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冯时行,字当可,宋恭州(今重庆)人。自号(?)云或(?)云子,人称(?)云先生,著有《(?)云文集》。 冯时行的生年史无记载,其所作《龙多山鷲台院记》有云:“绍兴已卯,行年五十九。”(《合州志》)以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九年(一一五九)逆推五十九年,是为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他少年时曾住居(?)云山读书。宣和六年(一一二四》状元及第,先后在奉节(今四川奉节)、南浦(今四川万县)、江原(今四川崇庆东)、丹稜(今四川丹稜)等地任县官。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奉旨上朝,得罪卖国宰相秦桧,次年调知万州(今四川万  相似文献   

2.
人间悲剧 至情颂歌——孟称舜和他的《娇红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尊重个性、表现真情的启蒙思想在萌动。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又出现了很多爱情剧,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孟称舜的《节义鸳鸯冢娇红记》了(以下简称《娇红记》)。孟称舜(约1600—1655),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字子若,子适(一作子塞),号卧云子,花屿仙史。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崇祯时诸生,屡举不第。参加过复社,入清后任松阳训导,作传奇五种,今存《娇红记》、《贞文记》、《二胥记》三种。作杂剧六种,今存五种:《桃花人面》、《花前一笑》、《英雄成败》、《死里逃生》、《眼儿媚》,此外,他还编纂了《古今名剧合选》,收录了五十六种元明杂剧。《娇红记》是一部承前启  相似文献   

3.
墨池记     
曾巩(公元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等。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仰慕王羲之的盛名,曾专程去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相似文献   

4.
朱庆馀,中唐时越州(今浙江绍兴)诗人。其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多以五律、七绝表现日常生活题材,擅长传统的比兴手法,辞意清新、韵味绵长。《闺意献张水部》就是朱庆馀脍炙人口的一篇佳作,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5.
陆游,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而且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怀成都诗卷》就是其行草代表作之一,为纸本行草横幅,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正直聪慧,诗书俱佳.青年时在绍兴应礼部试获第一,因名次高于秦桧的孙子秦埙而被罢免.秦桧死后,陆游才先后到福州、建康(南京)等地任职,因与大将张浚商讨进取中原被诬告免职.  相似文献   

6.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南宋时代的爱国大诗人陆游的名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公元一一二五年—一二一○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相似文献   

7.
美点赏析墨宝堂,系北宋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张希元珍藏古书法墨迹的地方。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作《墨宝堂记》。在这篇文章里,苏轼以其积极用世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8.
《墨池记》是曾巩应抚州官学王盛教授之邀而写的一篇杂记,作于庆历八年即公元1048年。文章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寥寥数语,就将墨池的地理位置及来历,交代得清楚明白,饶有生趣。王盛题“晋王右军墨池”六字,并盛情邀约曾巩作记,就是为了借助贤人  相似文献   

9.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带发生8级强烈地震,是该地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给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损害。震后清政府采取传统救灾模式,收到一定实效,促进灾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给后世留下防灾抗灾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篇短小隽永,富有哲理的精美散文。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离蜀回山阴,次年去江西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第二年江西闹灾荒,他请开义仓赈济灾民,昏聩的朝廷竟以“擅权”的罪名把他免职。陆游回到山阴。《书巢记》作于淳熙九年,诗人家居山阴时。陆游在一首诗中说:“人生百病有已时,惟有书痴不可医。”对痴书的陆游来说,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是在情理之中的。文章开头说:“陆子既老且贫,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老且贫”是作者交代了自己当时的境况,“犹不置读…  相似文献   

11.
沈葆桢荒政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清朝封疆大吏的沈葆桢 ,任职江南数省达几十年之久。作为其社会政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荒政思想的形成 ,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又有复杂的个人因素。其救荒措施涉及诸多的方面 ,从灾前防范到灾后救济 ,从储粮备荒到以工代赈及发展生产等方面的措施无不体现出沈葆桢的备荒救灾思想与现实社会的统一。沈葆桢的荒政思想不仅丰富了晚清荒政理论体系 ,而且为今后的备荒救灾活动提供了极强的社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领导人民群众抗灾救灾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基层党组织在抗灾救灾中始终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在对90年来基层党组织抗灾救灾的经验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根本方法、组织模式、内在动力、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经验分别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河北省救灾度荒工作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9年河北省发生以火灾为主的严重自然灾害,灾区人民的生活生产发生严重困难。为减轻灾害损失,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的正确方针,并通过采取恢复和发展农、副业生产,开展节约捐输与募集运动等措施,领导灾区群众积极开展抗灾度荒斗争。这次抗灾斗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大在缓解了灾情,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河北省以后开展抗灾减灾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清朝时期的蔡廷兰,作为澎湖地区唯一的进士,具有深厚的灾难意识和乡土情怀,加之遭遇海难漂流到海外的独特体验,促使他不断探索生命的价值意义,创作出了《请急赈歌》系列赈灾诗和纪行文学作品《海南杂著》。其灾难书写用文学的方式纪录了历史,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又因其雄浑刚健、自成一体的写作风格,引发各方对灾难的书写,丰富了灾难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17年京兆、直隶地区发生水灾,被灾地区广,受灾人数众,为数十年所未遇。前民国总理熊希龄奉命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救济灾民,由此也开始了他慈善教育事业的生涯。  相似文献   

16.
教会对战地的慈善救济--以民国时期的湖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湖南的兵灾主要发生在南北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湘的教会力量积极参与每次重大的兵灾救济,通过治疗伤病兵、救济难民生活等方式,缓解了战争给社会正常运转带来的压力.教会进行的兵灾救济还在推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培植非国家力量、增进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教会的兵灾救济活动是湖南近代灾荒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针对自然灾害条件下,生命通道受阻,提出了一种结构新颖、紧凑的抗灾救援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多关节机械手,具有3个自由度,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对障碍物准确的定位和抓取;机器人的底盘上设置了具有越障功能的底盘推出系统,提高了机器人的越野能力。设计了适应抗灾救援机器人工作环境要求的基于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灾荒频仍,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更是频繁发生,其中尤以光绪年间为重。张之洞为官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频繁发生的灾荒以及在灾荒影响下的民生困苦情形使得张之洞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撼,由此直接造就了张之洞的备荒赈灾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渊源有:经世致用思想、天命主义禳灾论和古圣先贤救治灾荒的成功经验等。该思想的内涵则主要表现为:珍重生命的以民为本思想、注重实效的实用主义思想、防患于未然的未雨绸缪思想和不分畛域的顾全大局思想等。  相似文献   

19.
北洋政府时期,华北地区灾荒频仍,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随着政府控制力的减弱,国家赈济职能衰退,民间慈善组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开始替代政府行使救济灾民的职责,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一旦遭遇天灾,对农民的生命财产将会造成巨大的打击,以中国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为代表的民间慈善组织,以挽救生命为职志,勇于挑起慈善救济的重担,并把以工代赈、教养兼施等西方慈善理念引入到我国,改变了传统灾荒赈济模式。当然,民间慈善团体的赈济效能并非完美,他们所筹发的善款、物资相对于庞大的赈济支出而言微不足道,但他们传播新式慈善理念和救济方式的行为,有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民间力量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