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撒豆子之后     
吴秋丽 《广东教育》2009,(10):22-2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Moral Discussion Approach),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柯尔伯格与哈贝马斯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儿童道德教育要关注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儿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和话语实践的形式,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国仙 《教师》2021,(18):45-46
"道德两难法"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创新路径.文章论述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即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创设合适的两难情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安全心理氛围;注重价值引导,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以引导学生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做出合法合理的抉择,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研究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逐步提高。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本文将从道德两难问题情境的创设、课堂讨论的层层深入以及教师在其中扮演的"隐"与"现"的角色,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发展。  相似文献   

5.
限定问题测验是一种测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的工具,该测验以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为主要依据,以其“道德两难故事法”为主要方法,能够考察被试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推理能力。30多年来,限定问题测验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有效改进。本文介绍限定问题测验的理论基础、施测程序、记分指标和效度指标,总结该测验的研究主题及其改进,并对其优缺点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6.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经历连续的三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他通过设计道德两难问题来考察和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也经常面临两难的情境,因此,我们可以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获得启示用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选择的时代",多元的道德价值观选择给思想道德意识尚不成熟的初中生带来了挑战,他们借助自身已有的认知、生活经验等对纷繁复杂的道德价值观作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思想品德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其对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引导学生自主的道德判断,以此为其今后解决社会道德两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青年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中表现出的思维特征,借助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的青年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发现:青年学生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不是使用单一阶段的推理,而通常使用几个相邻阶段的推理,即其道德发展阶段是交叉并行的,而且,道德判断系统与特定年龄和发展阶段是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9.
道德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西方早有研究.当代皮亚杰最早运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进一步确认了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的不变性,梳理出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从基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到按照社会规则进而到超越社会规则的主线;新科尔伯格理论在继承与发展科尔伯格理论的同时也丰富了道德认知理论本身,其理论主要由道德图式论、道德类型论和四成分模型构成;而后科尔伯格理论则以艾森伯格的亲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吉利根的女性道德心理学为代表,其内容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概念进行重构,重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道德人格和道德自我的探究.在道德测量方法方面,主要有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访谈法以及新科尔伯格理论的DIT1和DIT2.实际上,道德理论应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 “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科尔伯格等人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后科尔伯格时代道德发展心理学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皮亚杰发起、经科尔伯格整理的道德发展心理学面临新时代、新问题的挑战,后科尔伯格时代兴起的女性主义道德观、社会认知领域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道德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是:应建立以公正和关爱为主题的双重道德教育目标:应积极采用道德两难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的道德教育方法;应注重社会常规、习俗与道德领域的区分,以防止道德教育的僭越。  相似文献   

12.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3.
田毅松 《中国德育》2014,(16):40-43
正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孝与德之间的关系。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就是道德认知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儿童的道德水平随着他们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它有一个出发点,这是一个叫做"海因兹偷药"的道德两难实验。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海因兹(Heinz)的人,他的妻子身患重病,濒临死亡,只有一种药能解其绝症,但发明此药的医生却坚持卖高价。海因兹凑不到足够的钱,只能去偷药救妻。  相似文献   

14.
所谓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道德两难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设计的道德两难情境中,让学生直面道德两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讨论解决道德冲突,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其道德修养达到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柯尔伯格从初期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故事,激发学生思考,旨在提高道德判断水平的"新苏格拉底法"转向后期主张师生共建自治的民主社区生活,共同制定和执行集体决议,以此建立学生公民意识,提升个人道德的"新柏拉图法"。两种德育方法皆通过道德气氛的营造,反对自然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调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体现了柯尔伯格对教育目标———公正的坚持,对教育方法———对话的贯彻,有助于解决社会转型期价值多样化带来的德育主体的道德处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熊璐 《职教通讯》2012,(20):76-78
柯尔伯格所提出的道德两难讨论法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逻辑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在中职学校借鉴并运用道德两难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能使学生处于低层次的道德判断向高层次的道德判断发展,从而达到丰富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践行的目的。因此,论述道德两难策略如何在中职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策略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德育理论家,是道德认知理论流派的创始人。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反映了个体道德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且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相似文献   

18.
张锐 《天津教育》2007,(10):38-39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两难情景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如果教师能选择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故事,创设情景,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确道德与规则、价值、情感的辩证关系,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促成学生的道德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初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拓展学生思想深度;把握教师自我角色定位,实现价值引导;通过开放结局的想象,让学生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20.
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讨论法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逻辑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在中职德育课堂借鉴并运用道德两难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本文重点论述道德两难策略如何在中职学生德育课堂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