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王琰 《文教资料》2013,(36):79-81
近年来,美剧(美国电视剧的简称)的流行在中国愈演愈烈,流行范围主要在高校青少年当中.美剧在中国的广泛流行,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其内容对中国青少年文化认同感的动摇,尤其是美剧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的“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在青少年中,乃至国际文化市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文化传播,尤其是影视文化中的传播是塑造良好中国形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自《诗经》以来,以妇女为题材的古典诗歌所描绘的悲妇形象主要有思妇、弃妇、怨妇三类。思妇:这是最常见的古代妇女形象。她们或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卫风·伯兮》中的“我”因丈夫在外打仗,竟无心修饰容貌,弄得“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美国当代诗人金斯伯格和法国现代诗人波德莱尔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前者在诗歌创作上对于后者影响的接受问题,指出两人的文学成就丰富了审美"同情说"的内涵,并在早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形成了一座经典传承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高鹏 《考试周刊》2010,(13):23-23
中国的小说史上有许多粗人形象.本文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粗人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以及在现当代小说中粗人形象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形象学是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这里的异国形象并不是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在形象学的框架中,很多中国古典名著都可以看做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呈现。《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反映出典型的中国形象。《论语》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在西方,《论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同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传播。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语境的落差和译者决策的不同,译者对中国形象的创造会因为个人主观感情的渗入而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概述十三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变迁的背景下,基于赛珍珠双重的文化身份和在中西文明碰撞中的成长背景,解构了赛珍珠的一系列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固有看法,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共融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通过对作品中中国的描写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文章拟通过对其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分析,指出他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一形象与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并进一步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形象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是通过对某国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的对这个国家国情的一种较为具体的认识和意象。而典籍作品英译是传播中国形象的一条重要途径。《荀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包含了中国所特有的儒家教育思想、修身理念、政治思想以及荣辱观,这些都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别样呈现。通过对《荀子》英译本的研究,分别从《荀子》中的几个具体理念和思想出发,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一些关键因素或词汇的翻译,从而在翻译中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0.
探析杜拉斯《悠悠此情》中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象学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本文尝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来探析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如何在小说<悠悠此情>中塑造中国情人这一形象的.  相似文献   

11.
形象学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本文尝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来探析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如何在小说《悠悠此情》中塑造中国情人这一形象的。  相似文献   

12.
傅玄是一位由魏入晋的重要作家,其妇女诗创作成就颁大,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本文从作品和史料分析入手,通过对傅玄妇女诗中的妇女形象进行归纳、分析,说明傅玄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于前人。若对这些妇女形象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将有利于深入认识其文学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傅玄是一位由魏入晋的重要作家,其妇女诗创作成就颇大,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本文从作品和史料分析入手,通过对傅玄妇女诗中的妇女形象进行归纳、分析,说明傅玄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于前人,若对这些妇女形象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将有利于深入认识其文学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形象学是一门通过分析异国文学作品来研究"异国"形象在文学世界中怎样被描述和被塑造的学科。但是西方译者在对中国的古籍进行翻译时,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翻译过程中创造出的中国形象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作为中国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庄子》蕴含着无限的中国形象。对于西方译者翻译的《庄子》,分别从中国特有的成语典故、独特的隐喻方式以及词汇运用方面,以具体实例论证分析在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单伟 《华章》2011,(35)
中国农民形象在油画中的不断发展变化既受社会思潮变迁的影响,也受艺术思潮变迁的影响.中国油画中农民形象的变化深刻的反映了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现实.由于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艺术背景不同,表现农民形象的手法不同,各个阶段农民形象的面貌与特征也各不相同,从而使各个阶段绘画中的农民形象承载了不同的社会深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一系列欧洲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分析,笔者提出“中国公主”是17、18世界欧洲“中国热”时期西方文学作品里特别是戏剧作品里一个重要的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形象,并进一步探讨了致使这一形象产生和终结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7.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其他众多原因,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充斥着歪曲变形的中国形象,这些作品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性格等。我们在面对这些扭曲的中国形象时,认识其不合理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本文采用形象学的方法对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加以分析,以揭示其不合理性及其当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置身前线,徐孚远耳闻目睹将士与军队作战情况,对于军旅生活的描写在他的诗中层出迭见。这些描写军旅生涯的诗歌从不同角度入手,通过对忘我或利己将士形象的刻画,表达自己的态度及志向,并留下了对于军队及战争的直录。  相似文献   

19.
黄静 《考试周刊》2007,(1):73-74
戴望舒以一首《雨巷》而蜚声文坛,享有“雨巷诗人”的称号。其诗作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别具特色,体现了丰富的、多侧面的特点。本文力图从落寞者、痴情者、寻梦者、爱国者、守护者五个方面对戴望舒诗作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业清 《考试》2011,(2):1-1
中国国家形象片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片中有各行业的国际知名人物,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街头巷尾百姓.涵盖了非常广泛的题材.目的是让世界全面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国际上公正媒体对此事的评论是,中国制作中国国家形象片,是回击外媒对中国形象的“偏见”,今日中国有这样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