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与朋友讨论女性文学创作时,笔者曾说到,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特别喜欢张洁的创作,灵性、深刻而又大气。朋友听后,热情地向笔者推荐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并说这是近年来对张洁创作的研究相当全面和深入的一部专著。这无疑激起了笔者阅读的兴致。比较早的研究张洁创作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文郁的论著《张洁的小说世界》及何火任编著的《张洁研究专集》,此后便很少看到对张洁创作研究的新专论(何著还不是专论,只是研究资料专集)。而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是第一个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一个荣获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三项国家大奖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个具有鲜明乃至极端性别意识的女作家。其创作不论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还是对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都是意义重大。同时,张洁是一位创作勤奋的作家,一直笔耕不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又创作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1993年)、《无字》(2002年)、《知在》(2006年)、《灵魂是用来流浪的》(2009年)、《四只等着喂食的狗》(2010年)等内涵丰富、驳杂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未进入作家论研究视域,这不能不说是作家研究的一个遗憾。2012年出版的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则对张洁创作做了相当全面而多方位的深入研究:从早期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一直到近期的《灵魂是用来流浪的》、《四只等着喂食的狗》等,从张洁的小说创作到散文创作,从整体创作发展脉络的梳理到具体作品内涵意蕴的阐释,从创作历史现场的重返到叙事艺术、心理化倾向、世界性视野及晚期风格等艺术特征的探讨等等,都做了相当扎实厚重的研究、阐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发现。论者还以自己激扬、灵动的创造个性和饱满、热情的研究情感进入张洁创作的艺术世界,与作家的精神体验、个性心理相遇合,实现了一种新的个性化的灵性创造。因此,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是一部集论者艺术灵性与学术厚重于一体的作家论专著。  相似文献   

2.
女作家张洁是以一颗追求灵魂的心在创作,她的小说一直带着一种知性的女人味,在读张洁的小说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这颗追求灵魂的心被世俗的磨轮不断碾碎后的全部痛苦和美丽的升华.笔者从小说叙述、语言特征、人物塑造这三方面来解读张洁小说《玫瑰的灰尘》的文本魅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张洁前期小说的研究,分析张洁前期小说创作理想法则与生活法则的冲突现象;张洁小说创作重在找回失落精神道德世界,重在精神自由的审美追求。分析理想法则与生活法则的矛盾现象,小说本身艺术强化与弱化现象特点,探讨张洁前期小说创作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张洁及其创作与影响是无法绕开且不能不书写的。但是,对于张洁的研究成果,就专著而言并不多见。周志雄的专著《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以下简称《张洁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面、深入、立体、系统地对张洁及其创作进行了阐释,是一部才思敏锐、见解独到、功力厚重、文笔流利之学术著作。突出地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5.
张洁创作《无字》因与个人经历过于紧密而招来非议,从创作视角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建构、作品主题的内蕴去分析童年缺失性经验对张洁创作《无字》的影响,可以从中揭开《无字》艺术创作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吴素萍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4):56-58,97
众星荟萃的女性文学是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同为当代著名女作家,谌容和张洁的创作风格迥然不同,张洁强化女性意识,谌容淡化女性意识,张洁追求理想,谌容面对现实,张洁的感情外露浓烈,谌容的感情含蓄温婉……一言以蔽之,张洁钟情于女性之梦的纺织追求,谌容专注于人生之态的描摹剖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张洁十几年来小说创作的总体把握,指出张洁小说风格已发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张洁式的文体、语言、行文节奏及个人情绪的严重流露与早期创作大相径庭.本文认为这种转型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也并未普遍地为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张洁的小说创作,不单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更表现出意识深层创作心理的特殊性。从张洁作品的文本意义出发,结合她的身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其作品,就会发现其潜藏着的创作心理——"恋母"意识。这种深层次的"恋母"意识又在不断的嬗变之中,外在表现为多变的理想主义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提起女作家张洁,广大读者并不陌生。近几年来,她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曾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于这样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人们可能有一种神秘之感吧。《青春》一九八○年第七期发表了一篇作家访问记,题目是《一个普通的人——记女作家张洁同志》,作者是孙五三。在这篇访问记里,作者介绍了张洁同志的生活、爱好、创作等情况。文章说:张洁“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同志,高高的个儿,细细的身材,着一身半旧的蓝衣服。”“和陌生人谈话,常常会使她陷入窘境。”张洁是中国人民大学计  相似文献   

10.
张洁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早期显示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和热情,文本呈现出理想主义的色彩。进入90年代,张洁的文风变化很大,很多反讽意味很强的作品又诞生了。《知在》又给我们一次完全不同以往的感受,本文企图把握作者不同以往的创作风格,更深、更全面地理解作家作品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一位资深的评论家在一篇对张洁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章中说“‘痛苦的理想主义者’是纯洁的,但是在任何时代,他们都只能是悲剧人物”,同时表示“不忍想象这位聪明纯洁,富有才华的作者竟会成为悲剧人物”。然而当你随着张洁创作进行序列阅读,感受到她为之真诚倡导的神圣理想,尤  相似文献   

12.
张洁的创作一方面表现出对男权文化的蔑视,对女性自主的呼唤,但另一方面文本中却潜存着对男性主流话语的暗自认同。传统男权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个人经验的无法逾越,让张洁负重前行,使得她解构之后没有建构,阻碍了她创作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女性救赎的失落──张洁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位资深的评论家在一篇对张洁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章中说“‘痛苦的理想主义者’是纯洁的,但是在任何时代,他们都只能是悲剧人物”,同时表示“不忍想象这位聪明纯洁,富有才华的作者竟会成为悲剧人物”~①。然而当你随着张洁创作进行序列阅读,感受到她为之真诚倡导的神圣理想,尤其是爱情乌托邦被现实无情颠覆后的巨大痛楚与绝望的心情之后,你不能不惊叹这位评论家的预感里包涵着如此深刻的人生经验。 张洁创作涵盖着两个既可分类又相互渗透的序列,一个是《森林里来的孩子》起始,深感现实生活的缺憾而自觉承担起社会“救赎”责任的…  相似文献   

14.
张洁是现,当代中国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本探讨张洁创作的美学风貌的嬗变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由传统到现代;二,既传统又现代,既非传统亦非现代;三,从白玉兰到仙人掌。本认为,探索张洁小说作品对美的生命的追求和知识女性形象的演变,能使我们对中国现,当代学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张洁是现、当代中国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本文探讨张洁创作的美学风貌的嬗变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由传统到现代;二、既传统又现代,既非传统亦非现代;三、从白玉兰到仙人掌。本文认为,探索张洁小说作品对美的生命的追求和知识女性形象的演变,能使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从本性的纯真情感、等待的执著情感、对爱的绝望情感到世俗的复杂情感,分析了张洁小说创作的心路情感历程。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到《他有什么病》,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张洁小说创作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7.
岳娟 《文教资料》2012,(23):15-16
张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上最引人注目、最富争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基础,不同时期的创作轨迹就是她的生命轨迹。本文从女性文学视角来分析张洁对作品中男性形象从渴望到寻找到失望的情感的嬗变过程。这一方面标志着对男性神话的消解,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吕茭晨 《文教资料》2014,(32):13-14
张洁的小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新时期文艺思潮发展的影响,本文从时代语境的角度,审视张洁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的创作路径,探讨作家是怎样将这些因素置换为个人的艺术体验从而构筑她的文学世界的。  相似文献   

19.
是谁的月亮?     
一哥:我上中学了,新环境让我有些紧张,还好认识了张洁,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上学放学都一起走,就连吃饭和上厕所都拉着手一起去。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跟她商量,我觉得好朋友就是应该这样。有一次,我忘记带数学书,老师批评了我,还让我下课去办公室。张洁拍拍我,说:"走,有  相似文献   

20.
张洁小说的创作以跨越两种方式的伦理写作立场来实现其小说的阶段性特征。她一方面从"人民伦理"的写作视角展现伦理蓝图形而上的特质,并试图深入构建现实伦理秩序;另一方面以向自由伦理的转变证明个体伦理存在多样性。张洁这一伦理观点的发展及突变反映在文本中,使其作品呈现出前后截然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