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积累的形成过程。随着新教材的推广使用,研究课已进入课堂。如何上好研究课呢?我们认为,必须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调查报告写作时,我们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来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去写作文,总是老师命题学生写。这一模式已不适应研究性作文的写作。因此,在调查报告这一研究性作文写作中,我们改革了过去的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课例〕师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习作的题目是“×× ,我想对你说”(教师指着板书) ,请同学们读读文题 ,仔细想一想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老师特别欢迎同学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一上课 ,教者寥寥数语很自然地将学生请到主人的席位上 ,把习作的审题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发挥主体角色的作用。“请……”“特别欢迎……”等教学语言营造了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 ,表达了教者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期待。〕生 :题目中的“××”表示某某人 ,可不可以是任何一个人?能不能是老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是不熟悉的叔叔、阿姨等等…  相似文献   

3.
你看见这个题目,一定觉得很可笑。说话就是说话,怎么还要问“为什么”呢?不,不可笑。说话是有目的的。目的不同,就要用不同的句子。所以,要讲“怎样造句”,就要先谈谈“为什么要说话”。我们上学的第一天,老师往往都要问我们每个人叫什么名字,还让我们试着写下来,并交给老师,老师还会夸奖我们聪明呢。我们在心里会说:上学真有趣啊!现在,我们来想想看:老师为什么要问“你叫什么名字”那句话呢?因为她不知道我们的名字,所以才要问问,想让大家告诉她。这就是老师说那句话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要说“我叫×××”这句话呢?因为老师不知道我们的名…  相似文献   

4.
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作文命题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一看到题目就有“一见如故”之感。例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上课看小说、下棋等现象,我布置了《正确对待课余爱好》的作文题;针对学生喜欢议论任课教师的现象,我布置了《我的××老师》的题目。这些题目涉及 到的都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他们有话可说。   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我的主要方法是,师生一起谈心,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例如,在学习了《琐忆》后,我要求学生也写一篇《琐忆》,记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一开始,学生感觉题目太…  相似文献   

5.
写作文首先要材料,材料越丰富,写起来,越容易。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往往学生拿到作文题以后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因而作文指导的任务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以及如何表达材料。同时指导学生作文有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第一命题内容放宽,接近儿童生活。让题目能容纳各人不同的材料,如《我最喜爱的×××》,可以写一本书、一堂课、一个小动物等等。《××劝我》或《我劝××》,这些题目容量很大,学生可自由选择题材进行作文,写出来的作文也不会千篇一律。第二不能局限课堂指导,大讲写作方法,还应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带着情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陶冶美的情操。下面是一个教师指导小学生作文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何使它“明亮”,起到点明、寄寓、概括、象征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这是命题的学问。一般说来,命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由教师统一命题,一是由学生自由命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给出现成的题目,学生觉得限制过死;而一旦让学生自由命题,...  相似文献   

7.
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觉得数学难学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 ,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人为地制造了许多难点 ,恐怕也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有这样一道题目 :3个人每人分2个苹果 ,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一定要学生写“2×3=6” ,如果写成“3×2=6” ,老师就扣分。我一直很困惑 :辛辛苦苦教学生2×3不能写成3×2(交换律 ) ,这不是人为地增加难点 ,又是什么 ?在不制造人为困难的同时 ,我认为 ,教师还必须千方百计搞点人为的“容易”。什么是“容易” ?我想 ,对学生来说 ,“容易”就是具体、熟悉 ,而不是抽象、陌生。下…  相似文献   

8.
课本在B组习题中出现了“求证:×××”的题目,遇到这类题该怎样去分析证题思路呢?下面,我们举几例来说明如何去想.  相似文献   

9.
一堂“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研究课上,教师出示题目:“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是黑兔的3倍,一共养多少只兔?”4名学生板演,其中一学生的列式是:10×4=40(只)。教师问“4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回答“因为白兔是黑兔的3倍,所以知道黑兔是1倍数,白兔是3倍数,那么白兔和黑兔的总只数就是4倍数”。多好的回答,可教师却说:我们应该、把过程写完整,因为题目里没有4,不能直接写成10×4,而应列为:10×(3+1)=40(只)。  相似文献   

10.
怎样才能改变小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的现状,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写作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把作文命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意培养学生作文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改变小学作文现状中应采取的对策。一、把命题权交给学生1.作文命题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符合学生的心意,使他们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创作的欲望。因此,应把作文命题权交给学生,以适应每个学生各不相同的生活背景。如写假期生活,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的体验自由拟定题目,学生不会再因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而皱眉。实践表明,在…  相似文献   

11.
还记得在上政治课讲到青春期时,政治老师告诉我们说“酷”(cool!)这个词在英语中就是凉的、酷的、凉爽的意思!自从上了那节课,我就发现我的同桌叶××,在考卷、本子等要写名字的地方都由“叶××”改成了“叶cool”!有一次,在送同学贺卡时,写上了“叶c001赠”,我一时兴起就对他说:“你今天是不是觉得很凉爽了?你是不是觉得全身上下很凉?”叶××被我的一番话问傻了眼,说:“你今天怎么尽问我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呢?”听了他的话,我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 ,绝大多数老师都习惯于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用“×”来表示学生所做的题目有错。查阅有关资料 ,“×”号是“此路不通”之意。学生作业中出现了“×” ,通常如下几种原因 :确实不会做 ;粗心大意造成 ;不解题意所致 ;还有的是老师不负责任信手打错的。老师批改作业完毕 ,学生拿到作业本 ,看到“ ”号感觉还不错 ,看到“×”号就直撅嘴。极少数差生作业中布满了“×” ,处处是“此路不通”的标记 ,学生可能确实会感到无路可走。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 ,我觉得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可改“×”为“ ?”。这样做的好处有二 :一、可以有效地防…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组织学生练习这样一题:求左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列出了(5×5+5×10+10×5)×2、5×10×4+5×5×2等两种解法的算式,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正当我要“鸣金收兵”时,出现了如下一幕: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我打量了一下公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他:“你把题目看错了,把长方体的表面积错求成长方体的体积了。”众多学生都点头称是。“我没弄错!我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大声争辩。我大吃一惊,心想:怎能不错呢?好,看你怎么辩解。于…  相似文献   

14.
××六年制第九册第12课《避雨》以“雨”贯穿全文,教学时,应沿着“雨”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事情如何发展,人物如何介绍,段落如何联系。一、初读循“雨”理脉络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①课文按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③整篇课文在叙述过程中都离不开什么?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并运用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时机,如学生创造力的火花出现之时,学生创造力受阻之时,学生创造力高涨之时等等。我在一节分数应用题练习课中出示这样一道题目:“补充问题并列式:一本书有 200页,第一天看了它的,第二天看了它的,—— ?”学生 A补充:“第一天看了多少页 ?列式 200×。”学生 B补充:“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列式 200×。”此时,学生 C迫不及待地补充:“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列式 200× (+ )。”学生 D抢着补充:“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多少页 ?列式 200× (- )。”  我又激励:谁…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在尝试。以下是我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一课的实录,供研讨,请指正。一、激趣引题上课开始,老师要求学生先来个写算式接龙比赛,老师写出24÷2÷3;24÷(2×3)这样两个算式,请学生接着也写出类似的两个算式。学生写的算式:60÷6÷5,60÷(6×5);360÷6÷6,360÷(6×6);……学生在接龙的过程中,感觉到这样的算式有很多。老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组算式,并让学生相互说说你想研究什么问题?经过思索学生纷纷说:我想知道这两组算式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我…  相似文献   

17.
作文命题是否恰当,对能否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至关重要;而教师的评文观念则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写作心理、作文内容及表达形式。写作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永远是写作的不竭动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平时出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显然,我们的命题必须直面学生真实的生活,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写作冲动,让他们在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中自由自在地写作。然而,反观我们的写作命题,不说有的题目随意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为拟一个满意的作文题,往往得花上许多功夫,既要考虑它的思想性,又要考虑它的艺术性,文字还要醒豁;但经过一番劳思费神,拟出后交给学生作文,又往往不受学生欢迎。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出的题目过“死”,学生感到棘手;他想写的又不合乎老师要求。这样就压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怎么改变这个状况呢?笔者从学习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得到一点启示,考虑能不能把它引入作文教学,首先在命题上来一个“开放”,狠抓一个“活”字,而且经过一段时间模索,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下面仅举实践过的一例,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李忠衡 《广东教育》2003,(12):33-33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的分配律。我想,有时过多的复习铺垫反而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一上课我就先让全班学生分组计算以下两组题,并进行比赛。A组:35×24+35×76(125+1250)×8B组:(24+76)×35125×8+1250×8结果,做A组题的学生基本做完时,做B组题的学生还没有几个做完。做B组题的同学不服气:“我们做的题目比A组的难,老师为什么要偏心?”我故意装糊涂说:“这两组题目是一样的。我只不过把A组题稍加变化变成B组题,不信,你们看两组题的结果是不是一样?”学生见算式相似、结果相同,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费力多,收效少”,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通病: 一、读与写的脱节。主要症状: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作文命题与课文、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不紧,有些毫无联系,阅读教学中不渗透写作教学。 二、作文与生活的脱节。症状一:不管学生有无生活材料,教师随意命题。如有的农村教师出这样的题目:《城市见闻》、《××工厂见闻》、《公园的早晨》等。学生焉有不编之理?症状二:“下水”不当,南辕北辙。如有的教师一出示习作要求,便匆匆朗读“下水文”,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