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检测纯牛奶中常见掺假物,本实验采集南阳市售的六种纯牛奶,采用化学显色的方法分别检测淀粉、蔗糖、豆浆、食用碱、糊精、陈乳、过氧化氢、甲醛、硫化物、铵盐、硝酸盐、焦亚硫酸钠和石灰水共13种掺假物.结果表明,蒙牛中含有4种掺假物,伊利中含有4种掺假物,三色鸽(30天保质期)中含有6种掺假物,花花牛中含有6种掺假物,三色鸽(5天保质期)中含有5种掺假物,生鲜牛乳中含有6种掺假物.  相似文献   

2.
按照中学化学实验室的条件,设计了定性检测白酒中甲醇与醛类物质的实验.利用甲醇可以被铜丝氧化为甲醛的原理,以希夫试剂与浓硫酸区分甲醛与其他醛类;以白酒中的醛类与强碱在沸水浴中反应使溶液变成黄色鉴别真假白酒.对选用的6种白酒定性检测的结果显示,高粱、老白干、高粱白酒、酒中仙、山西二锅头、杜康中均含有不同量的甲醇与醛类物质;假酒中甲醇含量更大.通过该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对白酒的认知及有关甲醇与醛类的知识,发展其科学探究的实验技能.  相似文献   

3.
吊白块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分解产生的甲醛,能使蛋白质凝固,对人体的肝脏、肾脏等有严重损害,一次食用剂量达到10g时,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卫生部门曾多次发文明令禁止。要检验样品是否含有吊白块,只要检验样品是否含有甲醛即可。1.感官判断 因甲醛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含有吊白块的样品可闻到与正常制品不同的气味,且由于吊白块的漂白性,样品较鲜亮,呈亮黄色,光泽度好。2.定性检验 取样品25g,粉碎后置于蒸馏烧瓶中,加水50mL,充分振荡后放置30min,然后加入10mL25%的磷酸,蒸馏,收集馏液50mL。取蒸馏液5mL,加新配的4%盐酸苯肼1mL…  相似文献   

4.
室内空气中甲醛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国家标准“酚试剂分光光度法”的化学法和4160—19.99m型甲醛分析仪的仪器法对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进行了样品检测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两种方法测定样品所得到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且使用甲醛分析仪在现场检测快捷方便,有利于开展室内环境甲醛的检测和普查工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室内装修的普及,大量含有甲醛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纷纷进入室内,这使得室内空气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甲醛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对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来源及甲醛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室内甲醛含量的检测方法.选取50户装修时间为1年的居室为研究对象,利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调查装修后居室空气中甲醛污染现状及其污染因素,着重从3个不同的角度对本市部分居民住宅进行了抽样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能力目标: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目标: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香菇内源性甲醛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菇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保健价值的山珍,但因其中含有甲醛而受到消费者质疑乃至遭遇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大量研究表明香菇中的甲醛多是由其生长贮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内源性甲醛,因此对内源性甲醛的研究对于提高香菇的食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香菇内源性甲醛的产生机制、存在形式、检测手段和调控方法等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该领域的若干研究方向,以期提高香菇的食品安全性、保护消费者、减少贸易争端,支持香菇和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通过模拟实验舱和实际装修房子,研究了块状竹炭和粒状竹炭、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和活性炭对甲醛吸附性能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粒状竹炭对甲醛的吸附性能大于块状竹炭,归功于粒状竹炭比表面积大,与甲醛的接触面积大,更有利于对甲醛的吸附。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表面含有大量的MnO2,而MnO2对甲醛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因此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比未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对甲醛具有更强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款快速高精度的甲醛自动测量仪.测量仪通过电化学甲醛传感器获取质量浓度信息,利用STM32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储存.通过OLED模块显示质量浓度信息,另外开发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监控软件系统,可实时显示当前质量浓度信息及历史数据.对该仪器的测量精度进行了测试,并与化学试剂检测结果进行精度对比分析,以验证该系统测量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组封闭环境下甲醛质量浓度变化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甲醛自动监测仪具有操作界面简洁、精准度高、反应时间快等优点,能够远程检测甲醛质量浓度信息,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范睿 《沧州师专学报》2011,(1):107-109,112
甲醛是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之一。介绍室内空气污染物甲醛的检测方法,同时为减少室内甲醛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叙述了室内甲醛污染物的防治方法,并提出了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中存在问题及今后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理卫生》第五章呼吸系统的实验和实习,安排了三个内容。实验内容1.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课本73页第4行的实验设计是用干净的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石灰水是否发生浑浊现象。如此设计的实验做法,与小学自然第四册第14页作业描述无异,实验结果只能表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但是否“较多”;与什么相比,“较多”:是否与吸入的空气相比,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就本实验而言,并没有得别证明。这是疑问一。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氯化氨基汞的结构、性质、制备,并进而设计和比较了几种简易且可行性较好的氯化氨基汞检测方法,通过实验检测几种市售祛斑霜所含汞是否超标,提出了祛斑霜中氯化氨基汞是否超标的简易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甲醛为Ⅰ类致癌物,在土壤环境中稳定,并能通过迁移扩大污染.工业企业区土壤中吸附的甲醛含量可高达180-720mg/kg干土.本研究针对部分工业企业区土壤中甲醛含量高的现状,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甲醛污染物进行去除.实验探讨了茶皂素的浓度、pH、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甲醛去除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茶皂素浓度为5.0g/L,反应温度为60℃,pH为4.00,反应时间12h下,甲醛去除率为99.17%.说明茶皂素对土壤中的甲醛有很好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标甲醛法测定硫酸铵中氮含量进行实验,讨论了甲醛溶液的用量、甲醛溶液的浓度、蒸馏水的用量、放置时间等对实验的影响。研究发现甲醛溶液浓度250g/L,甲醛加入量为5mL,放置时间≥1min时效果最佳,另外发现减少甲醛用量和缩短放置时间不影响检测结果。这对保障实验人员身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用变色酸-磷酸-H2O2显色体系测定食用酒精中的甲醛含量的方法.通过实验确定出此法的测定波长为575 nm,在沸水浴中,显色时间为30 min时,能收到最好的显色效果.测定、统计、回归,得到甲醛的标准曲线:y=0.642x-0.003 5.进行了大量的干扰试验,研究表明:除当苯酚含量大于等于甲醛浓度20倍的时候,对测定有干扰,其余测定的物质均无干扰。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2ug/ml.实验证明此方法可以用于食用酒精中甲醛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根据尿素与甲醛缩合原理与活性炭吸附原理,采用尿素缩合法与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模拟甲醛废液,比较两方法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后,最终选择尿素缩合法为处理方案,并用实验室实际废液验证该方法.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尿素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与甲醛去除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H=2.0,100 mL模拟甲醛废液(浓度约为1 g/L)中加入8.0 g尿素,在30℃的条件下,静置40 min进行缩合处理,模拟甲醛废液浓度降至2 μg/L,远低于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1.0 mg/L),最终去除率可达到99.99%.用此方案处理实验室的实际甲醛废液,检测结果为去除率达到99.99%以上,残余浓度为3.0~5.0 mg/L,符合国家排放标准(5.0 mg/L).  相似文献   

17.
曾波 《科学教育》2001,7(3):52-53
本文在学生学习了排泄、激素调节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动手,学会定性检测尿中是否含有血细胞、葡萄和蛋白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信息隐藏技术可以使一些信息通过图像等载体越过防火墙系统.为维护网络的安全,检测网络上传输的图像是否含有隐藏的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现在检测方法都不太理想,即使检测出有隐藏信息,也提取不出来.本文通过分析几种常见的检测方法的不足,给出了一种思想,能有效的破坏隐藏信息,从而保证网络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碘离子,既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知识点。采用对比方法,以多组实验加以验证,得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碘离子的最佳方法——用稀HNO3酸化的AgNO3溶液加以检验。这一检验方法能够解决相关实验的疑难问题,并在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拓视野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理卫生》第五章呼吸系统的实验和实习,安排了三个内容。实验内容1.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课本73页第4行的实验设计是用干净的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石灰水是否发生浑浊现象。如此设计的实验做法,与小学自然第四册第14页作业描述无异,实验结果只能表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但是否“较多”;与什么相比,“较多”:是否与吸入的空气相比,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就本实验而言,并没有得别证明。这是疑问一。实验内容2.肺活量的测定。课本73页第7行“迅速……用力吹气”的实验指导,“迅速”两字,为什么?这是疑问之二。因为肺活量的概念不同于时间肺活量的概念,肺活量测定时并不限制呼气的时间,只需作最大限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