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第一部分对人道主义复归的社会和思想背景进行描述和分析,综述人道主义讨论的过程,并梳理人道主义的一般涵义及特定涵义。第二部分阐述人道主义思潮在文学创作中的三种形态:一是就“文革”遭遇发出的对“人”的呼唤,二是关注苦难中的民间情义与憧憬美好的理想,三是从表现爱情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道主义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中的反映。这种人道主义思潮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产生于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的最初表现是人文主义。它所针对的是中世纪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蔑视世俗  相似文献   

3.
王达敏先生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通过“十七年文学”人道主义思潮、启蒙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世俗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三个不同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掀开了当代文学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面纱,在善与爱中生发出对同情人道主义的准确阐释,完成了对当代人道主义文学的全新解读。这是第一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它的面世,必将对当代文学研究与作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定当会引领一代人文价值潮流。  相似文献   

4.
严复“三民”思想是中国近代以来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理论源头。严复框定了改造“国民性”的整体性理论架构,之后的梁启超以“新民”为己任进行“三界革命”,胡适立足于“个人主义”发展“平民文学”,周作人强调人间本位的人道主义的文学,鲁迅立足于“立人”思想重塑民族魂的新文学创作,都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里的延伸。  相似文献   

5.
“人的觉醒”--论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全面地论述了新时期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潮,上半部分描述了人道主义复归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梳理了人道主义的一般涵义和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特定涵义,下半半部分人道主义思潮在学创作中的三种形态:一是直接就“革”遭遇发出的对“人”的呼唤,二是民间苦难的情义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三是从争取爱的权利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6.
人道主义作为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可以分为伦理人道主义和哲学人道主义两个基本的层面。反人道主义思潮对人道主义传统的反思所形成的强批判和弱建构的双重维度,是在哲学人道主义的层面上展开的,根本没有涉及伦理人道主义层面。反人道主义思潮受到西方哲学转向的深刻影响,反人道主义思潮实际上也是一种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7.
刁世存 《天中学刊》2004,19(6):15-21
人道主义思潮随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兴起而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从“五四”时期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到20年代末期人道主义思潮在主流文论中开始失势,以至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被当作革命思想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和责难,再到80年代初,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人性、人道主义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在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人性、人道主义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人道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轨迹,折射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8.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股“人道主义热”携带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凌厉声势,以“伤痕”文学为契机,在中国勃然兴起。这次争论,借用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话语,通过特定的方式完成了对社会主义“异化”的批判,突破了“左”倾思想禁锢,一个“大写人”经过长期的人为摧残终于又凸现在人们面前。这股关于人道主义争论的思潮,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复兴的一面旗帜。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次争论对文学实践的意义越来越彰显出来。因此,有必要对新时期人道主义的实质内容和现实意义作出科学的认识和评价,也有必要对这次争论再进行一次回顾,澄清一些认识,对其所具有的深层意义再作一次梳理。  相似文献   

9.
谢非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2):100-104
本文从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中心主题——人道主义思想出发,以分属欧洲三个文学大国英国、法国、俄国的三位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维克多·雨果、列夫·托尔斯泰作为十九世纪欧洲文坛人道主义的三大代表,以他们的部分作品为例分析了人道主义思想与传统基督教博爱观念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五四"是一个呼唤"人"的时代,胡适、鲁迅、陈独秀、周作人、梁实秋等在文学创作中都曾旗帜鲜明地举起人道主义大旗。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贯彻"双百"方针的活跃背景下,文学中的人性、人情、人道主义思潮崭露头角,但不久就受到猛烈的批评。20世纪70~80年代,文艺界再次提及"十七年文学"期间曾讨论过的"共鸣说"、"真实说"和"价值说"等,从不同角度为文学表现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立论。20世纪90年代,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精神的冲突和都市消费文化的兴起,理论界开展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的文学共同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但由于海峡两岸长期的时空阻隔,使得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两岸文学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对“寻根文学”这一两岸共有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性研究,希冀对两岸文化之根的整合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军队的女儿》及《桑那高地的太阳》出发,追溯新疆汉民族文学发展的脉络,力求建立其文学发展的谱系,尤其是挖掘其文学所独有的地域特色及人文精神的内涵。新疆汉民族文学中原始自然景观的文化呈现及竭力张扬的创业意识与开拓精神,是对英雄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发扬光大,是对中国人征服自然与超越自我的再现与讴歌。它成为今天日益消费化、颓废化的商品社会的警醒,能在某种意义上解答当前社会转型中人的精神价值趋向问题。无疑,它是今天西部大开发中精神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军事学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落潮态势,但是,作为它重要组成部分的革命历史战争小说创作并没停滞。一些作家在英雄性、战争与人道主义及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表现为:英雄性表现方式和显现场所的转换;英雄的世俗性因素的开掘;承载人道主义思索对象的变化及哲学意味的探索;纪实性的强化等。最终使此类创作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当代军事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包括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包括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步入"新时期"以来,人的发展、人性、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之中,形成中国当代文艺思潮。要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论、"人性"论、"人道主义"论和"异化"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的创新和文艺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由对"人的文学"的具体内涵的分析入手,指出其重要的理论支撑是人道主义和经由人道主义而通达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自觉地融汇基督教精神于"人的文学"之中,与其自身的文化积累和对时代需求的体认不无关系。而且,周作人相信,从精神到形式,中国新文学必然可以从基督教和《圣经》中汲取力量、获得助益。  相似文献   

16.
“王朔现象”是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文坛上的重要现象之一 ,它的产生与传媒联系紧密。由此入题 ,分析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精英的困惑以及文学大众化的倾向 ,总结大众传媒给文学的发展事业带来的利与弊 ,可为转型期的文学走出困境探索一条较为合理的发展道路 ,也为各类文化的共处、融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图从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选择,并以博弈论为理论依据,寻求解决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文学人道主义复活的大背景下,在西方人道、人本主义思潮的诱发下,根据中国的精神现实和生存现实,新写实小说应运而生;同时,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扩展了人道主义的范围并以隐性的叙事策略呈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丞相作为“三公”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谓是位高权重,而作为丞相的重要属官——丞相长史,史书记载相对比较零散,故对其职能的认识也还是停留在比较宏观和浅显的层面。文章综合相关历史典籍,认为丞相长史的职能主要是:承丞相之使,逐捕坐法人员;参与案狱的审理;给丞相出谋献策,提供意见参考的职能。  相似文献   

20.
文章所讨论的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 ,并力图挖掘出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在独特的视角尤其是社会视角规范下这类文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