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谈论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作者大致介绍了一下什么是本土,什么是“他者”。再后就简单分析了一下殖民主义时期本土与“他者”的关系。在简单地介绍了后殖民主义以后,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后殖民主义的“他者”,和本土与“他者”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简单的介绍能让读者了解这二者的定义和关系,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他者是后殖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小说《眷恋》是英国作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上世纪70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小说中"他者"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即身份问题一直为华裔作家们所关注,谭恩美也毫不列外地在《喜福会》中对身份问题进行了探讨。拟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来解读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群体如何在西方文化中沦为“他者”,致使身份的丧失,及以何种方式达到身份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4.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对少数族裔者的客体他者化现象以及他者化主体自身为寻求主流精神归属的种种模仿行为,可以揭示隐匿在美国文化深层的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随着后殖民主义的发展,盖娅特里·查克拉巴蒂·斯皮瓦克被公认为是当今仅次于赛义德的最有影响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批评家。她的文学批评不仅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造成的压迫与影响,而且批判了西方女性主义者及对第三世界妇女真实面貌和生存状况的歪曲和遮蔽。本文从后殖民批评理论中斯皮瓦克的"他者"研究、女权主义批评等角度出发,分析《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文化身份困境、女性身份重建之路及通过对在这种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女性的描写,利用后殖民主义观点来揭开殖民面具,达到找寻女性自我身份、唤醒民族身份意识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之后西方学术界泛起的又一股具有强劲冲击力的理论思潮。本文从教育观念、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三个方面简略地探讨了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之后西方学术界泛起的又一股具有强劲冲击力的理论思潮。本文从教育观念、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三个方面简略地探讨了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女性角色和殖民化之间是一种有着天然联系的两个主题。一方面,由于她们的性别和身体特性影响,促使女性文学更倾向于生育能力、纯真、创造与自然的生活方向。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女性逐步成为原罪、阴险、邪恶与诱惑的始作俑者。在西方所创造的殖民地中,女性这种双重角色发生符合当地人的设想。本文主要从女性他者角色、角色复杂性及希望的象征三个角度对《黑暗之心》中女性角色的象征意义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格温多琳·布鲁克斯诗歌《鲁道夫·瑞德之歌》充分展示了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美国白人对黑人的他者化、隔离和压制,同时又揭示了黑人为摆脱他者地位,在以白人为主导的社会中为自己的权利而战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  相似文献   

10.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欧美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策略,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教育援助,向发展中国家输送知识、技术、文化和意识形态,从而出现了跨国高等教育活动。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跨国高等教育迅速成为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并且实际上成为发达国家后殖民主义策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该文站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从"伪自传体"和互文性叙述;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权利话语的体现:性;这三个方面对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进行了一番分析。认为整部小说用"伪自传体"形式,精心展现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并通过"性"话语完成了中心制约边缘、西方控制东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助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他者理论,分别以荒岛和星期五为例,对《鲁滨逊漂流记》的他者建构传统进行研究,分析了地理他者和民族他者是怎样被建构和被征服的,并进一步探讨了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作为“历史转向”以来深受解构主义浸染的两支批评流派,它们有各自的理论领域同时又相互渗透。本文以二者共同的焦点——历史叙事为切入点,对比考察两支流派各自的理论优势、解构策略和学术困境。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继后现代主义理论之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又一种理论思潮.本文简略地探讨了后殖民主义的概念、理论特质以及方法论取向,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教育观念、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三个方面,分析了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电影《绿皮书》从后殖民主义出发,通过探讨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偏见,反映了以唐·谢利为代表的黑人用实际行动奋力抵抗白人的种族歧视,在生活中努力摆脱“他者”身份,追求自由和平等以实现身份认同的故事。旨在让被殖民者意识到自身文化身份缺失的现实以及身份重建的必要性,让殖民者意识到各种文明之间应当彼此尊重、平等对话,共同推动人类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黑暗之心》是康拉德根据自己1890年刚果之行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考察下,该小说透露出后殖民主义意识。通过文本分析,不难发现“东方主义”的“他者”形象在被中心话语重新编织中受到了“认知暴力”的挤压,“他国国籍”遭受文本的“意识形态侵害”。将《黑暗之心》置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框架内.围绕“东方主义”、“他者”身份,彰显小说矛盾话语下的反抗意识的并立体现,以期缓解“非我族类”禁锢下的“东方”危机,真实展现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地位,为“臣属”文化重新“命名”。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笔写活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些人物的命运与遣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是飘零在这社会中的孤独者.他们不被周遣认同,甚至不被自身所认同。萧红笔下的“孤独者”形象是对当时社会的虚伪的封建礼教和愚昧庸众的辛辣讽刺与揭露。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于二战之后,是一种多元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其中,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则概括地表述了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后殖民关系。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也对华裔美国人"他者"身份进行了探讨,而且她在作品中,为了迎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大量地描写了中国的陋习,体现了她的"东方主义"的观点。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华裔的"他者"身份,并试图进一步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东方主义"情节。  相似文献   

20.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