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侃侃而谈促人高尚──《钓胜于鱼》浅析青海格尔木市教育局庞义“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中《钓胜于鱼》一文是一篇说理散文,该文在款款的谈心式叙事中阐明了一个人生哲理──钓胜于自,即自然、高尚的精神生活胜于对名利的追求。文章一开篇亮出了一个观点:钓是为了钓,而不...  相似文献   

2.
《钓胜于鱼》“鱼”意解重庆/张宏《钓胜于鱼》是一篇寓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优美散文,但初二学生在自读中领悟和把握文中哲理则有相当的困难。老教授泛舟行钓,先是感叹:“我太喜欢钓鱼,可惜这湖中的鱼不大。”待“照例“提着两条小鱼悠然回来时却又申明“我是为钓,不是...  相似文献   

3.
《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征仙》中有这样·个细节:薛录事(官名)于高烧昏迷中化为鲤鱼跃入湖中,恰遇渔夫垂钓,他明知饵在钧上,吞之祸身:但耐不住饵香扑鼻,总想白吃了他的,于是张口咬之,终被钓住。  相似文献   

4.
《钓胜于鱼》是新选入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该文在写法上很特殊,看似散文,又很像议论文,且有些杂文的味道。作者由一位老教授非常喜欢钓鱼而又不为鱼的事情说起,概括出了“钓胜于鱼”的生活哲理,并举了较多的事例来证明这一人生哲理,最后得出了“人生不过是在并不幽静的水边空钓一场的玩笑,又哪儿来的鱼”的大结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很困惑,感到作者的观点不好理解,不好给学生讲,文章中  相似文献   

5.
屠美红 《河南教育》2007,(11):34-34
笔者在很多年前参加过这样一次教研活动:到青云中学听了钟家森老师的一节课--《钓胜于鱼》,听后感触颇深.钟老师的课堂给听课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因为他清晰的剖析,设计完整的课堂结构,更是因为钟老师对文本的预设,并由此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钓胜于鱼》(初中语文第三册)是篇极富人生哲理的散文,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疑点:①……常有银发的老教授蹒跚的走来。从下文看,只写了一位老教授钓鱼。而此  相似文献   

7.
丁海科在《钓胜于鱼——谈初中数学的过程教学》一文中,通过对同课异构案例的评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过程教学的重要性非常高,这也说明如何把握过程教学的“度”,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单元课文]《白杨礼赞》《听潮》《钓胜于鱼》。(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体裁比较。这三课都是散文,但写作目的不同。前两篇是抒发感情,抒情方式有异:《白》是托物抒情,《听》是借景抒情。《钓》则是说明事理,是篇富含人生哲理的散文。2.内容比较。《白》侧重写形,浓墨重彩刻画“白杨树”的形美,形神统一,表面写树,实则赞人。《听》侧重写“声”,尽力辅陈描绘海潮音,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钓》侧重写“事”,叙议结合,事例是议论的基础。3.线索比较。《白》以“白杨树不平凡”为线,写了它…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文学作品单元。它包括散文《白杨礼赞》、《听潮》、《钓胜于鱼》和《诗五首》四课及知识短文《说话看对象》。 本单元的教学应达到这样几个目的:一、从感性上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二、学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利用多种感觉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三、体会古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如何达到这三个目的呢?我们可以把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作为突破口,从而完成本单元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班级建设要善于从细微处着手,结合多年班级建设的实践经验,本文从“五一”工程教育,即:一堂课——生命教育课、一篇文章——责任心的培养、一句格言——钓胜于鱼、一次聊天——性别教育、一种计算——犯错成本计算五个方面交流了自己班级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不妨一试     
下列病句摘自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亲爱的读者,请把它们改正过来。胜意带点的词语)1.它是那么较活,那么明亮。(第二册(海滨仲夏夜》)——————————————————2然而,对于人生来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第二册(短论两篇·起点之美》)———————————————————————3因为工作本身的兴趣,有时使一个人至于疯狂。(第三册《钓胜于鱼》)———————————————————————————————4.当他回答时,他……吹响着一把军号。(第四册《散文两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相似文献   

12.
这一单元主要是学习散文,(另加唐宋诗5首)散文也是密切反映生活的,有的托物言志,如《白杨礼赞》;有的借景抒情,如《听潮》;有的边叙边议,如《钓胜于鱼》。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及重点应放在:一是初步理解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二是学习从文眼(线索)入手阅读散文,三是挖掘美育教育因素,同时加强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13.
教列二则     
孙建锋 《云南教育》2007,(11S):31-31
是“捉”鱼。还是“钓”鱼 师:听老师朗读——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白鹭》)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写文章也是这样,好的文章结尾,不但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打动读者,给读者留下“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现以小学课本为例,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文章结尾方式。一、自然式例如《飞夺泸定桥》:“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这样的结尾一般用于叙事,自然收束,结局明确。二、总结式这要求在结尾处对全文进行简洁的概括和总结,收束全篇,揭示文章中心。如《养花》一课结尾:“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  相似文献   

15.
寓教于乐———浅谈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徐晓玲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在工作中的突出感受是“钓胜于鱼”,因它阐述了一个哲理———“寓教于乐”。在教育这块沃土上,我追求的是“钓”(兴趣、奉献),而不是鱼(名利、地位)。“索取不是爱,献身才是爱”,魏书生...  相似文献   

16.
【前记】《钓胜于鱼》是九年制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是台湾学者陈之藩写的一篇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散文。指导学生自读,有一定的难度:讲少了,学生很难领悟其哲理;讲多了,又不符合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讲好这一课的关键是选好切入  相似文献   

17.
刘白羽在《论特写》中写道:“章开头难,实际结尾也难,要结得有余味,有力量,以使读读完时,能够余音如缕,引起回味,唤起深思,重新思索全篇,自然地得出结论。”这不仅说明蕴蓄结尾的基本特点,而且说明要写出一个这样的结尾,必须经过一番苦心经营的功夫。  相似文献   

18.
《钓胜于鱼》是一篇文质兼美、蕴藉着丰厚人生理趣的说理散文。读罢全文,细细品评,耐人咀嚼,引人深思,促人践行。下面就其所具备的散文美学特色试析之。一、寓意深邃的理趣美垂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生活琐事,是很多人在繁忙工作之余闲情逸致的雅好,但作者却赋予它以深刻的寓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CEPNUS)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实施现状,并提出了"‘钓’胜于‘鱼’"的观点,即方法的传授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过程重于结果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故事:卡耐基每年夏天都到缅因州钓鱼。最初他非常喜欢用草莓和乳脂作饵料,却老是钓不到鱼。后来他发现鱼儿喜欢吃小虫,于是他换了鱼饵,每次钓鱼都能满载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