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课程呼唤新的课堂生活图景的出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在意识上应该凸现生命意识、生活意识、生成意识;在课程形态上应该从“向师”到“向生”,从“蓝本”到“文本”,从“听话”到“对话”,从“经验”到“体验”,从“独作”到“合作”,从“单极”到“多极”;在课堂行为上应该关注学生参与程度、情感体验、合作交流、个性差异、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阅”,教学生“读”。离开了“读”,就搞不好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经过不断的“反刍”、“融合”、“互训”、“加深”、“自悟”,最终实现由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在超常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质量较低、特色湮灭、创新缺失、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实现科学转向,高职教育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从“增量”到“提质”的科学发展,从“趋同”到“异质”的特色发展,从“知识”到“技能”的创新发展,从“做多”到“做精”的品牌发展,从“分散”到“集约”的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4.
“V到”小句中“V”与“到”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导致学界在“到”的词性上出现了分歧。应把“V到”小句分成四种类型,从四种类型的变换形式和四种类型对动词的选择两个角度系统考察“V”与“到”结合的紧密程度,了解“V到”小句中“V”与“到”结合紧密程度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5.
教育应该是使受教育者从“无知”到“有知”,再从“有知”复归于“无知”的过程。现代教育往往忽视从“有知”到“无知”这一过程。从“有知”到“无知”的必要性在于教育自身的伦理本性和人性发展的诉求。从“有知”到“无知”的可能性在于人有“智的直觉”。  相似文献   

6.
林春曹 《成才之路》2010,(4):I0004-I0004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小平同志在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现代化”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得到了最真切的注解。从“教学挂图”到“幻灯机”再到“多媒体”。课堂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教室”到“语音教室”再到“网络教室”。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灌水”到“加油”,从一字“顶”到“万言书”,从短促突击到长线思考,从自说自话到合作争鸣,从有感而发到史论结合,从反思历史到反思学问,从评价学习到评价教学。在这些改变中学生不断释放能力、展示才华、彰显个性、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8.
笔者发现有的人写文章常把“涉及”“波及”“提及”“谈及”写成“涉及到”“波及到”“提及到”“谈及到”。此外,把“必须”写成“必须要”的也屡见不鲜。还有的把“是否”写成了“是否是”。我以为,这些词后分别所用的“到”字、“要”字和“是”字,实属画蛇添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樊长林 《学语文》2004,(4):6-46
有些学生在习作中使用“涉及”这个词语时,喜欢在“涉及”的后面加“到”,这一现象在语文老师中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些老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里“涉及”的释义为“涉到、关联到”,认为“涉及”这个词本身就包含有“到”的意义,使用时不应加“到”否则语义重复,不合汉语语法。持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确实有很多“涉及到”的用例,因此从语言的普遍性原则来说,我们不能说这种加‘到”的用法是错误的。例如: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较为深远的思想源流。习近平法治思想源流之一为先秦法家的思想体系,其一大理论根据是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观。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发展了“尚法派”“术治派”“势治派”以及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法治思想,从“人性论”到“依法治国”,从“观俗立法”到“实事求是”,从“刑无等级”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行术修道”到“抓关键少数”,从“权势集中论”到“人民性”,从“以法为教”到“公开透明”,无一不体现着先秦法家思想在当代法治新进路中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唉.我那倒霉名字真是让我犯愁啊!早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老师点名:“李安。”“到。”“王奇。”“到。”“于思萌。”“于思萌。”“于思萌!!”老师连喊3遍.见无人应声只好继续点名。到最后,老师问到:“还有谁没被点到!”“我。”“你叫什么名字?”。“于恩萌。”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专门教人如何做人的社会活动,是对在校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和落实从“物化”到“人化”、从“独白”到“对话”、从“盲从”到“质疑”与从“封闭”到“开放”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是落实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的重要保证,符合品德课教学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历了重构和微调:清末时期的“压迫性道德”在民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进行了重构,民国时期经历了从“启蒙性道德”到“主体性道德”的微调,社会主义时期则经历了从“奉献性道德”到“涵养性道德”的微调.从“压迫性道德”到“涵养性道德”,是从文化压迫到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过程,也是从“普适道德”到“规范道德”的职业化过程,更是从“身份道德”到“专业道德”的专业化过程.基于历史发展趋势,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建设需要重视人文性,增强规范性,关注专业性.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角色     
此文步步深入。①写“我”的感受,从“犹豫”到“心里堵得慌”。②写“这—位母亲”的三个“也应该”,从“老师”到“精神的坐标”再到“目标和动力的角色”;“也应该”还显示从“这—位母亲”到所有“母亲”的深入。⑧写母亲角色不当的严重性,从孩子今天“跪下”到明天“难以想象”。④写孩子受影响的面,从“七八岁的孩子”到“背在肩上的婴儿”。此文多层面步步深入,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深刻性和周密性。  相似文献   

15.
论学习型经济中职业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经历了从单件生产到福特制生产,再到后福特制生产即学习型经济生产的演进历程。学习型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许多挑战,在学习型经济中,职业教育应从“适应/顺应”到“形成/养成”,整合“普教”与“职教”,在课程上突显“专业性”与“模块化”,融通“职前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6.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课堂教学变革提供了新指引,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了新方向。具体表现在:教学定位上要从“适教课堂”到“适学课堂”转变;教学目标上要从“分解割裂”到“融会整合”转变;教学方式上要从“单向传递”到“协同建构”转变;教学评价上要从“学业标准”到“素养标准”转变。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倡导课堂上的问题应是贯穿教学的主线,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课堂上只有让学生问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渐完成从“不问”到“想问”,从“想问”到“敢问”,从“敢问”到“爱问”,从“爱问”到“会问”。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站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以及从“职业教育”到“大职业主义”的两次突破.然而,在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主义”的认识螺旋中,“职业教育”的概念因为泛化而消失于无形.问题就在于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没有提取其本质属性,而是包含了一般意义上“教育”的属性.解决的办法就是剥离一般意义上“教育”的属性,提取“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汇》2008,(1):11-11
许多学校的“校园标示”不少,从学校大门口的“出入请下车”到办公区的“严禁喧哗”,从草坪边“请绕行”到楼梯口的“请靠右行”,从水池边的“节约从点滴做起”到楼道里的安全警示牌……“标示”的身影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是校园里一道不可或缺的风帚线。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呼唤新的课堂生活图景的出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在意识上应该凸现生命意识、生活意识、生成意识;在课程形态上应该从“向师”到“向生”,从“蓝本”到“文本”,从“听话”到“对话”,从“经验”到“体验”,从“独作”到“合作”,从“单极”到“多极”;在课堂行为上应该关注学生参与程度、情感体验、合作交流、个性差异、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