开,确立了从“人民性”文艺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提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确立了“人民性”文艺思想。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符合新时代的发展特点,文艺工作应该朝着“人民性”方向发展,并且在文艺作品中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方向正式被提出。  相似文献   

16.
《讲话》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现点、方法,系统而又深刻地阐述文艺问题的光辉著作.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半个世纪的革命文艺实践证明,《讲话》是指导我们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解放区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深入贯彻执行《讲话》精神的结果.反之,无论是“左”倾思想对《讲话》的肆意歪曲,还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讲话》的诋毁否定,都给文艺事业带来严重灾难.“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四十八年前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也是我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的伟大文献.它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民主主义文艺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符合国情的马列主义文论原则和文艺方针政策,指导和推动了中国解放区文学的发展.联系中国解放区文学的实际,对《讲话》作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这对发展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一定会大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对文艺的领导第一次从感性实践上升为理论系统的完整的文艺政策形态。它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党领导新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和新文艺运动发展的主要成果,提出了党对文艺工作的一些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奠定了党的文艺政策构成的最基本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艺的地位、本质、规律、问题、发展动力、发展途径等,做出一系列新的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确立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搭建了核心的理论框架。其论述主要包含6个方面:一是地位与作用:"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二是文艺的属性:"人民的文艺";三是文艺的灵魂:"中国精神";四是评价标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五是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六是党与文艺的关系:"党性与人民性、政治立场与创作自由统一"。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间的《安徽文学》杂志,其办刊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安徽文艺》时期、《江淮文学》时期和《安徽文学》时期。其间刊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聚焦国内外时政要点与服务地方文艺相结合,在一些争鸣性作品和理论文章上做有限突围,以及存在办刊的非文学性、雷同性、被动性和随意性等不足。"十七年"《安徽文学》所走过的风雨路,反映着地方文学刊物在特定年代下的某种生存图景,是当时"一体化"文学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