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术科"课程建设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程.通过对"术科"课程建设的价值与价值取向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建设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建设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人文主义课程观和整体教育课程观的价值取向,这是"术科"课程建设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体育专业教育领域"术科"与"学科"争辩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指出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内部存在的明显问题,分析了"术科"与"学科"划分的理论缺陷,强调应明确"术科"与"学科"的本质属性,对术科课程建设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核心素养是当前信息时代对人体的自我实现、工作时间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新概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核心素养观"成为了当前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动力。数学,是当前我国基础课程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核心素养观",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正一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每门学科总有着特定的问题和视角,学科思维总是带有明显的分析性特征。学科日益分化,知识不断增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方面的力量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诉求不断增多。据统计,要求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的各类专题教育就有50多个。而儿童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家都来基础教育课程抢"地盘",瓜分课时,不仅违反基础教育的规  相似文献   

5.
<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生,是我国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突破。从宏观上分,综合实践课程存在独立形态和渗透形态的"双轨"类型,作为独立形态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而作为渗透状态的综合实践课程,则要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起来,才更能彰显综合实践课程在促进其他学科质量提高的特殊功能。为此本  相似文献   

6.
是学习形态还是学习方式——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为此设置了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而作为学科中人,历史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贯彻这种学习。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看法,求教于方家。研究性学习的概念辨析理清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这一学习在学科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融合"成为学校课程建设新的着力点.大概念因具有概括性、关联性、迁移性而为学校课程融合提供了新的视点.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融合的基本逻辑在于以大概念为"结构支点"推进课程知识、素养、文化三个层次的融合,由此彰显培养"完整的人"的育人意蕴.在实践中,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融合陷入会弱化原有学科内容...  相似文献   

8.
徐特立以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从我国实际出发,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探讨。他重视课程标准的厘定,辩证地论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课程标准统一性与教材多样性的关系,并倡导打破“课本神圣化”,提出了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和使用教材的一系列原则、方法,在我国课程教材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徐特立课程教材思想,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践及课程教材理论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概念是学生知识建构和观念形成的重要支点。以"稳定与变化"这一跨学科概念为例,从设计理念、内容表述和层级进阶三个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相关科学课程文本进行对比,发现:美国倾向于从跨学科概念到学科领域的学习,我国侧重于从学科学习走向跨学科交融;美国的跨学科概念更为抽象,我国则紧扣物质与能量来讨论"稳定与变化";美国明确将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概念并列作为进阶的主线,而我国将跨学科概念暗含于学科概念之中。基于优势互补,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彭丽云 《文教资料》2008,(2):109-112
基础教育新课改正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铺开,此次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学过程中"体验性"的加强,而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对于教学体验性的要求的理解与贯彻将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实施进程与效果.作为提供师范生专业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育学课在其中则责任更重,作用更直接.只有在教育类课程中有效地体现与实施新课改中的"体验性要求",才能培养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新型的基础教育师资.为此,教育类课程自身必须通过各种方法的使用和设计让学生获得学习动态过程中的生存状态的体验、课程文化、学科价值的体验以及创新性活动的体验,以促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成长必经三个阶段,即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再到站好讲台。其中,学科教研是教师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晋升的重要桥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2019年底,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教育》也发表社评文章《教研强则教育强》,指出:"历史和实践证明,加强教研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基础教育的重要依靠。"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相似文献   

12.
<正>核心概念在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教学中具有的统摄作用正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1]。2011年,我国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多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及学科基本思想,并且部分学科已围绕核心概念开展了课堂教学实践。目前国内外文献中有关核心概念定义的表述众多,地理学相关文献中有"Key concepts"、"Central concepts"、"关键概念"、"主要概念"等[2][3][4][5],虽  相似文献   

13.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课程,总是有着与之相应的有一定学术性且相对分离的学科作为其背景,即学科背号体系,而具体的课程则是将学科背景体系向学生发展、社会需求的映射过程。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其学科背景体系相对成熟、稳定,而诞生不久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学科体系不清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在以素养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课改背景下,大概念引领教学是实现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培育之间有效对接的最佳选择,而单元教学则成为促进学科大概念理解的基本教学样态。本研究对学科大概念的基本内涵与教育意义、学科大概念与单元教学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七步模式;并针对学科内容主题单元、学科方法单元和综合问题解决任务单元的教学设计进行类型化演进和案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推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论坛组委会决定于2014年10月举办以"学科教学与学科教学论"为主题的第四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论坛  相似文献   

16.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教育价值美国课程专家H.Lynn Erickon在"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一书中指出,核心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概念。费得恩(Feden)认为,核心概念是学生将学科的事实和现象忘记之后,仍然留在记忆中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戴维(Day)则认为核心概念构成了学科的骨架,具有迁移应用的价值。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生物学  相似文献   

17.
吴筛芹 《考试周刊》2014,(99):176-176
<正>"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与传统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且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指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综合性与探研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推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论坛组委会决定于2014年10月举办以"学科教学与学科教学论"为主题的第四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论坛。自即日起,论坛开始征文活动,征文有关事项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推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论坛组委会决定于2014年10月举办以"学科教学与学科教学论"为主题的第四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论坛。自即日起,论坛开始征文活动,征文有关事项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项目化学习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聚焦关键概念和能力,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和拓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区域化推进项目学习"出发,从原因、策略、途径、成效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