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公,就是写《包身工》《上海屋檐下》的夏衍。在老一辈人中,大家出于对他的尊敬,往往称他"夏公"。夏衍作为革命家、作家,写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戏剧、电影、散文、杂文、随笔、评论、长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及翻译作品,共计达千万字以上。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为中国新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夏衍留学日本,与日本学普罗剧作家藤森成吉过从甚密。1929年4月,夏衍翻译了藤森成吉的两部剧作《牺牲》和《光明与黑暗》。尔后,夏衍创作了大量的剧作,醒目于中国现代剧坛。倘若将夏衍的剧作与成吉的剧作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都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即语言的理论色彩和生活的政治色彩。这种理性色彩体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特征。虽然,夏衍特别不满意并极力摆脱“倾向性戏剧”的影响,但他与藤森成吉一样,囿于普罗文艺的功利性,在戏剧创作中若即若离地表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倾向,就是戏剧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3.
夏衍留学日本,与日本学普罗剧作家藤森成吉过从甚密。1929年4月,夏衍翻译了藤森成吉的两部剧作《牺牲》和《光明与黑暗》。尔后,夏衍创作了大量的剧作,醒目于中国现代剧坛。倘若将夏衍的剧作与成吉的剧作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都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即语言的理论包彩和生活的政治色彩。这种理性色彩体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特征。虽然,夏衍特别不满意并极力摆脱“倾向性戏剧”的影响,但他与藤森成吉一样,囿于普罗文艺的功利性,在戏剧创作中若即若离地表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倾向,就是戏剧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读书界,高尔基的影响是巨大的,高尔基的名字是尽人皆知的。他是本世纪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苏联作家。他的著作在中国有多种译本、缩写本和改写本,他的剧本在中国一再被上演。瞿秋白很早就翻译了他的著名诗篇《海燕之歌》,那暴风雨中的革命海燕的形象受到了中国人民最普遍最热烈的欢迎。被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之作的《母亲》,早在一九三○年就由沈端先(夏衍)以《母》为书名翻译出来,一版再版,以后又有新的译本  相似文献   

5.
关于语言功能的分类,翻译家与语言学家各持己见,分类标准从简单到复杂。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行为应由其翻译目的所决定,不同模式的文本功能应是其翻译的出发点。简要地介绍功能派理论并从该理论的角度分析张培基的英译文《野草》(原作者:夏衍)  相似文献   

6.
《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他原名叫沈端先。沈端先何以要用“夏衍”作笔名呢叫夏衍自传》:“至于我现在常用的笔名夏衍,开始于一篇短篇小说他》,以后写剧本,都用这个笔名了,用得多了.于是现在的一般朋友.也以为我真的姓夏了,其实,夏衍是我父亲的号“雅吉”的谐音,如此而已。”夏衍的父亲沈学诗,号雅言。《琐忆》“……鲁迅先生经常在忡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课下注释说:帅报》,旧中国历史最久的一份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在上海创刊为何就能命名为“申飞呢以辞海》:“申,上海市的别称。以境…  相似文献   

7.
本书系英国呤喇撰。一八六六年伦敦Day&Sons出版公司出版。一九六一年中华书局出版中译本。一九八六年再版发行,书末有笔者的《跋》。这本书是五十年代末由先父和我共同翻译的。他翻译了前八章,我翻译了第九至第二十六章。书出版后,夏衍来信说:“我在报上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就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的张骏祥同志,建议以此书为基础,编一个电影剧本。”次年,杨村彬据此书写出了《忠王麾下》的本子。几乎在同时,友人郑效洵从北京来沪,告诉我冯雪峰想根据本书写一部长篇,还准备沿着忠王作战路线去作实地踏勘。但后来他似乎终未动笔。…  相似文献   

8.
1935年的暮春时节,一个23岁的青年人与电影文学剧本《风云儿女》的作者夏衍不期而遇。他开口第一句话就问夏衍:“听说《风云儿女》的结尾有一个主题歌?”当剧本作者把那首附写在剧本最后一页上电影主题歌词交给他看时,只见他念了两遍以  相似文献   

9.
袁诹 《学习之友》2014,(5):12-12
从牧惠先生的杂文《夏衍的雅量》知道,夏衍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时候,讲了外行话被两位朋友“痛损”,他因此发奋学习,传为佳话。朋友之一是吴晗,他冲夏衍说:“你还当文化部长呢,这一点都不懂”。  相似文献   

10.
夏衍同志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电影事业家、翻译家,也是我国新闻战线上有丰富斗争经验的老前辈,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他所撰写的杂文、随笔、政论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水平也高。在夏衍六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杂文始终占了重要的位置。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到三十年代电影理论界的论战中,他就写了不少杂感来揭露军阀政府的丑恶行径和批判反动文艺思潮。但夏衍专心地大量地撰写杂文是在抗战阶段。从“七七”事变直到全国解放前夕,他一直活跃在新闻战线,先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等地参加和领导过《救亡日报》、《新华日报》、《建国日报》、《华商报》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几乎每  相似文献   

11.
《中华读书报》近日发表文章指出,夏衍的《包身工》开始写作是在1935年,可作者初步了解"包身工"的情况,却是在更早的1929年左右。当时夏衍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住在上海沪东一带,他开始知道了有"包身工"的特别现象。1932年,导演沈西苓想写一个以上  相似文献   

12.
《赛金花》是夏衍的第一个多幕剧,也是他所创作的剧本中遭受磨难最多、最复杂的一剧。自从一九三六年发表以来,四十余年,或毁或誉,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公论,遂使《赛金花》一剧的评价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难点之一。夏衍在《历史与讽喻》一文中,把他写作《赛金花》一剧的意图和盘托出。他说:“去年深秋,我在北国的一个危城里面困处了两个月之久,在当时的那种急迫惶遽,可也点缀了  相似文献   

13.
乙白莲 《初中生》2008,(11):27-28
著名剧作家夏衍、于伶与郭沫若都是好朋友。1942年于伶过37岁生日,夏衍即席赋《赠于伶》七绝一首:。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杏花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诗中巧妙地把于伶的四部剧作名《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传》嵌入了进去,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他的艺术和人生经历。这首诗夏衍自谦为“十足的打油诗”,其实他是严格按照诗词格律写的。  相似文献   

14.
把话剧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是我国革命话剧运动的优良传统,而夏衍,正是自觉地把话剧作为政治斗争武器的剧作家之一。一九三六年六月,夏衍的《都会的一角》和洪深执笔的《走私》等独幕国防戏剧,由上海星期实验小剧场(剧社名)在新光戏剧院演出时,开幕不久,就被租界里英帝国主义的工部局禁止了;同年十一月,上海四十年代剧社演出夏衍的讽喻现实的历史剧《赛金花》,在观众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翌年二月去南京公演,却又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捣乱和禁止。这些往事,很可说明夏衍的话剧创作从一开始就在发挥着战斗作用,它们是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的。夏衍是一九二九年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口号的上海艺术剧社的发起人,又是一九三○年八月成立的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当时,他坚持和贯彻了党所指示的这一方针:“强调艺术服从政治,艺术为政治服务,使话剧成为当前政治斗争的一个武器。”因此,他写作剧本,自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性。过了二十多年,夏衍在《考验》的后记中说,他有一个执拗的信念,“这就是文艺应该为政治服务,应该配合当前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这表明,夏衍从事话剧创作的革命态度是始终一致的。从《都会的一角》(1934)到《考验》(1954),二十年间,夏衍共写了十多个剧本,其中除了反映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工业战线上的斗争生活的《考验》,都是写在抗战前夕和抗战时期。这些剧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及时地反映社会政治动态,因而也就能叫人认识到现实的本质和感到时代的脉搏。  相似文献   

15.
卡特福德在1965年的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首次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他将翻译转换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本文以翻译转换理论为视角,对英剧《南方与北方》的字幕翻译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翻译转换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顺应论是个具有极强解释力的理论,可以解释不同的翻译现象、比较译本异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比较夏衍所写散文——《野草》的两个英译文。译本出自张培基和刘士聪。通过比较发现,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译者要根据语境、语言结构顺应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17.
秦似的杂文     
秦似(1917——1986),广西博白县人,原名王缉和,他是从40年代初开始步入文坛的我国著名作家、学者、教授。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受其父亲—一我国蜚声中外的语言学巨率王力先生的影响,在诗词学、音韵学等方面很有造诣和建树雇戏曲、话剧、散文和翻译等方面作品颇丰;而在杂文方面,成就尤为突出,曾和聂组弯先生一道被称为是深得鲁迅杂文创作精髓的现代杂文家。1940年他与夏衍、宋云彬、聂给省、孟超五人几经周折合办了抗战时期最有影响又独具特色的杂文刊物——《野草》,此刊物不仅在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等方面起到积…  相似文献   

18.
对高尔基的印象,一直滞留于那只在暴风雨来临之夜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勇敢《海燕》,而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更强化了这一印象。事实上这也是高尔基及其作品在中国传播的主流方向,高尔基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为中国人民所景仰。中国读者知道高尔基的《母亲》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1929年夏衍根据日文首先翻译《母亲》,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19.
夏衍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贡献不在戏剧,而在报告文学。夏衍的报告文学起步虽晚,起点却高,他缩短了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的距离,又为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是夏衍把中国的报告文学推向了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翻译理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的翻译理论及其实践袁荻涌鲁迅一生都非常重视把有益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只要有机会,他总是提醒人们注意翻译工作。1919年,他写信给《新潮》杂志的编者,说“翻译外国的诗歌也是一种要事,可惜这事很不容易。”①1933年,他在《关于翻译》一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