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编辑”是随着资讯产业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行业。新闻媒体的技术编辑,既要懂得信息技术,又要熟悉新闻业务;他要把新闻业务的需求转化勾对技术的需求,并负责骗写成业务技术文件;他是编辑、记者与技术人员之闾不可或缺的联系纽带。《纽约时报》的高级技术编辑沃特’巴瑞格先生在交流会上作了《2008业界动态》的发言,会后我们又对他作了专访,请他谈谈《纽约时报》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技术编辑"是随着资讯产业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行业。新闻媒体的技术编辑,既要懂得信息技术,又要熟悉新闻业务;他要把新闻业务的需求转化为对技术的需求,并负责编写成业务技术文件;他是编辑、记者与技术人员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纽带。《纽约时报》的高级技术编辑沃特·巴瑞格先生在交流会上作了《2008业界动态》的发言,会后我们又对他作了专访,请他谈谈《纽约时报》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的报纸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越来越差。为使报纸工作得到读者的监督,《纽约时报》的一位名叫 A·H·拉斯金的人于1967年6月11日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报业出了什么毛病》的文章。他希望报纸从自己组织的内部发展渠道来监督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他建议报纸设立读者代表,并认为读者代表应由有新闻工作经验的、有权威的和能够听取读者意见的人来担任。同年同月,《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兼《路易斯维尔时报》的主编 N·E·艾萨克斯接受了上述建议,立即任命曾长期在信使报担任城市版主编的约翰·赫  相似文献   

4.
《纽约时报》如何避免新闻官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官司有增无减,成为困扰新闻界的一个难题。由于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媒介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活动时缺乏明晰的权利和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为了扩大发行量或提高收听收视率,一些媒体肆意炒作新闻,或者盲目抢快,以致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把关不严。上述情况导致新闻报道出现种种问题,或是捏造事实,制造假新闻,或是侵犯他人隐私,或是构成对他人的诽谤侮辱等,媒体屡屡被推上被告席,被判侵权。因此,媒介加强自身管理,提高防御新闻官司的能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华裔报人、《纽约时报》的资深编辑李子坚先生在《纽约时报的风格》一书中,对《纽约时报》避免新闻官司的一些成功做法作了介绍,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先生系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人,他是一位誉满中外的高产作家,又是主编报纸副刊的高手。他自1919年步入新闻界,在长达30年的新闻生涯中,先后主编过《皖江日报》副刊、《世界晚报》副刊、《世界日报》副刊以及北平《新民报》副刊等。张恨水主编报纸副刊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6.
我没有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过 书,也没有聆听过王中先生的授课,但他确确实实是我的老师,他是长我20岁的忘年交。 这段经历,这段历史要追溯到“沉重的1957年”。 主持王中的一次报告 50年代初,刚满20岁的我在南京《新华日报》工作,先是编辑、记者,后来当报社总编办公室秘书,主编《新闻业务》刊物,研究和探讨新闻学理论。1956年春天,王中先生带领一批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讲师和学生在山东《大众日报》考察后,来江苏《新华日报》考察。领导上要我接待,并主持了一次由王中教授主讲的“新闻改革”的报告。当时他从共产…  相似文献   

7.
赵金 《青年记者》2017,(15):11-14
2009年,在贾鹤鹏先生主编的《科学新闻》杂志改版后,笔者曾就“记者,离科学有多远”的话题与他进行过观点的交流.8年过去了,国内的科学新闻、科学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贾鹤鹏先生在美国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深造也已经有7年的时间.本期《青年记者》“科学传播创新”的选题,让我们有机会在大洋两岸进行一次隔空对话,接着聊聊科学新闻和科学传播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韬奋是做出了杰出成就的编辑工作者。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参加了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的编辑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10月接办《生活》周刊以后,他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自此直到1941年12月8日香港《大众生活》停刊,被迫停止编辑工作。这期间,除了有两年一个月的时间流亡国外从事记者采写活动,有8个月时间被关在苏州监狱外,其余的时间他都是埋头在编辑出版工作之中,先后主编了《生活》、《大  相似文献   

9.
《纽约时报》的一位总编辑阿贝·罗森塔尔说“头版呈现给读者的并非只是一些重要新闻还包括本报编辑们对重要新闻的判别能力。头版不仅是新闻而是新闻加《时报》声誉”。  相似文献   

10.
李子坚,曾任台湾《自立晚报》记者、驻美特派员。1964至1994年间,历任《纽约时报》新闻助理、实习编辑、新闻版面组合编辑、资深组合编辑。30年的美国报人经历非常珍贵难得,作者将其所见所闻记述了下来,其中最为精彩的,也是在《纽约时报》历史中最光辉的一页,应该是1971年时报揭发与刊载美国国防部如何卷入越战始末的最机密文件,时报为此与美国政府之间展开权利冲突的诉讼。这个关系国家最高机密之不容泄漏,以及新闻自由不容政府干预与限制的抗争,最后经由美国最高法院做出终审决断,支持时报继续刊完这份“最高机密文件”。这虽然是时报的胜利,也是整个美国新闻界不同凡响的胜利,时报为此获得1972年普利策新闻类,以及新闻界与社会的肯定。本刊摘选部分内容以飨中国读者。  相似文献   

11.
王满新 《编辑之友》2011,(5):121-123
提起张根水,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通俗文学大师,一位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小说大家。其实,他还是一位采、写、编、校、管理、发行样样在行的"全能报人",是一位终身从事新闻工作的优秀报刊编辑工作者。在数十年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先后在许多家报社供过职,担任过校对、新闻编辑、副刊编辑、通讯员、记者、特约撰稿人、总编辑等职务,还亲自出资创办过报纸——《南京人报》。在所有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于的最长久的是主编副刊。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12.
邹韬奋先生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一位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他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全民抗战》周刊,以及《生活日报》等曾经风行海外,对中华民族的解放、对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韬奋先生以自己卓越的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为中国进步新闻事业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上光辉的一页。他在新闻出版理论方面的重要见解和新闻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本文拟就韬奋先生报刊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第一,“大公…  相似文献   

13.
逄金一 《青年记者》2004,(10):56-57
《纽约时报》的记因为剽窃“丑闻”而被迫辞职,其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被迫辞职。这则不久前的新闻很快便淹没到新闻的海洋中去了。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各类新闻的时代,一份《纽约时报》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信息的总和。  相似文献   

14.
后生的楷模韦君宜当孙用同志在鲁迅先生所主编的《译文》上发表译作的时候,我才十几岁。他真正是一位老前辈。在我们出版社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编辑,曾被推选为出席人大的代表。而他严于律己,和普通编辑完全一样,天天来到好几个人共一间的办公室,伏在他那张办公桌上工作,除了十年内乱之外,从没有间断。一直到他近八十岁退休时为止。他去开人代会,连按规定供应的汽车他也不坐,而是步行前往。在工作中间,他不因自己是个名翻译家而轻忽任  相似文献   

15.
"在《纽约时报》,你经常看见的是,报道一旦被刊登,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便完成了。而在《赫芬顿邮报》,报道刊发后,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今年5月中旬,一份长达96页的《纽约时报》内部报告在媒体产业界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哈佛尼曼新闻实验室、波因特学院和众多新闻博客网站纷纷报道、分析和评论此事。  相似文献   

16.
七八年前,偶然从《新闻研究资料》丛刊上看到《主编〈中国青年〉杂志10年的杂忆》,我就开始寻找其作者邢方群先生了。我为《中国青年》在五六十年代一个又一个轰动效应而激动,为著名期刊背后并不著名的期刊编辑家而陷入沉思。我向曾在团中央系统工作的一位老编辑打听,他未知其详。我听从他的建议写信给工人日报社打听,但没有回信。来北京工作两年,忙乱有加,探访的渴望却一直没有熄灭。98年6月,与一同事闲聊,才知道她就住在工人日报社内。一时激动,我竟连要打听的人的名字也记不起来了,只说是位曾在《中国青年》当总编的老头,想不到她竟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7.
我在四川大学数学系读书的时候,幻想当一名数学家,毕业后却阴差阳错走上了新闻岗位。当我作为记者在基层马不停蹄地奔波采访,写出的通讯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的时候,组织上又调我去当编辑。整个80年代,我都是在编辑岗位上度过的。我这个人生就一股钻劲,要干就争取干好。开始主编言论专栏《巴蜀小议》,我就组织作者队伍,根据形势和各方面的材料确定出一批又一批题目向他们供应,然后将他们的稿件加工提炼,慢慢地,《巴蜀小议》有了生气,读者不断来信为它叫好。一次,我在同一位作者的交谈中发现了一个评论素材,便定下《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题目请作者  相似文献   

18.
谢六逸(1898—1945)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而且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报刊编辑和理论建树颇丰的新闻出版学家。长期以来,人们对他在新闻出版领域里的贡献一直没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近年虽然渐有文章论及,但也是零章断笺,未窥全貌。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谢六逸先生有关新闻出版实践活动与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新闻报刊编辑思想略作探讨。谢六逸是一个对报刊编辑有着独特风格追求的新闻出版学家。他主编的《文学旬刊》、《立报》文艺副刊《言林》、《国民》周刊和《文讯》月刊等,在中国报刊史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刊物无疑是他…  相似文献   

19.
“象把大山搬开、让尼罗河改道那样,萨达特总统把海卡尔从他那《金字塔报》大厦的宝座上拉下了马,将他作为共和国宫里的一位新闻顾问而束之高阁。”这是13年前萨达特解除海卡尔《金字塔报》主编和金字塔出版公司董事长职务,改而任命他为总统新闻顾问后,黎巴嫩《事件》周刊主编萨利姆·劳齐发表的评述中的一段话。海卡尔被迫离开《金字塔报》,不仅轰动了阿拉伯世界,也在国际新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泰晤士报》为此发表的一篇社论说,“除了萨达特总统本人辞职以外,他对他的班底作出的任何改变都不可能比解除海卡尔的《金字塔报》主编职务更引人注目。”许多新闻机构纷纷刊发报道和评论,它们对海卡尔的称呼,使用了“埃及头号主编”、“金字塔之王”、“20年来埃及最有势力的政治物之一”等等……的确,海卡尔不仅是个出色的新闻记者,而且是位显赫的政治活动家。穆罕默德·哈桑宁·海卡尔出生于1923年,毕业于开罗大学新闻系。他从19岁起正式从事新闻工作,很快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干,先后在《埃及新闻报》《最后一点钟》和《鲁兹·优素福》等报刊任职。1957年,纳赛尔总统任命海卡尔担任《金字塔报》主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20):2-8
<正>个人简介曹海丽,纽约时报中文网执行主编。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8年入选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奖学金项目。曾任财新《新世纪》周刊首席记者、《财经》杂志国际新闻主管编辑和高级记者,是《财经》杂志的创刊成员之一。□访谈实录"外媒中文网总体上依托于母报进行内容定位"张志安、刘虹岑(以下简称"张&刘"):纽约时报中文网在2012年6月28日上线。在这之前,英国《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国际性知名媒体都已经开设了中文网站,并吸引了相当数量的中国读者。为什么纽约时报中文网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