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安排了求另一个加数和比较两数多少的两类加减法应用题。这些应用题都是结合计算出现的,且注意与加减法适当配合,根据数量关系和推理的难易以及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分段出现。同时辅之以补充条件、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掌握其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  相似文献   

2.
数学第一册教材中讲了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即“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通过复习,要求学生弄清楚求总数,求剩余这两类加减法应用题的题意,会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3.
【课例简析】教材第12页的例4、例5,是在学生学习了”求和”、“求剩余”的简单加减法应用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为后面将要学习的“比多”、“比少”加减法应用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看图列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数与和的关系,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并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培养其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种简单的倍数关系应用题,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很广泛,同时也是几倍求和、几倍求差等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两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材把这两种应用题与乘、除法计算结合起来,分别编排在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掌握好这两种简单的倍数关系应用题,教学中应解决好下述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比整、小数应用题有了扩展,数量关系抽象复杂,解题方法难以确定,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新课前,必须加强以下基础训练,以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一、说的训练“分数的意义”是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起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依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或“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相似文献   

6.
严海燕 《云南教育》2002,(31):43-43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材中“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编排上注意了承上启下,从旧知识迁移入手,在每道题前都安排了一道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铺路搭桥。因此,教学每组应用题时都应从学生已学过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变成两步计算应用题。使学生看出两步计算应用题同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三组应用题。第一组中有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中有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第二组在数量关系上的特点是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数和;第三组中教材通过改变例4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第二册加减法应用题的编排特点是:结合计算,根据数量关系和推理的难易,按照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分组出现。因此,在总复习时,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弄清加减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第三册学习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做必要的准备。本册加减法应用题的两种类型有以下特征。1.数量关系的分析是通过操作、直观演示和相互比较,获得表象的认识。2.每一类应用题都是结合加减法的计算逐步出现,循序渐进,第一类,在口算加减法中出现求两数相差…  相似文献   

8.
教材:统编教材五年制第三册第89页[例5]。分析:“比一个数少”从第一册教材就开始出现,学生已经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再加上“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与“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基本相同。因而这种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把这两类应用题及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混合在一起,学生往往就混淆不清,甚至产生看见“多几”就用加,看见“少几”就用减的错误。所以,必须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去理解题意,弄懂关键句子的意思,通过对比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解题思路为基本点去设计例题教学。  相似文献   

9.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最大的内容之一。如何解决这个教学实际问题?我认为,从应用题的启蒙教学开始,教师就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着手这个问题,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做一做”、“画一画”等实际操作,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初步了解数量关系,认识应用题的结构和掌握一般较简单的解题思路,为正式学习应用题打下扎实的基础。一、动手操作,理解图意,初步了解数量关系。根据教材的编排,在第一册教材中,认识“3”的教学完成后,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减法计算。从这时起,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结合“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安排了“求总和”与“求剩余”两类应用题。这两类应用题是本册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加减法应用题的基础,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切实教好。  相似文献   

11.
应用题教学集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十分积极的作用。简单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起始,在整个应用题教学中起基础作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精选了求总和、求几个相同数的和、平均分、包含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倍”、求“一倍数”、求剩余、求相差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11种基本数量关系作为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把简单应用题教学安排在第一到第六册内,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相似文献   

12.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套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当学生在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由于对它们的数量关系及结构特点不能正确的理解与判断,造成知识的混淆和解题上的失误是屡见不鲜的.在教学中我们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这三类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3.
简单应用题既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又是低年级数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册中的“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如教学不得法,学生往往会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现就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谈谈教学建议。 一、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这三种类型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在旧教材中是分散编排的,虽然学生容易按类型逐个掌握,但所获得的知识是孤立的、零散的,需用较多的时间反复多次地对比练习,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解题方法。“九义”教材则是把这三种类型简  相似文献   

14.
启发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第四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个单元中,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这类应用题时,教材安排了一些“多几”用减、“少几”用加的例题和习题,但这种利用间接叙述形式的题目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要独立解答,难度比较大。由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所限,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不注意数量关系的分析,而出现看见“多几”就用加法、“少几”就用减法的错误。要克服这个难点,本人认为关键是启发学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主要确“求和”、“求剩余”两类简单应用题。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们需从应用题整体教学出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的语言训练、结构训练、数量关系训练上,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应用题的语言训练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小,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事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
简单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要使学生深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四则运算知识解决最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习复合应用题打下基础。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配合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学生解答求总数,求剩余数和求一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关于两步应用题的编排,一方面突破了按计算方法进行分类的传统模式.把基本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近的两步应用题相对靠拢,分组出现,层层推进。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教材一题一例的“单打一”格局采用“复习”→“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等“系列”编排形式。例如,六年制第五册第80页的例1,首先以“复习”重温“求两数和”的一步应用题;接着以“求两数和”为基本数量关系,通过增加一个条件和改变问题,过渡为“求比两数和少几”的两步应用题(例题):然后着眼于“变”,把问题扩展到其它情况。即以…  相似文献   

18.
加减法简单应用题例4、例5,是在“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出现的图画应用题,和本单元有图有文表格应用题的基础上出现的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根据教材的这一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按如下程序教学这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9.
“图画”应用题是在“7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教学中首次出现的,本节课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此类应用题。教材在“7的认识”里编排的“图画”应用题,不管是已知部分,还是要求的问题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图画清楚地数出其数量,因此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一目了然。而本课时教学的“图画”应用题,已知部分的数量采用数字注明,不能用数的方法得到,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后,才能确定计算的方法。显然,这是对前面“图画”应用题的发展。因此在导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把握此类“图画”应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内容:第九册47页例1(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二、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掌握解答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